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板上那声绝不该响起的“啪嗒”声,总能把我从肾上腺素飙升的搏鱼快感里拽出来,一盆冷水浇在天灵盖上。那不是鱼鳞闪耀着生命光泽的跃动,而是生命最后的、无力的抽搐。很多新手,甚至一些自诩“老手”的家伙,总把注意力放在怎么把鱼弄上来,却从没想过,怎么让它上来后,还能有尊严地、鲜活地存在。今天,我不跟你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就聊聊这件顶顶重要的事:海钓,怎么鱼不死。
这事儿得从搏鱼那一刻说起。别以为用蛮力把鱼尽快拉到船边就是胜利。一条鱼的体力是有限的,你跟它死耗,把它遛到精疲力尽、肚皮翻白,就算最后拖上来了,它体内的乳酸也早就爆表了。这样的鱼,就算扔回活鱼舱,也撑不过半小时,行话叫“呛水”,其实就是休克死了。肉质更是又酸又柴,完全是对生命的浪费。
我玩铁板,主攻深场,竿子用的是天龙的Jig-ZAM Dragg Force JDF5101S-8,硬得像根钢筋,配一颗禧玛诺STELLA SW 14000XG的轮子,PE线我信赖YGK的ULTRA JIGMAN WX8,常备8号线。这套装备不是为了欺负鱼,恰恰相反,是为了“尊重”鱼。强大的腰力能让我在鱼发力下潜的头几个回合里就控制住它,速战速决,不给它过度挣扎的机会。泄力调得恰到好处,既能消耗它的爆发力,又不会让它一直处于极限冲刺状态。整个搏鱼过程,追求的是一种有张有弛的“舞蹈”,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拔河。你得感觉到线的那一头,它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想喘口气,什么时候又准备新一轮的冲锋。这才是人与鱼的对话。
鱼到了船边,第二道坎就来了:怎么弄上来。我见过最蠢的操作,就是直接用控鱼器夹着鱼嘴,或者干脆拎着线,把一条几斤重的真鲷或者石斑硬生生“飞”上甲板。鱼的下颚骨多脆弱?内脏能在这种剧烈拉扯下不出问题?简直是胡闹。一把称手的抄网是必备的,而且网兜要够深,材质要柔软,最好是胶丝的,不伤鱼鳞和鱼体表面的粘液。那层粘液是鱼的“金钟罩”,没了它,细菌感染分分钟要了它的命。如果要放流,手一定要沾海水弄湿了再碰鱼,摘钩要快,用专业的摘钩钳,别在鱼嘴里搅来搅去。拍照?十五秒内解决战斗,别让它在空气里暴露太久,鳃丝一旦干燥,神仙也难救。
弄上船之后,才是真正考验你是不是个讲究人的时候。把鱼扔在滚烫的甲板上让它蹦跶?我看见这种人就想把他的鱼竿扔海里。那不仅是在杀鱼,更是在糟蹋美味。想让鱼活着,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专业的活鱼舱,要么是正确的放流。船上的活鱼舱,必须是循环水的,而且要保证水泵功率足够,能持续带来含氧量高的新鲜海水。别以为扔个氧气泵进去就万事大吉,海水温度、洁净度同样重要。一舱鱼要是挤得像沙丁鱼罐头,水里全是它们的排泄物,氨氮一超标,死得更快。
如果是在礁石上矶钓,或者玩路亚打岸抛,一个冰箱和正确的处理手法,比什么都重要。我从不推荐用鱼扣,尤其是在礁石区。鱼被扣住,在水里惊恐地挣扎,很容易被浪拍到礁石上,或者被水下的螃蟹、海鳗攻击,最后你收上来的可能只剩一个鱼头。那画面,太糟心。
我的选择,如果是决定要带回家吃的鱼,那就在它最有活力的时候,给它最“体面”的结束方式。日本人管这叫“活缔”,听着玄乎,其实是科学。一把小刀,或者专业的神经绞断针,从鱼眼后上方的位置精准刺入,破坏掉大脑,鱼瞬间就失去了知觉,不会再有任何挣扎。紧接着,掀开鳃盖,剪断大动脉,把它头朝下放进一个装满海水的水桶里放血。你会看到血水汩汩流出,大概五到十分钟,鱼的身体会变得雪白。
| 处理方式 | 优点 | 缺点 | “老炮儿”推荐指数 |
|---|---|---|---|
| 活鱼舱/活鱼桶 | 鱼能长时间保持鲜活,适合放流或带活鱼回家 | 需要专业设备(循环水泵),占用空间大,维护麻烦 | ★★★★★ |
| 鱼扣 | 方便携带,操作简单 | 极易对鱼造成二次伤害,存活率低,鱼肉品质差 | ★☆☆☆☆ |
| 直接扔冰箱 | 省事,但鱼在低温中缓慢死亡,过程痛苦 | 血液凝固在体内,产生腥味,肉质僵硬 | ★★☆☆☆ |
| 放血冰镇(活缔) | 瞬间死亡,无痛苦;彻底放血,去除腥味;鱼肉排酸充分,口感最佳(鲜甜、Q弹) | 操作需要技巧和经验,略显“血腥” | ★★★★★★★ (爆星推荐) |
放完血的鱼,绝对不能直接扔进全是冰块的保温箱。纯冰的温度太低,会把鱼肉冻伤,影响口感。最专业的做法,是准备冰盐水,也就是在碎冰里加入适量的海水,搅和成冰水混合物,温度大概在零度左右。把放好血的鱼用塑料袋包好,或者直接浸入这种冰盐水里,让鱼的体温迅速均匀地降下来。这样处理过的鱼,鱼肉会呈现出一种漂亮的半透明质感,无论是做刺身还是清蒸,那股鲜甜劲儿,跟你从菜市场买的死鱼完全是两个世界的味道。
有一次在舟山外海的某个无名礁盘附近,我用一枚小克数的Maria Shore Blue EX 40g铁板,抽上来一条体色极其漂亮的黑鲷。当时正是涨平转退的黄金窗口,水流开始加速,我知道这是读懂潮水后等来的机会。那条鱼吃口很轻,只是一个微弱的下顿,但我扬竿刺鱼的手感告诉我,这家伙个头不小。搏鱼过程我格外小心,竿子始终保持一个完美的弓形,让竿身的弹性去化解它的每一次冲撞。上船后,它在抄网里安静地躺着,乌黑的背脊泛着幽蓝的光,每一片鳞片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我摘下那枚牢牢挂在它嘴角的BKK单钩,双手浸透海水,轻轻托住它的腹部,把它放回海里。它先是愣了一下,随即一个有力的摆尾,激起一串水花,瞬间消失在深蓝之中。
那一刻,我没觉得有任何损失。反而是一种满足感,比塞满一整个冰箱的渔获还要强烈。钓鱼,对我来说,从来不只是索取。它是你和大海之间的一场游戏,一场对话。鱼是你的对手,也是你的朋友。你用最好的装备,最精湛的技巧去寻找它,战胜它,这是一种尊重。而战胜它之后,选择让它活下去,或者用最妥善的方式让它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体现,是更高层次的尊重。
所以,别再问“海钓怎么鱼不死”这种技术层面的问题了。你得先问问自己,你出海,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把冰箱填满,还是为了感受竿尖传来的那一下心跳,为了看一次海上的日出,为了呼吸那口带着咸腥味却无比自由的空气?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你的鱼,自然就不会“死”得那么草率了。那片蓝,你敬它一尺,它才可能还你一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