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看到新手拎着一串发白发硬、眼睛都蒙上一层灰膜的鱼回来,嘴上还炫耀着,我心里就直摇头。那不叫渔获,那叫糟蹋。大海给你馈赠,你连最起码的尊重都不给,那还玩什么海钓?钓上来一条鱼,到你把它送上餐桌,或者放它归海,这整个过程,才算是一次完整的作钓。而“养活”,恰恰是这个过程里最显功力、也最见人品的一环。
这事儿,岸钓和船钓得岔开说,完全是两个概念。
先聊聊我们这些离不开礁石的“老顽固”。在岸边,尤其是在礁石上玩 矶钓,想让鱼活着,比船上难得多。你身边没有增氧泵,没有恒温的活鱼舱。你只有大海本身,还有你手里那几样简单的工具。首当其冲的,就是你的 打水桶 和 活鱼扣。别小看这两样东西,门道深了去了。打水桶的绳子一定要够长,至少8米,不然退潮的时候你就等着干瞪眼吧。桶的材质要好,不能一磕就裂。
但真正的核心,是 活鱼扣。我见过太多人用那种几块钱一个的廉价货,扣子一掰就变形,钢丝细得跟牙签似的。结果呢?好不容易钓上一条斤级的 黑鲷,扣上去没几分钟,一个浪打过来,鱼一挣扎,扣子开了,或者更惨,钢丝断了。你眼睁睁看着那抹银光一闪,消失在深蓝色的浪花里,那种懊悔,能让你把手里的 Gamakatsu Intexsa G5 1.5号-530 都给撅了。所以,活鱼扣必须买好的,不锈钢 的,扣环要带锁死的,钢丝绳要粗,外面最好还有一层胶皮防止磨损。我自己的那串,主绳是大力马编的,每个扣子都跟个小号登山扣似的,踏实。
有了家伙什,还得会用。鱼一出水,用湿毛巾或者控鱼器控制住,第一时间用 摘钩器 把钩子取下来,动作要快、要稳,别让它在滚烫的礁石上扑腾,那层宝贵的粘液一掉,基本就离死不远了。然后,迅速地把活鱼扣从它最结实的下颚骨穿过去。记住,是下颚骨,不是那层薄薄的嘴唇!穿嘴唇,等于给它判了死刑。扣好后,找一个理想的“天然鱼护”——礁石边上比较深、水流相对平缓的水坑,我们叫“浪潭”。把鱼轻轻放进去,让整串鱼扣的绳子都舒展开。这样的环境,水温稳定,溶氧也高,鱼能活蹦乱跳一整天。你甚至能看到它们在水里悠闲地游动,跟在自己家一样。这才是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再说船钓,那条件可就优越太多了。几乎所有的专业钓鱼船都配备了 活鱼舱。但别以为把鱼扔进去就万事大吉了。这里面的学问,决定了你的鱼到家时是“刺身级”还是“红烧料”。
首先,看船。一条好船的活鱼舱,它的 循环水泵 是持续不断工作的,能保证舱内海水时刻在更新,溶氧量充足。有些差的船,那活鱼舱就是个摆设,水泵开一会儿关一会儿,或者干脆就是个封闭的水箱,那跟把鱼扔进一个大号的打水桶里没区别,半天下来,水里全是鱼的排泄物和粘液,水体恶化,鱼照样翻肚皮。所以,上船第一件事,我总会习惯性地去看一眼活-鱼舱的出水口,感受一下水流的强度。
鱼一上船,处理方式和岸钓一样,快速摘钩。但接下来不是上鱼扣,而是直接进活鱼舱。这里有个我个人极力推荐的 秘诀:别把不同种类的、或者体型差异巨大的鱼混养。比如,你把一条生猛的 海狼 和几条温顺的 石斑 关在一起,那等于把狼和羊圈一个笼子里。就算不互相攻击,强攻击性的鱼也会给其他鱼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加速死亡。另外,别养太多!一个一立方米的活鱼舱,你塞进去二三十条鱼,密度太大,耗氧量剧增,水泵再强也顶不住。看着满舱的鱼是过瘾,但半小时后开始一条接一条地“反白”,你就知道错了。
我玩 铁板路亚 的时候,如果钓上来的目标鱼是 GT(巨型环游鲹) 或者 犬齿金枪鱼 这种力量型的大家伙,搏鱼过程本身就让它们乳酸堆积到了极限。这种鱼,如果你不打算吃,最好的方式是“船边放流”。如果决定要带走,那就要用最快的速度让它进活鱼舱休息,并且确保舱内只有它一条“VIP”。让它在流动的海水中慢慢恢复,排出体内的乳酸。这样处理过的鱼,肉质才不会发酸、发柴。
这里,我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清晰地对比一下几种保活方式的优劣:
| 保活方式 | 优点 | 缺点 | 适用场景 | 我的建议 |
|---|---|---|---|---|
| 活鱼扣+浪潭 | 成本低、利用自然环境、鱼的活动空间大 | 受潮汐和浪况影响大、有被海浪冲走或被其他生物攻击的风险 | 岸钓,特别是矶钓、滩钓 | 必须选择高质量的不锈钢活鱼扣,并找到一个安全、水深的浪潭。 |
| 船载活鱼舱 | 高效、稳定、受外界环境影响小、保活率极高 | 依赖船只设备、有养殖密度限制、需要船长有经验 | 船钓,几乎所有船钓场景 | 上船前确认循环水泵工作正常,控制好养殖密度,不同习性的鱼分舱。 |
| 大型充气鱼护 | 便携、容量较大、一定程度上模拟自然环境 | 在风浪大的地方固定困难、耐用性不如固定活鱼舱 | 筏钓、近海小船作钓 | 适合在平静的内湾使用,锚固一定要牢靠。 |
| 打水桶(临时) | 极其方便,用于临时转运 | 空间狭小、缺氧快、水温上升快、鱼基本活不过半小时 | 仅用于将鱼从钓点转移到活鱼扣或活鱼舱的几分钟内 | 永远不要把它当成主要的保活工具,这是“鱼的太平间”。 |
我为什么对“养活鱼”这件事这么 执念?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最后的“终极体验”。一条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下死去的鱼,血液里全是应激激素,肌肉是僵硬的。而一条在活鱼舱里恢复平静、最后用 “活缔”(一种快速、人道的处理方式,通过破坏鱼的神经中枢使其瞬间死亡)处理的鱼,鱼肉会呈现出最完美的状态——通透、紧实、入口之后是纯粹的鲜甜和弹牙的口感。这两种鱼,在刺身师傅的刀下,高下立判。
记得有一次在南海,我们用 慢摇铁板 钓到一条十几斤的 红甘。那家伙力气大得惊人,我用 Shimano Ocea Jigger 2000NRHG 的轮子跟它周旋了快二十分钟,才把它请上船。它上船的时候已经快虚脱了,但我们还是立刻把它放进了独立的活鱼舱,让它自己慢慢缓。两个小时后,它已经完全恢复了活力。晚上在船上做刺身,那一刀切下去,鱼肉的质感,那种油脂在灯光下泛出的光泽,入口即化的鲜美……那一刻,你会觉得之前所有的讲究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所以,别再问“海钓怎么养活鱼”这种基础问题了。你应该问自己,你对你钓上来的每一个生命,抱持着怎样的态度。是把它看作一个数字,一个战利品,还是一个来自大海的、值得你用专业和敬意去对待的馈赠?想明白了这一点,怎么养活鱼,不过是水到渠成的技术细节罢了。你对待鱼的方式,就是你作为钓鱼人的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