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一吹,手就痒了。这股痒,不是皮肤干,是骨子里的,是每年这个时候闻到空气里那点咸腥又凛冽的味道,就知道海里那些大家伙开始贴膘,准备过冬了。夏天钓鱼,是热闹,是挥汗如雨。秋天,才是真正跟大海掰手腕的时候。
对我来说,秋天的岸边,就是为了一尾像样的鲈鱼。别跟我提船钓,坐船出去是省劲,但少了那份脚踏实地,一步步寻觅标点,感受着浪花拍在脚下礁石的实在感。我迷恋的是那种站在防波堤的尽头,迎着灌满脖颈的冷风,把拟饵奋力抛投出去,刺破风声,落入远处翻滚的白沫之中的过程。
装备这东西,玩到后面,就是一种执念。我那根用了快五年的G-CRAFT Monster Surf 1092TR,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根又长又硬的棍子,但在我手里,它是有生命的。秋风大,浪也燥,没有足够硬挺的竿身,你连把28克的沉水米诺打到理想的泳层都费劲。而它的竿稍又保留了一丝敏感,能让你清晰地感觉到拟饵在水下摇摆的泳姿,是蹭到了沙底,还是被一股暗流带偏了,清清楚楚。配上我的老伙计Shimano Stella 4000XG,那顺滑得让人安心的出线和强悍的刹车力,就是我跟一尾米级巨鲈对话的底气。线组?我雷打不动用1.5号的YGK PE线,不多不少,兼顾了远投和强度,前头再接上一段一米五左右的25磅碳素前导线,防磨,也为了让那些狡猾的老鱼看不出破绽。
秋天钓鲈,不是傻等。你得学会读懂潮水。死水一潭的时候,鱼都懒得动。最好的时间,就是“涨八分,退两分”,也就是涨潮到顶和退潮到底前后那一两个小时。这时候水流最活,把小鱼小虾从藏身处冲出来,鲈鱼这种机会主义者,就会守在必经之路上,比如暗礁的背流面,或是两股水流交汇形成的流沟里,张着嘴等着开饭。
我的习惯是,到达钓点,不急着下竿。先点上一根烟,眯着眼看。看浪的形态,看哪里有持续翻涌的浪花带,那里水下八成有结构。看水色,浑浊不堪不行,清澈见底也不好,要那种微微泛绿,有点“油”头的水色,那说明浮游生物丰富,小鱼就在那。选定几个可能的标点后,第一竿,我会用一枚骚气的DUO Tide Minnow Slim 175 Flyer,这种细长的沉水米诺,风阻小,扔得远,泳姿又贱,最能激起鲈鱼的攻击欲。
抛投出去,等饵落水,压低竿尖,开始匀速回收。不是傻摇轮子,你要用心去感受。通过竿尖的抖动,感觉拟饵有没有在正常工作。有时候,你会感觉手里的轮子突然“咯噔”一下,或者竿尖轻微地一“顿”,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扬竿,错了!这往往是小鱼在骚扰,或者拟饵撞到了水下障碍物。真正的鲈鱼口,尤其是秋天这种肥鲈,那是一记闷棍!整个竿子会猛地向下一拽,力道直接传到你胳膊肘,那一瞬间,肾上腺素会告诉你,就是它!
这时候,扬竿要狠,但不是用蛮力把鱼扯过来。手腕发力,短促而有力地向上一抖,确保三本钩已经牢牢刺穿它那张硬嘴。然后,好戏才刚刚开始。搏鱼的过程,是斗智斗勇。大鲈中钩后第一个反应就是猛地掉头,往障碍区里钻。你必须顶住,弓住竿子,利用竿身的腰力去消耗它。线杯的“嘶嘶”声是海钓最美的音乐,但你不能让它一直响下去,要适时收紧泄力,给它压力,它冲你就让一点,它一停你就收两圈。几个回合下来,等它被你遛得开始侧身,在水面“洗鳃”的时候,基本就稳了。最后抄鱼那一刻,心都快跳出嗓子眼,直到那身披银甲、背鳍怒张的家伙被拖上岸,在脚边奋力挣扎,你才能长出一口气,感觉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
当然,不是每次都这么顺利。有时流水不对,鲈鱼不开口,或者躲在更深的地方。这时候就得换思路。
| 拟饵类型 | 适用场景 | 操作要点 | 目标鱼种 |
|---|---|---|---|
| 沉水米诺 (Sinking Minnow) | 强风、远投、表层搜索 | 快速平收,间歇性抽动 | 鲈鱼, 鲅鱼 |
| VIB (Vibration Lure) | 全水层搜索、深水区、流大 | 匀速回收或跳底 | 鲈鱼, 黑头, 比目鱼 |
| 铅头钩+T尾软虫 | 鱼口轻、贴底搜索、障碍区 | 慢速跳底,小幅度抽停 | 黑头, 石斑, 活性低的鲈鱼 |
我工具包里总有几块铁板色的Megabass VIBRATION-X,专门用来搜底。当米诺在表层无功而返时,换上它,打出去,让它自由沉底。触底的感觉会通过鱼线清晰传来,竿尖一弹。然后就开始小跳步,竿尖轻轻一挑,收两圈线,再让它落底。就是在这种重复的挑逗中,经常能收获意外的惊喜,比如一条埋伏在沙底的比目鱼,或者死守在礁石缝里的黑头。那种“哒”的一声,短促而坚决的咬口,又是另一种乐趣。
有一次秋天的傍晚,火烧云染红了半边天,我连着抽了三个小时,一口没有。身边的钓友都收竿了,劝我也走。我没动,就是有种直觉,潮水马上要到底了,最后一波流水会带来机会。我换上一个最不起眼的14克铅头钩,挂了一条白色的T尾软虫,这是我最后的“秘诀”,当所有硬饵都失效时,这种最接近小鱼形态的软饵,往往能骗到最狡猾的鱼。我把它扔到一股暖流和冷水交汇的地方,几乎是贴着底在蠕动。就在我快要放弃,准备收最后一竿的时候,竿尖那个几乎无法察觉的下沉,让我下意识地绷紧了线。我没有立刻扬竿,而是轻轻向后带了一点,感觉到了那头传来的重量和一丝“嚼”饵的震动。就是现在!我猛地发力,竿子瞬间弯成一张满弓。那条鱼的力量超乎想象,它没有疯狂出线,而是沉稳地、一步步地往深水礁石区带。我知道,这是个老家伙。那晚,我和它僵持了快二十分钟,手臂酸得发抖,心里的念头只有一个:不能让它进去。最后把它拉到近岸时,借助头灯的光,我看到一个巨大的黑影。抄网下去的那一刻,我腿都软了。那是一条八十多公分的海鲈,肚子滚圆,嘴唇厚实,身上的花纹在灯光下闪着幽光。
我没要那条鱼,拍了张照就把它放回去了。对我们这种人来说,渔获不是最终目的。秋天去海钓,钓的是那份与自然博弈的专注,是算计潮水、风向和鱼性的过程,是中鱼瞬间心脏的停顿和搏斗中肌肉的酸胀。当你在寒风中站了一天,看着夕阳沉入海平面,手里提着空空的鱼桶回家时,心里却无比充实。因为你知道,你读懂了今天的大海,或者,被它好好上了一课。那份感觉,比冰箱里塞满鱼要带劲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