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一点点往海平面下坠,西边的天际被烧得火红,像一锅快要溢出来的番茄浓汤。海风带着点咸腥味儿,轻抚过脸庞,我眯着眼,看远处那几艘归港的渔船,拖着长长的白浪,像划破水面的刀痕。手里的2号矶竿,竿尖儿已经在那儿晃悠了快半个小时,浮漂也像是焊死在水面上似的,一动不动。这种时候,甭提什么鱼口了,连个小杂鱼来捣乱的劲头都没有。
这就是海钓,尤其是矶竿钓,很多时候拼的就是耐心。但耐心这东西,也得讲究个度。傻等,那叫犯懒,不叫沉得住气。看着那根老是没动静的线组,心里就寻思着,是不是得收回来,换个地方,或者干脆换个饵。你说这“收”字,听着简单,不就是转动纺车轮,把线缠回来嘛?可真没那么简单。在我这老家伙看来,矶竿海钓线组怎么收,这门学问,可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深得多。它不光是体力活,更是心气儿,是耐心,是经验的累积,甚至,是下一条鱼的伏笔。
首先,你得明白你为什么要收线。是彻底收竿回家,还是只是暂时收回再抛?这两种情况,收线的方式和心态,那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是彻底收竿,那相对简单些,但也不能马虎。你得注意把线收紧,不能有松弛,防止线缠绕在竿尖或者导环上。尤其是PE线,那玩意儿细,一旦缠上,剪不断理还乱,能把你折腾得够呛。收线的同时,眼睛要盯着线杯,线要均匀地缠绕上去,如果发现哪段线有毛糙、分叉,或者被礁石刮伤的痕迹,当场就得处理掉,能剪就剪,不能留隐患。很多时候,断线跑鱼,不是发生在搏鱼的时候,恰恰是发生在起竿抛投的瞬间,或者线组刚入水没多久,就是因为你收线的时候没检查到位,留下了暗伤。我以前就吃过这亏,一条目测十斤级的黄鳍鲷,就因为一段被礁石刮毛的子线,扬竿刺鱼的瞬间直接崩断,那滋味儿,简直能让你对着大海骂娘。
但更多时候,我们收线是为了重新调整。比如,你抛出去的钓组,随着水流漂了老远,或者挂到了水底。这时候,收线就成了“探底”和“避险”的过程。
你看这矶竿,它的优势在哪儿?调性软,竿尖敏感,能帮你把水下的情况反馈得清清楚楚。你收线的时候,不能像撸水管子似的,匀速死板地往回摇。那样,你就错过了太多信息。你得用心去感受,通过指尖轻触钓线,或者通过竿尖儿的细微颤动,去“读懂”水底。
如果我是为了探底、换钓点或者检查饵料,我的收线速度往往是慢而稳。我喜欢把手指肚儿轻轻抵在线杯边沿,感受线体被水流带动,或者摩擦到海底沙石的细微颤动。有时候,当钓组经过一片水草区,你会感觉到轻微的阻力,竿尖会稍微弯曲;如果碰到的是礁石,那阻力就会变得沉重而带点“刮擦”感。这都是经验,用时间一点点熬出来的。我常说,矶竿海钓,你得学会用线去“摸鱼”。这种慢速收线,也是一种活饵钓法,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条鲈鱼或者黑鲷,突然冲上来,一口咬住你正往回拖的虾仁或者小活鱼。我有次就是这样,本想收回线组换个新虾,结果慢悠悠往回摇的过程中,竿尖儿突然猛地一顿,接着就是一阵狂猛的下压,一条三斤多的黑鲷就这么给我抱走了。那不是它主动追饵,而是它恰好在那片水域觅食,我的饵就那么不偏不倚地从它眼前经过。
当然,收线速度也得根据目标鱼和钓法来调整。
目的/鱼种 | 推荐矶竿收线速度 | 特点与考量 | 适合的矶竿调性/主线类型 |
---|---|---|---|
探底/试探 | 慢速(1-2圈/秒) | 感受水底地形、水流,检查钓组状态,有机会诱发底部鱼咬口。 | 1.5号软调矶竿 / PE主线 (高感知) |
检查饵料/换位 | 中速(2-3圈/秒) | 效率较高,同时仍能感知较轻的咬口或挂底,避免不必要的饵料损耗。 | 2号中硬调矶竿 / 尼龙主线 (缓冲好) |
挂底解救 | 慢速-停顿-轻扯 | 配合竿尖轻弹,试图解脱,避免硬拔,最大程度保护线组和鱼竿。 | 3号硬调矶竿 / 高磅数PE主线 |
清理线组/快速撤离 | 快速(3-5圈/秒) | 迅速收回,避免线缠绕,为下次抛投或转移钓位做准备。无暇顾及水下情况。 | 任何矶竿 / 任何主线,取决于轮子速比 |
活饵诱鱼/探钓 | 慢速-抽动结合 | 模拟活饵游动,诱发掠食性鱼类攻击。需配合竿尖小幅度提拉。 | 1.5-2号矶竿 / PE线 (灵敏) |
你如果是玩路亚假饵,那收线方式就更是千变万化。虽然矶竿不是路亚竿,但有时候在码头或者礁石边,用矶竿挂个小亮片或者软虫,也能出其不意。这时候的收线,就得有节奏感了,慢摇、快摇、抽停结合,模拟小鱼受伤或者逃窜的姿态。每一次停顿,都是给鱼一个攻击的机会。这种收线,更多的是一种主动的“引逗”,而不是被动的“回收”。
说到着急收线,就不得不提挂底。这是矶竿海钓者的噩梦,尤其是那些在礁石区摸爬滚打的老炮儿。钓组抛出去,线一松,多半就跟礁石亲密接触了。如果不是死口挂底,只是轻微挂住,这时候收线就得讲究技巧了。我的经验是,先别急着蛮力拉扯。试着松一点线,然后轻抬竿尖,感受阻力,然后突然绷紧再放松,重复几次。有时,配合着轻轻弹动竿子,能让钓组从礁石缝隙里挣脱出来。这种“弹竿”技巧,是矶钓老手应对挂底的常规操作。如果还是不行,那就只能找个安全角度,把线拉断了。线再贵,也比你宝贵的渔具和心情重要。
关于装备,收线时,渔轮的速比也挺关键。我个人偏爱中高速比的纺车轮,比如速比5.2:1到6.2:1的。太慢的轮子,收线效率低,遇到需要快速收线的场合,比如鱼情突变或者避开过往船只,会手忙脚乱。太快的轮子,虽然收线快,但力量小,而且对线杯的排线均匀度要求高,稍不留神就容易把线收乱。而且,高速比轮子在收重铅、大鱼的时候,会显得吃力,不如中低速比的轮子来得省劲儿。所以,矶竿配轮,我更看重一个“稳”字,收线流畅,不打颤,不卡顿,这比什么都重要。
另外,线组的搭配,也直接影响你收线时的手感和效率。PE主线加氟碳子线,这是我多年的标配。PE线的零延展性,让你在收线的时候,水底的任何细微变化,哪怕是一颗小石子,都能清晰地通过竿子传到你的手上。那种“通透”的反馈,是尼龙线给不了的。但是,PE线不耐磨,所以子线用高磅数的氟碳线,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不足,在和礁石、鱼牙的摩擦中,它能给你多争取几秒钟。
最终,收线不仅仅是物理动作。每一次收线,都是一次思考,一次总结。为什么这次没鱼?是不是钓点不对?水深不对?饵不对?水流太急?风向不对?你收回来的线组,可能就带着答案。线上的水渍,浮漂上的细小划痕,铅坠上的泥沙,甚至是拟饵上一点点咬痕,都在无声地告诉你海里的故事。你得学会看它们的“脸色”。
所以,矶竿海钓,从抛投开始,到诱鱼、中鱼、搏鱼,再到这最后的“收线”,它是一个完整的闭环。收线动作的每一次重复,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它让你更了解你的装备,更了解你脚下的这片海。
你看,这夕阳完全落下了,天边只剩下一点点暗红的余晖。海风带着夜的凉意,吹得人打了个哆嗦。算了,今天就到这儿吧。我小心翼翼地收起线组,检查着每一个环节,把矶竿擦拭干净。明天,太阳还会升起,大海还在那里,鱼也还在那里。而我,还会带着我的矶竿,继续我的探索。毕竟,钓鱼这玩意儿,是会上瘾的。每一次的收线,都是为了下一次的抛投,为了那一声渔轮泄力片那销魂的“嘶啦”声,为了那份与大海搏击的快感。这,才是矶竿海钓的魅力,也是老炮儿们心里,那份永远不灭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