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在珠海搞条自己的钓鱼船,那感觉,就像是在自家后院开辟了一片私人鱼塘,随时想下竿就下竿,再也不用看人脸色,等拼船,那种自由,只有真正“中毒”的钓鱼佬才懂。这事儿听着光鲜,真办起来,嘿,没个三五回合,你都别想把那张“适航证”和“船名号”焐热乎。
我这辈子,大半辈子都在跟海打交道。年轻时候跟船出海,后来自己玩岸钓,抛竿、路亚、矶钓,什么都试过。可心里头,总有个念想,就是想拥有自己的船,能更深入地去探索那些人迹罕至的钓点,去会会那些传说中的大物。珠海这地方,北有伶仃洋,南靠万山群岛,得天独厚,潜藏着多少渔获啊!那些礁石区、深水沟,远不是岸边能触及的。
大概是三年前吧,有一次租了条小艇去外伶仃,那天风浪不小,船老大也不敢往深了开,一整天都在浅水区晃荡,鱼口稀疏,加上船小颠簸得厉害,回来一身酸疼。那天晚上,躺在床上,海浪声还在耳边轰鸣,我心里就下定决心了:再不能受这鸟气了!得搞条自己的船!
可真要办起来,才知道这玩意儿不是买辆车那么简单。首先你得选船。我这人,不喜欢花里胡哨的,实用、稳定、皮实是第一位的。考虑到经常要跑桂山、万山那些深水区,偶尔也想去横琴外海试手,船体不能太小。最后看中了一艘玻璃钢船,大约八米五长,两米五宽,船尾挂了个铃木(Suzuki)150匹四冲程舷外机。这发动机,劲儿够足,省油,噪音也小,跑起来像贴着水面滑。别看只是150匹,但它响应迅速,在复杂水域里做精细操控,那真是得心应手。
船选好了,接下来就是最让人头疼的上牌照流程。这玩意儿,没个熟人指点,你就是在各个部门之间打太极,来回跑断腿。我这老骨头,可折腾不起。好在这些年在码头泡久了,认识些老哥们,他们给我指了条明路。
这事儿大致分几步,每一步都是个“坑”,得小心绕过去:
第一步:船检。
船检是重中之重。它可不像汽车年检那么敷衍,船舶安全涉及生命,所以检查得极其细致。你船上的救生衣数量,灭火器配置,信号弹,锚具,导航灯光,甚至舱底水泵、舵机,一样都不能少,还得符合规定。记得有次一个钓友,他的船因为救生衣不符合新规,硬生生被卡了半个月,跑了几趟才搞定。我早有准备,所有的安全设备,从海事专用救生衣到船用灭火器,从红色手持信号弹到救生圈,都是按照最新标准提前采购并摆放整齐的。连船上的线路布局,我都特意找了专业人士检查过,确保没有安全隐患。船检那天,检查员会亲自上船,里里外外,仔仔细细地看。我把船收拾得干干净净,所有证件材料摆放整齐,检查员看着也舒服,一番检查下来,顺利通过。
第二步:办理船户证、船名号和适航证书。
这几张证,是你的船“合法身份”的象征。船户证证明你对船的所有权;船名号就像车的车牌,独一无二;适航证书则证明你的船具备出海航行的能力。
这里面需要的材料多如牛毛:购船合同、发票、船体合格证、发动机合格证、船主身份证,等等。每一份材料都得复印、盖章。你得跑海事局、渔政部门,有时甚至还得跑工商。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规矩,窗口工作人员的态度也是千差万别。有几次,因为一个标点符号,或者一个数字的格式不对,就得重新排队、重新填写。我性子急,但为了那片海,也只能把火气压下去,老老实实地按规矩来。
第三步:无线电台执照。
现在出海,特别是要去远一点的岛屿,没有VHF船载无线电台那简直是拿自己的命开玩笑。我装的是一台Garmin VHF 215i AIS,带AIS(自动识别系统)功能,能实时看到周围船只的信息,也能让别的船看到我,安全系数直接拉满。办这个执照,你得去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考试,通过后才能申请。考试内容主要是无线电通信规章和操作规范,不难,但你得用心背。这证到手,出海心里就踏实多了。
第四步:船员证。
这主要是指“游艇操作人员适任证书”,也就是船长证。你自己的船,总不能每次都请人开吧?考这个证,得经过专业的培训,包括理论知识(航海基本知识、避碰规则、气象、船舶消防、急救等)和实际操作(靠泊、离泊、航行、锚泊等)。培训费不低,时间也耗得起,但我这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花了两个月,硬是把这证考了下来,以后想去哪儿,自己掌舵,那感觉才叫一个爽!
第五步:渔业部门备案。
虽然是休闲海钓,但只要涉及渔业活动,都得在渔业部门备案。这步相对简单些,主要是登记用途,确保不从事非法捕捞。
整个流程下来,耗时近四个月,期间跑了不下二十趟,光是材料复印就用了一大叠纸。中间有不耐烦的时候,也有想放弃的念头,但一想到能驾着自己的船,追着鱼群在茫茫大海上驰骋,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终于,那张油墨未干的《游艇适航证书》和《船舶所有权登记证书》拿到手的时候,我感觉比钓到任何一条大鱼都兴奋。那天下午,我立马去船停泊的码头,亲自把那亮闪闪的船名号贴在船头两侧。阳光下,船体泛着光,仿佛在告诉我,它准备好了,我也准备好了。
有了自己的船,出海的境界完全不一样了。以前出去钓鱼,总感觉是“去别人家”做客,束手束脚。现在,我的船就是我的移动钓鱼基地。每次出海前,我都会花上不少时间在船上整理装备。我的主攻方向是慢摇铁板(Slow Pitch Jigging),专攻深海大物,尤其是石斑鱼(Grouper)和红鱼(Red Drum/Snapper)。
我惯用的一套重型慢摇装备是:
| 装备类型 | 具体型号/品牌 | 关键参数/特点 |
| :——- | :———— | :———— |
| 鱼竿 | Temple Reef Grand Slam SPM | PE3-5,杆身柔软,回弹迅速,适合激发铁板活性。 |
| 渔轮 | Shimano Stella SW 8000HG | 超强泻力,顺滑收线,应对突发巨物游刃有余。 |
| 主线 | Varivas Avani Jigging 10×10 Max Power PE4 | 60磅拉力值,十色标记,方便精准控层。 |
| 前导线 | Seaguar FXR Fluorocarbon 80lb | 耐磨性极佳,隐蔽性好,不易被礁石刮断。 |
| 铁板钩 | Owner SJ-41或Gamakatsu Live Bait | 锋利且强度高,中鱼后不易脱钩。 |
| 拟饵 | Maria Plenty 150g-200g 或 Slow Blatt S 180g | 粉色、蓝色、夜光色为首选,适用于不同水深和光照。 |
当然,除了慢摇,船上我还会备一套轻型路亚装备,用来对付金鲳(Golden Pompano)或海鲈(Sea Bass)。比如Shimano Vanquish 4000搭配一支G Loomis GLX 843C,主线PE1.5,前导20磅氟碳线,再带上几盒波爬(Popper)和米诺(Minnow)。
船钓最讲究的是读懂潮水和寻找标点。珠海近海的潮汐变化虽然不算剧烈,但流速和流向对鱼情影响极大。我通常会在出海前研究潮汐表,尽量选择涨退潮交替的流缓时段,或者涨半潮、落半潮这种水流相对平稳,饵料容易聚集的时机。到了钓点,我会先打开Garmin Echomap Ultra 122sv鱼探,这玩意儿显示屏大,清晰度高,能清楚地看到水底地形、鱼群分布甚至单体鱼的形态。我尤其喜欢寻找那些暗礁区、沉船遗址或者人工鱼礁。这些地方往往是鱼群聚集的宝地。看到鱼群,我会用GPS精确标记下位置,然后反复绕圈确认,直到找到最佳的下竿点。
抛投,在船钓中更多指的是将铁板或拟饵精准送到标点。我的习惯是顺流而下,让船随着海流慢慢漂移,这样铁板入水后,能更自然地随着水流下沉,模拟受伤小鱼的姿态。控线是慢摇铁板的灵魂,必须保持线组的绷紧,通过扬竿的幅度、速度和频率,让铁板在水底做出各种诱惑的动作。一个标准的慢摇动作,往往是低频率、大扬幅,然后让铁板自由下落,感受它每一次晃动,每一次触底。
中鱼的感觉,那真是肾上腺素飙升!有时是突然的强烈顿口,竿尖猛地向下一点,接着一股强大的力量从水底传来,渔轮开始“吱吱”作响,拼命出线;有时则是轻微的“哒”一声,像鱼在试探性地啄食。无论是哪种,只要感觉不对劲,立马扬竿刺鱼!记住,刺鱼要干脆、有力,确保鱼钩牢牢地挂住鱼嘴。
搏鱼的过程,是体力与耐力的较量。特别是碰上大体型的石斑,它们会第一时间钻入礁石缝隙,企图磨断鱼线。这时候,你得收紧泄力,但又不能收得太死,要给鱼留一点点冲刺的空间,同时迅速抬高竿尖,把鱼从礁石区“拔”出来。每次和这些深海巨兽对抗,我的手臂肌肉都会酸痛不已,但当那条金黄的、斑驳的石斑被拉出水面,鳃盖张开,在阳光下闪耀着原始的野性光芒时,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那份成就感,是任何金钱都买不来的。
当然,也有跑鱼的遗憾。最让我耿耿于怀的一次,是在万山群岛深水区,用一支180克夜光铁板,中了一条估摸着有三十斤以上的大石斑。那力量简直是史诗级的,我的竿子弓成了满月,渔轮泻力调到最大还在不停出线。搏斗了将近十分钟,眼看鱼已经被拉离底部,就要出水了,突然线组一松,跑了!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整个人像虚脱了一样。后来检查线组,发现是前导线在某个礁石上磨损后断裂。从那以后,我每次出海前,都会仔仔细细地检查我的前导线,确保没有丝毫损伤。宁可多换几次,也绝不能让这种遗憾再次发生。
拥有自己的船,不仅仅是为了钓鱼,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有时,我也会约上三五好友,带上渔获,在船上燃起卡式炉,现钓现吃,再开两瓶冰镇啤酒,看着夕阳把海面染成一片金黄,海风带着咸腥味吹拂过脸庞,耳边只有海浪轻轻拍打船体的声音。这种宁静和满足,城市里是找不到的。
这条船,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艘交通工具,它承载着我的梦想,我的汗水,我的激情,还有我对大海最深沉的敬畏。它让我能更自由地去感受大海的呼吸,去追逐那些深藏在水底的秘密。所以,如果你问我,在珠海搞一条钓鱼船上牌照值不值?我告诉你,值!太值了!那份属于你自己的海上自由,是无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