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南油,阿德那条鱼钩扎进小臂的惨叫,现在还像在耳边。当时他正用一支Hots Gipang Tide Lez 79H 在抽一个巨大的Hammer Head G-Cup popper,一条至少五十公斤的GT在船边最后冲刺,一个猛甩头,拟饵脱口,那三枚锋利如刀的Owner ST-66 4/0三本钩,就像长了眼睛一样,其中一枚直接深深地扎进了他搏鱼时紧绷的小臂肌肉里。
船上瞬间一片混乱。有人喊“快拔出来!”,有人喊“剪断!”。阿德疼得满头大汗,脸色惨白。我一把推开旁边手忙脚乱的钓友,吼了一声:“都别动!”
鱼钩见血,其实在咱们海钓圈里,只能算是个开胃小菜。但处理不好,小事变大事。我让他坐稳,深呼吸,别看伤口。然后检查钩子,还好,是无倒刺的钩子,但扎得很深。如果是有倒刺的,直接强行拔,那等于把一块肉都撕下来。正确做法应该是,用钳子把钩柄剪断,然后从另一头把钩尖穿透皮肤再拉出来。但那天更麻烦,钩子挂在拟饵上,整个木头popper都贴在他胳膊上,钳子根本没空间操作。
我叫人拿来一段粗的PE线,大概PE8号左右,绕在钩子的弯曲处,然后我用一只手的手指用力按住钩眼,就是钩子带环的那一头,把它牢牢压在皮肤上,另一只手抓着PE线,顺着钩子刺入的方向,猛地一拉。只听“啵”一声轻响,伴随着阿德一声闷哼,那枚罪魁祸首的钩子就干脆利落地弹了出来。这就是钓鱼圈里人人都该会的“弹线取钩法”,尤其对付扎得不深的三本钩,比去医院排队挂号快得多。
但这只是皮外伤。真正让我后怕的,是那些看不见血,却能要命的“交通事故”。
我玩岸钓,特别是重矶,有十几年了。最迷恋站在那些离岸几十米,只有退潮时才露出一线礁石的孤礁上,用我那根心爱的Zenaq Muthos Sonio 100M,把一枚Maria aiden 45克的铁板抛向远方的流沟。脚下是深不见底的蓝黑海水,海浪一下下地拍打着礁石,发出沉闷的轰鸣。那种与世隔绝,只有我和大海在对话的感觉,会让人上瘾。
但也正是这种地方,最容易出事。我亲眼见过一个钓友,穿着普通的运动鞋就上了礁石,脚下那些墨绿色的海苔滑得像涂了油,一个浪头拍过来,他脚下一滑,整个人就掉进了两块礁石的缝隙里,腿当场就骨折了。要不是我们几个人拼了命把他拽上来,等下一个大浪涌进来,人可能就没了。
所以,我的装备清单里,雷打不动的第一项,永远不是什么顶级的鱼竿轮子,而是一双靠谱的矶钓钉鞋和一件合格的自动充气救生衣。别跟我扯什么技术好、水性好。在大海的力量面前,人的那点本事算个屁。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浪有多大,脚下的石头会不会松动。觉得穿救生衣是累赘、是不够爷们的,我劝你趁早把竿子卖了,那不安全。读懂潮水,也不仅仅是为了找到鱼的藏身之处,更是为了计算好回程的时间,别等到涨潮了,才发现自己被困在孤岛上。
船钓的风险则更加复杂。引擎故障、迷航、恶劣天气……每一样都可能是致命的。我有个习惯,每次出海,不管远近,都会随身携带一个防水的“保命包”。这里面的东西,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但只要用上一次,就是救一条命。
装备名称 | 规格/型号建议 | 核心作用 |
---|---|---|
个人定位信标(PLB) | ACR ResQLink 或同级产品 | 一旦激活,直接向搜救卫星发送你的GPS坐标,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
手持VHF对讲机 | ICOM M25 或同级防水型号 | 船载VHF失灵时的备用通信,可呼叫附近船只或海岸警卫队。 |
高亮度防水手电 | Fenix PD36R 或类似,>1500流明 | 夜间求救信号,船舱内照明,检查设备。 |
急救包 | Adventure Medical Kits Marine 300 | 包含止血带、防水创可贴、消毒用品、烧伤膏、防过敏药等。 |
高热量能量棒 | Clif Bar 或压缩饼干 | 在等待救援时补充体力,防止失温。 |
求生哨/信号镜 | 标准求生哨、信号镜 | 简单有效。哨声穿透力强,镜子能在白天反射光线给飞机或远船。 |
备用充电宝 | Anker PowerCore >20000mAh | 保证手机、GPS、头灯等电子设备有电。 |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深海放流钓黄鳍金枪,凌晨三点出发,天上一颗星星都没有。船开出去大概三个小时,船老大突然喊了一声“不好!”。我们冲进驾驶舱,只见GPS屏幕一片漆黑,船上的电路系统短路了。引擎还在响,但我们已经彻底失去了方向。周围是无尽的黑暗,海风吹在脸上,带着一股让人心慌的咸腥。那一刻,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沧海一粟”。
幸好同船的一位老钓手,从他的包里掏出了一个手持的Garmin GPSMAP 78s,靠着里面预存的航线,我们才在海上“盲开”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天色微亮,看到了远方的岛礁轮廓,才慢慢找回了航线。那次经历之后,我的保命包里就永远多了一个备用手持GPS。
海钓的“交通事故”,有时候也来自于搏鱼过程中的误判。你用一支MC Works’ Explosion 818XX,配一颗Shimano Stella SW 14000XG,挂着PE8号主线和200LB的碳素前导,目标就是破纪录的大物。当一条上百斤的巨物咬住你的GT Gamma 200,那种从竿尖传到你腰腹的巨大力量,足以让肾上腺素飙到顶点。
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冷静。很多人喜欢把泄力锁得很死,追求那种硬碰硬的快感。这是大忌。线再粗,竿再硬,也顶不住鱼在船底“打桩”时蛮牛一样的持续发力。正确的搏鱼,是人、竿、轮、线、鱼之间的一场角力舞蹈。你要学会控线,利用船的移动去改变和鱼拔河的角度,感觉鱼要发力冲刺了,就要适当松一点泄力,用竿子的腰身去化解它的冲劲。扬竿的角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鱼在左,竿往右带;鱼要钻船底,就要立刻高举鱼竿,甚至把竿尖插进水里,避免鱼线跟船底摩擦。
我见过一个新手,中了一条大狗牙,兴奋得大吼大叫,死死顶住不放,结果“砰”的一声,竿子从中折断,断掉的半截竿梢带着鱼线,像箭一样弹回来,差点戳到他自己的眼睛。这就是不懂得“卸力”,不懂得敬畏对手的力量。你的装备再好,也只是一个工具,真正搏鱼的,是你的经验和判断。
所以,海钓这件事,从来就不只是“钓鱼”那么简单。它是一门需要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综合学问。你要读懂潮水,看懂天气图,了解风向对浪涌的影响;你要熟悉你的每一件装备,知道它的极限在哪里;你更要了解你的目标鱼,它的习性,它的力量。
而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上:安全。因为只有活着回来,你的那些爆钓故事、跑鱼的遗憾、搏鱼的心得,才有机会在酒桌上跟兄弟们吹嘘。每次平安回港,看着码头的灯火,灌下一口冰凉的啤酒,那种从惊涛骇浪中回归人间烟火的踏实感,才是海钓最迷人的终点。至于那些留在海上的鱼,它们永远在那里,等着你下一次准备得更充分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