海钓怎么判断是否有鱼籽

说起海钓,尤其是那些老炮儿们,钓到鱼,眼睛除了瞄一眼鱼的大小、品相,再往深里看,那就是琢磨它有没有籽儿了。这事儿听着玄乎,是不是非得把鱼肚子剖开才晓得?嘿,没那么简单,也远不止于此。在我看来,判断鱼有没有籽儿,那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经验的积累,里面透着对大海、对鱼情的理解,甚至包含着咱钓鱼人那点子敬畏和讲究。

我出海这么些年,见过形形色色的鱼,也摸清了一些它们的脾性。要说怎么判断鱼有没有籽儿,你不能光指望它肚子鼓不鼓。那肚子,有时候是吃撑了,有时候是水肿,有时候是寄生虫,根本不靠谱。真正靠谱的,得从大环境、从鱼种习性、从你下竿的那个节骨眼儿上去琢磨。

首先,得懂鱼的“婚期”。 任何一种鱼,它抱籽儿、产卵,都是有季节性的,这跟水温、潮汐、光照都有莫大关系。你像咱们常钓的鲈鱼,它在北方通常是初夏到盛夏抱籽比较多,肚子鼓囊囊的,这时候它会往相对浅一点、水流不那么急,但又富含饵料的礁石区、或者一些老渔民口中的“产卵场”扎堆儿。而像黄鱼,它也是差不多的光景。但到了深秋、冬季,比如南方的马鲛,那鱼肉紧实,油脂丰厚,但基本就没籽了。你如果在冬季钓上来一条肚子贼大的鲈鱼,多半不是籽儿,而是它为了过冬铆劲儿吃肥了,或者就是生病了。所以,我每次出海前,都会习惯性地翻翻农历,看看潮汐,再查查近期的水温报告。这些数据,看似枯燥,却是你判断鱼情、预测鱼籽的关键底牌。

那具体到钓法和感知上,怎么去“预判”呢?

咱就拿路亚来说吧。这玩意儿讲究的就是一个“找”,找鱼群,找标点。如果到了某个特定的季节,比如春末夏初,我发现水色开始变得有点浑浊,但又不是那种死水般的浑,而是带着点儿生机的“奶白”或“茶青”,同时能感觉到水温比之前暖和了那么几度,那我的警惕性就提起来了。这往往是鱼儿准备繁殖或者已经在繁殖的迹象,它们会聚集在一些平时不常去的地方,比如入海口的泥沙滩、或者有水草覆盖的湾内。这时候,它们可能不会像平时那么疯狂追逐拟饵,口会变得很轻,甚至只是“蹭”一下。

我的装备也会跟着变。通常这种时候,我会选择相对轻量化的装备,比如L调或者ML调的碳素竿,比如我的伽马卡兹(Gamagasu) G-HARD 66L,配上一个禧玛诺(Shimano) Vanquish C3000的纺车轮,主线用日本原丝的PE 1.0号线,前导线用到氟碳线的4号。这种配置,就是为了追求极致的感度。你抛出去的软虫(Soft Lure),比如Keitech Swing Impact,或者是小克重的米诺(Minnow),像是Daiwa Morethan X-Cross,在水里哪怕是轻微的摆动,或者被鱼轻柔地蹭一下,我都能通过指尖,从握把传到线杯,再到主线,最终反馈到竿尖那一点细微的震颤上。这种“蹭口”和“实口”的区别,有时候就是有没有籽儿的鱼在试探饵的信号。有籽的鱼,特别是临产的,它能量消耗大,更倾向于捕食容易得手的食物,所以它不一定会猛烈追击,反而更喜欢伏击或者等待。那种细微的、若有似无的顿挫感,往往比强烈的拉扯更让我上心。

再比如说活饵钓。如果我用活虾或者小活鱼挂在管付千又1/0号钩上,放流在礁石区深水暗礁附近,那种“鱼籽期”的鱼,咬口会特别小心翼翼。它会先用嘴唇含住饵,轻轻地吸,然后慢慢地吞。竿尖的表现就是缓慢而均匀的下沉,而不是那种突然的“暴力点动”。这时候你不能急着扬竿,得等它彻底把钩吞进去,线杯的出线警报开始呜呜作响,或者竿尖出现一个明显而持续的“大点头”之后,再猛地扬竿刺鱼。那一刻,你才能感觉到那股沉甸甸、不带爆发力却又绵长有力的阻力,那往往就是一条抱籽的大鱼。

当然,最终的判断,还是得鱼出水。我钓到鱼,眼睛会第一时间扫向它的腹部。如果腹部明显下垂,从侧面看呈椭圆形甚至有些“胀”的感觉,而不是纺锤形,或者从上往下看,它的身体两侧向外鼓胀,特别是靠近泄殖腔的位置,显得格外丰满圆润,那八九不离十是抱籽的。这时候,我通常会用手轻轻地按压鱼的腹部,靠近泄殖腔的地方,如果能感觉到里面有颗粒状的硬物,那就是鱼籽了。有些经验老到的渔民,甚至能从泄殖腔的颜色和形态上看出端倪,据说临产的鱼,泄殖腔会略微红肿外凸,但这需要极高的眼力。

记得有一次,在南澳那边的一个暗礁鲷鱼。那天风平浪静,阳光晒得人懒洋洋的,海面波光粼粼的,带着一种特有的咸腥味儿。我用活虾串钓,竿子是我的老伙计西玛诺(Shimano) OCJIGGER S624,配Okuma Makaira MA-15II鼓轮,线组是PowerPro Super 8 Slick 50磅的编织线。突然,竿尖一个幅度不大的下弯,然后就死死地不动了,不像平时那种黑鲷的“点点点头”。我当时就感觉不对劲,这种沉稳的力道,不是小鱼闹腾。等我扬竿,一股沉甸甸的力道从水下传来,没有那种左右冲撞的爆发力,只有一股绵延不绝的下坠感。我心里琢磨着,这八成是条老家伙,或者是条抱籽的。经过一番搏鱼,慢慢把鱼溜上来,只见一条足有七八斤的真鲷,从水里翻着肚白上来,那肚子鼓得像个小皮球。提上来一看,果然,泄殖腔那块儿微微泛红,用手一摸,硬邦邦的全是籽。那一刻,我没丝毫犹豫,轻轻地把鱼钩摘下,放进活水舱,等拍了几张照,又温柔地把它送回大海。对我们钓鱼人来说,放流抱籽鱼,不仅仅是遵守规定,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也是对渔业资源的一种守护,更是我心中对大海的敬畏。

所以你看,判断鱼有没有籽儿,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整套从季节、环境、鱼种习性到钓组选择、钓法运用、再到最后实际观察的完整体系。这中间,需要你投入时间去观察,去学习,去感受每一次海风的吹拂,每一次浪花的拍打,每一次鱼线的震颤。这些感官的细节,才是那些所谓“秘诀”的真正基石。钓鱼,玩到深处,玩的就是这种心有灵犀,玩的就是与大海的对话,你说是这个理儿不?

海钓怎么判断是否有鱼籽插图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