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钓渔获怎么运输

船头的引擎低沉地轰鸣,带着我们切开墨绿色的海浪,岸线的轮廓在落日的余晖里越来越清晰。每一次出海,最让我感到踏实又有点五味杂陈的,就是这个返航的时刻。脚边的YETI Tundra 65钓箱沉甸甸的,里面躺着今天大海的馈赠。但说真的,很多人以为海钓的结束,是鱼被拉上甲板的那一刻。对我来说,那只是战斗的上半场。真正的考验,从渔获离水的那一秒,才刚刚开始。

我最见不得的,就是一条拼尽全力跟你搏斗过的漂亮海鱼,因为处理不当,最后在餐桌上变得面目全非,肉质粗糙,腥气逼人。那不叫品尝,那叫糟蹋。你花了心思研究潮水,在无数个凌晨冻得哆哆嗦嗦地出发,用你最信赖的那支 DAIWA SALTIGA BJ 慢摇竿,配上SHIMANO OCEA JIGGER 2001NRHG轮子,一遍遍地抛投、感受水下的暗流,好不容易才诱使那条狡猾的石斑或者凶猛的牛港(GT)咬口。那猛地一下的顿挫,竿尖插水的弧线,轮子疯狂出线的尖啸,整个搏鱼过程,是对你技术、体力和耐心的终极奖赏。这样得来的宝贝,你忍心让它最后死得毫无尊严,味道尽失吗?

所以,渔获怎么运,对我来说,是和钓技本身一样重要的一门学问。

首先得看你想怎么吃,或者说,你想把鱼带回家时,它是什么状态。基本上就两条路:要么让它活着,要么让它“死得其所”。

让它活着,听起来最原生态,也最能保证那一口极致的“鲜”。这通常是针对那些价格不菲、适合清蒸的鱼,比如东星斑老鼠斑这类。想活运,船上没个像样的活鱼舱基本是白日做梦。那种简易的打氧桶,在近岸小搞搞还行,一旦航程超过一小时,水体小,温度变化快,鱼在里面折腾,氨氮浓度飙升,用不了多久就翻肚皮了。专业的活鱼舱必须是循环海水系统,再配上强力的增氧泵,才能模拟出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即便如此,舱里也不能塞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密度一高,缺氧、摩擦受伤,都是致命的。所以活运,是最高标准,也是最高成本的选择。

对我这种多数时候玩路亚或者铁板(Jigging)的人来说,更实用、也更能体现一个钓手专业素养的,是第二条路——极致保鲜。这套流程的核心,不是简单的冰镇,而是一套被称为“活缔”(Ike-Jime)的技法。这玩意儿是日本人搞出来的,说是一门手艺,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当一条大家伙被我费力地“请”上船,我会先用湿毛巾盖住它的眼睛,让它安静下来。然后,掏出我的“神器”——一把尖锐的神经破坏针。找准位置,通常在鱼眼后上方那个微凹的软点,那是大脑所在。“噗”的一声,精准、快速地刺入,破坏掉鱼的脑干。你会看到鱼猛地一抽,然后瞬间瘫软,所有挣扎都停止了。这第一步,是让鱼在毫无痛苦和知觉的情况下瞬间死亡,避免了因挣扎而在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那是导致鱼肉酸败、口感变差的元凶。

但这还没完。接着是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神经绞杀。我会从刚刚的脑部创口,或者从鱼尾的脊椎断面,把一根特制的不锈钢丝沿着脊椎管穿进去,一直捅到鱼的尾部。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看到鱼的身体不受控制地剧烈抽搐,每一寸肌肉都在跳动。这画面有点诡异,但原理很简单:彻底破坏掉中枢神经,切断死后肌肉僵直的一切信号来源。完成了这一步的鱼,它的肉质会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在一种近乎“活肉”的柔软和鲜美状态。

做完“活缔”,下一步就是放血。在鱼鳃下方靠近心脏的地方,或者直接在尾部大动脉处,用锋利的刀片干净利落地切一刀。然后立刻把它头朝下扔进一个装满海水的桶里,你会看到鲜红的血液汩汩涌出,把海水染红。这个过程大概持续几分钟,直到血放得差不多了。彻底放血,是去除鱼腥味最根本的办法。很多朋友抱怨自己钓的马鲛或者金枪不好吃,腥味太重,十有八九就是没放血或者没放干净。

所有这些仪式般的步骤完成后,这条鱼才算“准备”好了,可以进我的YETI钓箱了。钓箱里的学问也一点不少。我从来不直接把鱼扔在冰块上。我的标准做法是,在箱底先铺一层厚厚的碎冰——记住,碎冰比大冰块好,接触面积更大,降温更均匀。然后在碎冰上铺一层吸水垫或者一块隔水板,再把处理好的鱼放上去,鱼身上再覆盖一层碎冰。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融化的冰水能顺利排走,而不是让鱼一直泡在水里。鱼肉长时间浸泡在淡水里,会导致细胞吸水破裂,鲜味流失,肉质变得水垮垮的。最高级的做法,是制造冰水混合物,让鱼体悬浮在接近零度的盐水中,这能达到最快、最均匀的降温效果,但对冰量的要求也更高。

下面这个表格,是我个人对几种处理方式的总结,给新手朋友们一个参考:

处理方式 优点 缺点 适用鱼种/场景
活鱼舱活运 极致新鲜,可直接送酒店或高端烹饪 成本高,需要专业设备,对鱼的密度和种类有要求 东星斑老鼠斑青衣等名贵珊瑚礁鱼类
活缔+放血+冰镇 保鲜效果极佳,肉质口感和风味最大化 操作技术要求高,需要专门工具,过程略显“血腥” 几乎所有中大型鱼类,尤其是金枪鱼GT石斑红甘
直接放血+冰镇 操作简单,效果优于不处理,是基础保鲜法 保鲜持久度和肉质细腻度不如“活缔” 大部分常见渔获,如鲷鱼马鲛海狼
直接冰镇 最省事,聊胜于无 鱼死后会挣扎产生乳酸,血液凝固在体内,腥味重,肉质差 不推荐,仅限于小型杂鱼或应急情况

有一次在南海,我用一支EverGreen Poseidon Slow Jerker PSLJ 603-4,挂着一枚220克的DECOY 长款铁板,在一百多米的水深搞到一条十几斤的红甘(Amberjack)。那家伙的力道,现在想起来胳膊还发酸。拉上船后,我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整套“活缔”和放血流程,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埋进加了盐的碎冰里。三天后回到家,开箱时鱼身还硬邦邦的,鱼眼透亮,完全没有一点异味。切开做刺身,那肉色粉嫩通透,入口的瞬间,没有半点腥气,只有一股清冽的甜,和紧实弹牙的口感。那一刻,我觉得之前在烈日下摇了几个小时铁板,跟那条鱼斗智斗勇所付出的一切,都值了。

所以你看,海钓渔获的运输,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带回家”的动作。它关乎你对这项运动的理解,关乎你对自然的敬畏,更关乎你对那条用生命与你一搏的对手的尊重。当你把一条通过自己努力和正确方法处理好的鱼,变成一道让家人朋友交口称赞的美味时,那种成就感,绝不亚于你扬竿中鱼的那一瞬间。这,才是海钓完整的闭环。

海钓渔获怎么运输插图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