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钓鳗鱼,很多人脑子里冒出来的可能是小河沟里滑不溜丢的黄鳝,或者是那种细细长长的淡水鳗。但我要说的,是海里那帮真正的狠角色,是能把你的80磅碳素前导线磨得起毛,能把你从礁石上拽个趔趄的家伙——海鳗,或者叫它星鳗也行,虽然脾气秉性差着十万八千里。
对我来说,夜里去礁石边或者防波堤上守鳗鱼,与其说是钓鱼,不如说是一场更纯粹的、和黑暗中的未知力量进行的角力。你看不清水下到底是什么,只能靠手里的竿子和线,去感知那个藏在石头缝里的猛兽,是温柔地试探,还是上来就是一口死口,然后猛地把你往它的老巢里拖。这感觉,比白天钓什么鱼都来得刺激。
装备这东西,玩到后面其实都是个人习惯。但你要是刚入门,想找个靠谱的思路,我的建议是:放弃那些精细、轻巧的路亚竿和软竿。钓海鳗,尤其是想碰上米级以上大物的,家伙事儿必须得“粗暴”。我用了好几年的那根老伙计,是一根Shimano Holiday ISO 4号5.3米远投竿,早就停产了,但那硬挺的腰身,每次把鳗鱼从洞里硬拔出来的时候,都让我觉得无比踏实。你不需要它有多好的感度,你需要的是它的强度和杠杆力。轮子也一样,别整那些小巧玲珑的,结实耐操是第一位的。一个Daiwa BG 4000或者Shimano Nasci 5000型号的纺车轮,装满线,刹车力拧到你能控制的最大值,就足够了。
线组是重中之重,这是你和它之间唯一的连接,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主线我一直用PE线,现在市面上牌子很多,我个人偏爱YGK的X8系列,4号或者5号,拉力足够,而且几乎没有延展性,能让你在第一时间把力量传递到钩尖,完成穿刺。但PE线最怕磨,所以,一段足够长、足够粗的碳素前导线是必须的,甚至可以说是钓海鳗的命脉。别吝啬,至少要用1.5米以上的80磅的线,如果你的钓点环境是那种牡蛎壳和乱石林立的地方,我甚至会换上100磅的前导。鱼钩,就用最朴实无华的管付伊势尼钩,15号起步,钩条粗,钩门宽,结实,不容易被拉开。钓组也别搞复杂了,一个最简单的沉底倒吊钓组,铅坠在最底下,钩子在铅坠上方大概30到50公分处,这样能让你的饵稍微离底,减少被小螃蟹骚扰的几率,也能让鳗鱼更容易发现。
饵料的选择,才真正体现出一个钓手对鱼的理解。很多人图省事,用南极虾、沙蚕,能钓到吗?能,但上来的大多是小星鳗,温温柔柔的,没什么挑战。你想钓大家伙,就得用“猛料”。我个人的不二之选,是新鲜的秋刀鱼块。把一条秋刀鱼切成三四公分宽的段,连骨带肉,直接挂钩。秋刀鱼的油脂在水里扩散的味道,对海鳗来说是无法抗拒的。如果能搞到小个头的沙丁鱼或者青占鱼,整条挂上去,效果更是翻倍。关键在于新鲜,那种冷冻了很久,肉都发白发干的饵,效果会大打折扣。
找到了对的装备和饵,接下来就是读懂潮水和选择标点。鳗鱼是夜行性的穴居鱼类,白天躲在石头缝里,晚上出来觅食。所以,你的战场必然是礁石区、防波堤的石头缝、沉箱的空洞里。那种沙底和礁石交界的地方,也是极好的标点。它们就像潜伏的刺客,守在自己家门口,等待路过的猎物。
至于时间,天黑透了之后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潮水。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涨潮涨到七八分,到满潮后开始退潮的那两三个小时。这个时间段水流相对平缓,鳗鱼会最大胆地离开洞穴出来找吃的。
潮汐阶段 | 活跃度 | 个人建议 |
---|---|---|
干潮底 | 低 | 休息,检查线组,准备换饵。 |
开始涨潮 | 中 | 鱼开始活动,可以开始下竿。 |
涨七分至满潮 | 极高 | 黄金时间!注意力高度集中,大物出没。 |
满潮转退潮 | 极高 | 另一个黄金窗口,千万别走神。 |
退潮中段 | 中低 | 鱼口会逐渐变少,但仍有惊喜。 |
退至干潮 | 低 | 准备收工或等待下一个潮水周期。 |
把挂好饵的钓组,用远投的方式,轻轻地抛投到你选好的标点附近,比如离防波堤五六米远的一片礁石暗区。铅坠到底后,稍微收紧虚线,把竿子放在竿架上,竿尖微微受力绷紧就行。然后,就是等待。
夜钓的魅力就在于此。四周一片漆黑,只有头灯的光柱和远处城市的微光,耳朵里是海浪拍打礁石的哗哗声,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咸腥味。你所有的感官都集中在那根微微弯曲的竿尖上。小鱼闹钩,竿尖会不停地、神经质地点动,不用管它。鳗鱼的吃口完全不同,它是一种沉稳而坚决的信号。通常是竿尖先轻轻点几下,像是在试探,紧接着,就是一个猛地大弯腰,竿子被一股巨大的力量直接拉弯,并且不会回弹!这就是钓鱼人说的“打桩”,它咬住饵就想往洞里钻。
这时候,你绝对不能犹豫。瞬间的反应决定了你和这条鱼的胜负。第一时间,用尽全身力气扬竿作合!这个动作不是为了把钩子刺穿鱼嘴那么简单,更重要的目的是,在它发力钻回洞里之前,把它从石头上“拔”起来,赢得先机。一旦让它成功回头,把身体卡进石头缝里,那你这套线组基本上就宣告报废了。
搏鱼的过程就是一场纯粹的力量对抗。你必须顶住竿,一寸都不能让,疯狂地收线,保持鱼头永远朝向你。你会感觉到竿子上传来一阵阵蛮横的、拧麻花一样的挣扎力,轮子的泄力会发出刺耳的“吱吱”声。这时候,你的腰、你的手臂、你的意志,都在经受考验。千万不要因为它一发力你就松线,你得硬挺着,把它拉离危险的结构区。等到了开阔水域,它的力气也泄得差不多了,才能稍微放松一点,慢慢把它牵引到岸边。
我到现在都记得有一年秋天,在东部一个防波堤上,挂着一整条巴掌大的青占鱼,等了快两个小时,竿尖突然被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直接插水里。我猛地扬竿,感觉就像挂到了地球,竿子弯成了一个满月。那家伙力气大得惊人,我死死顶住,感觉手臂肌肉都在燃烧。搏斗了大概三四分钟,才把它拉出水面。头灯光照过去,一条快一米五长、我小臂那么粗的巨型海鳗,张着满是利齿的大嘴,在水面翻滚。那种从深海里拽出一个“怪物”的震撼和成就感,是什么都无法替代的。
当然,跑鱼也是常态。前导线被礁石磨断,钩子被拉直,或者就是自己反应慢了半拍,让它成功回家。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教训,让你下一次更清楚地知道,该在哪个瞬间发力,该如何控线,该如何预判它的逃跑路线。
这就是海钓鳗鱼,它不优雅,甚至有些粗野。它需要的是耐心、力量和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的果决。它不是那种让你在阳光明媚的下午,悠闲地喝着茶等待浮漂下沉的活动。它是你和黑夜、和大海、和藏在深处的力量之间的一场直接对话。当你最终把它拖上岸,感受着它沉甸甸的重量和顽强的生命力时,你会对大海多一份敬畏,也会对自己多一份肯定。这种感觉,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