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句实话,在上海玩海钓,问我鱼竿怎么固定?这问题啊,听着简单,里头学问可大了去了。不是简简单单拿个架子一插、往船舷上一放就完事儿的。你想啊,大海那脾气,潮涨潮落,风向变幻,底下暗流涌动,鱼儿们也不是省油的灯,精着呢。所以,“固定”这俩字,在我这老钓鱼佬看来,不单是物理上的稳固,更是你对整个钓组、对鱼情、对环境,甚至是对你自己心态的一种“锁定”和“调校”。
就拿我们最常去的长江口外、东海那片儿说吧。船钓是主流。你想,一条船在海上晃荡,哪怕是风平浪静,那也跟陆地上站着不一样。你手里的竿子,就是你和海底世界唯一的连接。这时候,怎么让这根“连接线”稳定有效,至关重要。
我一般出船,如果是冲着大黄鱼去的,那家伙力气大,讲究一个稳准狠。我的船竿都是H调甚至XH调的,长度一般在2.4米到3米之间,追求的就是一个腰力。轮子配的是鼓式轮,比如西马诺的TR系列,或者DAIWA的RYOGA,上PE线5号,前导线至少80磅碳线。为啥这么配?因为大黄鱼这玩意儿,大部分时间是在水底的复杂结构区活动,吃口很猛,一旦咬钩,第一反应就是往障碍里钻。这时候,你的竿子就得瞬间“固定”住,用它的腰力把鱼拉离障碍。在船上,我很少用那些花哨的船用杆架,除非是挂底了或者想稍微歇歇。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双手持竿,人站在船舷边上,脚下踩稳了,身体微微前倾,竿尖对着水面。我的经验告诉我,最好的“固定”方式,就是人竿合一。中鱼的瞬间,那种强烈的顿感,竿尖猛地被拉弯,线杯开始吱吱地出线,这时你根本顾不上什么杆架,本能就是双手死死握住竿柄,扬竿刺鱼,然后弓身控鱼,利用身体的重量和竿子的弹性去遛鱼。这期间,你的搏鱼腰带就是你的第三只手,它把竿子尾部牢牢顶住,让你能借力发力,不至于被鱼拖得东倒西歪。可以说,这腰带就是你身上最坚固的“固定装置”。你得把重心压低,人跟着鱼的冲劲走,不是硬拔,是巧劲儿。
要真是钓鲈鱼,尤其是在长江口附近,玩路亚,那又是另一套“固定”哲学。路亚竿我更喜欢ML到M调的,7尺到8尺,竿尖灵敏,腰力够用就行。纺车轮配2500到4000型,PE线1.5到2号,前导线20到30磅氟碳线。这时候的“固定”,更多体现在抛投的稳定性和控线的细腻上。鲈鱼吃口有时候很轻,尤其是冬天,就一个蹭一下。你得手持竿子,竿尖略微下压,眼睛盯着竿尖的细微颤动,全神贯注感受水底每一寸变化,还有拟饵在水里游动的节奏。这“固定”,不是说把竿子架起来不动,而是你的手臂、手腕、甚至是指尖,都在微妙地调整,保持和鱼线最直接的感应。抛投的时候,你得全身发力,竿子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把米诺或者铅笔精准地送到目标标点——可能是水下暗礁,也可能是沉船附近,甚至是一片洄水区。这个“固定”,要求你对竿子的操控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次控线、抽停,都得让拟饵活起来。中鱼了,扬竿刺鱼要快,然后就得人竿合一地搏鱼,鲈鱼爆发力强,喜欢洗鳃,这时候你得把竿尖压低,不给它洗鳃的机会,同时又不能让它把线磨到障碍上。
当然,也有岸钓的时候,比如去洋山港附近礁石区,或者找片没人去的海岛矶钓。这时候,“固定”的理念又不一样了。矶钓竿一般是5.3米左右,1号到1.5号。我肯定会带上我的矶竿架,插在礁石缝里,把竿子架上去,用来休息或者双竿作钓。但说实话,大部分时候,我还是喜欢手持。矶钓讲究一个“等”,等流、等潮、等鱼口。那竿子就得稳稳地握在手里,指尖搭在轮子上,时刻准备着。礁石区潮水多变,读懂潮水流向和速度是关键,它会影响你的线组走向,你得不断调整竿子的角度,让浮漂或者水中始终保持在最佳的区域。特别是当风大的时候,竿子在手上晃,你得学会用身体去“固定”它,靠腰腹力量把竿子稳住,不然线就会被风吹成大肚,鱼讯根本传不回来。有次我在嵊泗一个礁盘上,大风吹得人站不稳,我硬是靠着身体把矶钓竿死死“固定”住,线组才没被吹跑,最后在退潮时分,钓上来一条三斤多的黑鲷。那鱼力气大的出奇,礁石下面全是障碍,我必须瞬间提竿,稳住竿身,几乎是把鱼“拔”出来的,那感觉,就像是和礁石融为一体,人和竿子完全成了连接礁石与海面的“固定”桥梁。
再说点深层次的。其实“固定”不只是竿子本身,也包括你的钓组。比如你用什么拟饵?米诺、波趴、铅笔、铁板,它们在水里不同的泳姿,需要你用不同的竿子操控手法去“固定”它的生命力。铁板路亚,那竿子就得节奏感强,上挑下顿,让铁板在水底做出跳跃翻滚的姿态,这都需要你手上的节奏“固定”好。而活饵钓,你的铅坠怎么配?到底是用活虾还是小鱼?这些都会影响你的线组在水下的“固定”状态,是贴底还是悬浮,是随波逐流还是定点等待。
我呢,最喜欢研究的就是各种“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大海瞬息万变,潮汐、水温、气压,甚至海水的颜色,都能给出不同的信号。比如浑水和清澈水,鱼的活性和藏匿地点就不同,你竿子“固定”的位置和方式自然也得跟着变。再比如水温。我们上海这边,春末夏初和秋季是钓大黄鱼和鲈鱼的好时候,这时候鱼群相对集中,活力也足,你搏鱼的时候,竿子“固定”的强度就得更大。冬天鱼口清淡,你“固定”的重点就放在感受那微弱的鱼讯上,竿子要轻拿轻放,保持极高的敏感度。
最后,我想说,无论你是用船用杆架把竿子架得纹丝不动,还是双手紧握感受每一丝海水的脉动,亦或是用搏鱼腰带将竿子和身体紧密相连,这些都是一种“固定”。这种“固定”,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一种经验的累积、一种对鱼情的判断、一种和大海的对话。它是你每次出海,在面对未知和挑战时,能让你心安理得,胸有成竹的底气。钓鱼啊,到最后,钓的不是鱼,是修行,是人与自然的“固定”与连接。
给大家个我自己常用的“固定”方式和对应场景的表格,仅供参考,具体还得看现场情况:
目标鱼种 | 推荐钓竿类型及调性 | 推荐轮子及线组 | 如何“固定”钓竿(持竿/架竿/搏鱼姿态) |
---|---|---|---|
鲈鱼 (船钓路亚) | ML-M调路亚竿, 7-8尺 | 2500-4000纺车轮, PE 1.5-2号, 前导20-30lb | 站立手持,竿尖略微下压,感受细微咬口;中鱼后迅速提竿,竿身与身体形成弓形,搏鱼腰带辅助 |
大黄鱼 (船钓底钓) | 船钓竿, 2-3米,H-XH调 | 5000-8000纺车轮或鼓轮, PE 3-5号, 前导40-60lb | 船用杆架稳固,但中鱼时快速取竿,双手持竿,借助船体,人竿一体稳住重心,避免被拖拽。 |
黑鲷 (矶钓/岸钓) | 矶钓竿或筏竿, 4.5-5.3米,1-1.5号 | 2500-3000泄力前置纺车轮, 主线1.5-2号 | 矶竿架可供休息,但更多是手持感受鱼讯,扬竿刺鱼后,竿身保持弯弓,利用竿子弹力控鱼,人随鱼走。 |
鲳鱼/带鱼 (船钓夜钓) | 船竿或稍软路亚竿, 2-2.7米,M-MH调 | 3000-5000纺车轮, PE 2-3号, 前导30-40lb钢丝/碳线 | 船用杆架居多,杆尖挂铃铛,待铃响快速取竿;中鱼后轻柔控鱼,避免撕裂鱼口或缠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