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刚入门的小年轻,或者玩惯了近岸轻抛的,总觉得子线一长,抛投就成了个老大难问题。线组在空中打卷,拟饵像个没头的苍蝇乱飞,运气差点直接缠在竿尖,甚至把FG结那里搞得一团糟。我跟他们说,这玩意儿没别的,就是个功夫活,得练,更得懂其中的门道。别急着抱怨,想想你为啥要用那么长的子线?不就是为了那一口——那口大鱼的谨慎、那口活饵的灵动、那口结构边的致命诱惑吗?
我这些年,从岸矶玩到船钓,从拖钓牛港到深海放流章红,甚至在马尔代夫的礁盘边用波扒勾引金枪鱼,但凡碰上个老辣的鱼,或者水清得跟玻璃似的,子线短了,那都是自寻死路。鱼精着呢,远远就能看到你的主线,那玩意儿在水里就是个警报器。所以,氟碳子线的长短,往往是决定你今天有没有鱼上的关键。
通常来说,我船钓放流活饵,比如钓石斑、真鲷,子线长度常常会拉到3米甚至5米。岸边路亚,特别是抛铅笔、波扒这类贴水面拟饵,为了增强拟饵的自然摆动和隐蔽性,子线长度也常在1.5米到2米之间。你说这么长的子线,你还指望像抛一颗石头那样“嗖”地一下飞出去?那是不可能的,它会在你眼前上演一出“空中芭蕾”。
要解决这问题,首先得从你的装备开始,这是基础,马虎不得。杆子,我通常会选择稍长一点的,比如岸路竿我偏爱3米到3.3米(10-11尺)的M到MH调性,例如禧玛诺(Shimano)的Dialuna系列,或者达瓦(Daiwa)的Over There系列,它们的腰力足,导环设计也更适合远投。太短的竿子,蓄力空间不够,抛投弧线小,子线更容易打结。至于轮子,我钟情纺车轮,比如禧玛诺的斯特拉(Stella)SW系列,8000型或10000型,或者达瓦的Saltiga系列。它们泄力顺滑,出线流畅,最重要的是,线杯设计能有效减少出线阻力,这对于长子线的顺畅抛投至关重要。
主线我只用PE编织线,PE 3号到PE 5号是我最常用的规格,具体看目标鱼种和钓场环境。比如对付红友、黄鳍金枪鱼,PE 4号就够了,但如果要去深水区搏巨型章红或者鲨鱼,那PE 5号甚至更粗的线是必须的。记住,线号不能太细,细线更容易在长子线抛投时因为瞬间受力过大而断裂。子线嘛,氟碳线(Fluorocarbon)是我的首选,它的抗磨损性和水下隐形效果是尼龙线无法比拟的。磅数通常是30LB到80LB不等,比如Seaguar的FXR或者Grandmax,强度高,结节力好。
至于链接主线和子线的FG结,那更是核心中的核心。我见过太多钓友,抛投时不是主线断了就是子线脱了,一问,多半是结打得不牢靠。FG结的优点是光滑,通过导环时阻力小,能最大程度避免打结。我通常会花上几分钟,把这个结打得规规矩矩,哪怕天黑,哪怕手冷,也绝不马虎。一个完美的FG结,能让你在长子线抛投时,多几分信心,少几分担忧。
好了,装备说完了,现在聊聊这抛投的“功夫”了。你子线那么长,线结肯定是在导环外面的。这时候,传统的“大力出奇迹”抛投方式,只会让你的线组在空中像一坨面条一样散开。
我的诀窍是——控制线组的“工作长度”。
当你准备抛投时,别把FG结收进导环里。把拟饵或者配重铅坠拉上来,让FG结刚好在第一个或者第二个导环外面,也就是离轮子最近的那几个大导环。这样,你竿稍外面的子线长度,就只有1米到1.5米左右。这点长度,你是可以控制住的。
接下来是抛投手法:
1. 蓄力方式: 摒弃那种大开大合的暴力投法。长子线的抛投,更讲究一个“柔中带刚”。把竿子向后扬起,让线组在你的身后形成一个大的抛物线。这个过程中,你要感觉到竿尖在均匀地蓄力,而不是瞬间的爆发。你的目标不是要将拟饵像炮弹一样射出去,而是要让它像一个“钟摆”,被杆子的力量平稳地甩出去。
2. 身体协同: 抛投时,身体重心要从后脚转移到前脚,用腰部和手臂的力量带动杆子。眼睛要盯着你目标的方向,手上的感觉要像在拉弓射箭,而不是在抡锤子。不要过早发力,让杆子充分弯曲蓄力,到了顶点再借着身体的扭转和手臂的推力,将力量顺着杆身传递到竿尖。
3. 释放点: 这点尤其关键。传统的抛投,你可能在杆子指向十一点钟方向时就释放线了。但长子线,你需要稍微延迟那么一点点,大概在十点半到十点钟方向。这个细微的延迟,能让线组在空中得到更好的伸展,减少缠绕的几率。
4. 拇指/食指控制: 纺车轮抛投,食指扣线。但在释放后,别急着把食指完全松开。你需要用食指轻微地按压线杯边缘,控制出线的速度。感觉拟饵在空中飞行的姿态,如果发现线组有要打结的趋势,立刻轻压,稍微减速,让线组再次拉直。这种细微的“控线”功夫,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特别是逆风或者侧风的时候,风对长子线的干扰非常大,这种控线技巧更是保命符。我记得有一次在西沙,面对五六级的海风,我用2米长、50LB的氟碳子线拖120克的铁板。每次抛投,海风都试图把我的线组吹成一团。这时候,手上的感觉就尤为重要,我必须在铁板飞出的第一时间,就用指尖感受到线杯的震动,随时准备调整出线速度,那感觉就像是在用线钓风,而不是钓鱼。
除了这些,潮汐、水流、风向,这些你都得看懂,甚至比抛投本身更重要。涨潮时,水流可能比较急,你的子线容易被带跑,这时你可能需要加重铅坠,或者调整抛投角度。退潮时,水流变缓,鱼的活性也可能降低,那就得更精细地控制拟饵的泳姿。在暗礁区,我喜欢用长子线配合轻坠,让活虾或者小鱼在水底缝隙间自然漂浮,巨型石斑就爱这一口。它可不是傻子,你的主线粗大显眼,它就直接走远了。
我常跟人说,钓鱼这事,技术是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心态。当你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比如长子线抛投,你不能一开始就退缩。我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急性子,一遇到抛投不顺,就想剪短子线。后来有位老前辈指点我,他说:“小伙子,你得跟你的线组对话。它在空中打结,是因为你没听懂它的语言。它想要的是平稳,是顺畅,是力量的均匀传递。”这句话我琢磨了很久,后来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精髓。
回想起来,我钓鱼生涯里那些最难忘的渔获,很多时候都离不开这长子线的功劳。譬如前年冬天在广东惠州大亚湾,那片水深三十几米,水底布满了火山岩结构的钓点。当时目标是那里的红鱼和章红。我用的是Daiwa Saltiga C 85XXHFS 船竿,配Stella 14000SWXG,主线PE 5号,子线咬牙用了3米多长的80LB FXR氟碳线。当时海面上风浪不小,船晃得厉害,但水下情况却异常清晰。我用活鱿鱼做饵,就是为了让鱿鱼在水底尽量保持最自然的姿态,慢慢地往那些岩石缝里钻。每一次抛投,我都得全神贯注,深呼吸,感受海浪的起伏,在船身晃到最低点的时候,猛地将竿子送出去。鱿鱼和铅坠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接着“噗通”一声落水,没有丝毫缠绕。然后就是耐心的等待,感受线组随着水流的细微摆动。突然,竿尖一个猛烈的下顿!那是章红的暴力吃口,紧接着就是泄力发出的尖锐“吱吱”声,仿佛要把整个轮子都拉散架。那家伙的力量,真是让人热血沸腾,手臂的肌肉被拉扯得生疼,但心里却乐开了花。最终搏上来一条近40斤的章红,那体型,那力量,要是子线短了,它恐怕连饵都懒得瞧一眼,更别说那牙齿对线组的考验了。
所以,别再把长子线当成你的绊脚石了。把它看作是通向大鱼的桥梁。掌握了长子线的抛投技巧,你的钓鱼世界会更宽广,你会发现,那些过去你觉得遥不可及的深场巨物,那些狡猾的老鱼,它们其实都在那儿等着你。钓鱼,有时候就是一场修行,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失败,都是在打磨你的技艺,磨砺你的心性。你跟海的对话,也因此变得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