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停了,浪也小了,偏偏就是不能出船。禁渔期也好,台风过后的禁航令也罢,总有那么些日子,人被牢牢地钉在陆地上,心却早就飘到了几十海里外的那片蓝得发黑的海面上。朋友发微信问:“憋坏了吧?没鱼钓是不是要疯了?”
我回他:“我天天都在海钓。”
他不懂,以为我在吹牛。其实,真正的海钓,又何止是把饵扔进水里那一刻才开始?当你的身体不能出海,你的灵魂和技艺,恰恰迎来了最好的修行。
我的“钓场”就在车库改造的那个小工坊里。这里没有阳光和海浪,只有一盏昏黄的顶灯,空气里永远弥漫着WD-40、海水干涸后的盐晶和金属混合的奇特气味。这里,是我不能出海时的“精神海域”。
第一件事,永远是伺候我的“战友”。那颗Shimano Stella SW 8000HG,我从不让别人碰。它不是工具,是伙伴,是我手臂的延伸。每次远征回来,无论多累,我都会把它彻底分解。不是简单的冲水擦干,而是把每一个齿轮、每一个轴承都拆解下来,用专用的清洗剂洗去盐垢和旧油,再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着棉签,蘸上顶级的润滑脂,一点点地重新填注。当你听到那紧密、顺滑、毫无杂音的“嘶嘶”声,当你转动摇臂,感受到那种如丝般顺滑又带着精密机械独有韧性的阻尼感时,你正在做的,就是搏鱼前的预演。你在用指尖和你的轮子对话,感受它最细微的状态变化。这种人与物的沟通,比在船上匆忙组装装备,深刻得多。
然后是竿子。我最爱的那根 MC Works’ DUAL EDGE 602LR,竿身上的每一道细微划痕,都是它功勋的证明。我会用最软的鹿皮布,蘸着清水,一寸一寸地擦拭竿身,检查每一个导环。看导环内壁的SIC陶瓷圈有没有肉眼难以察觉的裂纹——哪怕一丝裂纹,都能在搏鱼的关键时刻,像最锋利的刀一样切断你那根昂贵的PE线(8号)。我曾因此跑过一条目测米级的红甘(Amberjack),那教训,是用心痛和懊悔换来的。所以现在,我用一根极细的棉线穿过所有导环,轻轻拉动,感受有没有任何挂涩。这不叫检查,这叫“问诊”。
接下来,是“做功课”。这或许是不能海钓时,最接近实战的环节。我墙上贴着一张巨大的海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我这些年探索过的标点。但静态的海图是死的,我要做的是让它“活”起来。
我会打开电脑,把卫星地图和潮汐软件并排放在一起。盯着一片目标海域,比如某个著名的暗礁区,放大,再放大,直到能看见海底隐约的沟壑和结构。然后,我会调出未来半个月的潮汐表。这玩意儿可不是看看几点满潮、几点干潮就完事了。我要的是读懂潮水的“性格”。
时间段 | 潮汐状态 | 水流速度 | 钓法建议/鱼类活性 | 我的笔记 |
---|---|---|---|---|
满潮/干潮前后30分钟 | 死流 (Slack Tide) | 极慢/停滞 | 底栖鱼可能开口,但不活跃 | 换轻克数的铁板(Jig)试试底层,或者干脆休息,等待流水。 |
涨/退潮2-3小时 | 活流 (Running Tide) | 中到快速 | GT、红甘等洄游鱼活性最高 | 这是黄金时间! 水流会把饵鱼带到结构处,大鱼就在那里等着伏击。是玩铁板或波爬 (Popper) 的最佳时机。 |
大潮汛(初一/十五前后) | 大活流 | 非常快 | 极度活跃,但控饵困难 | 需要用更重的饵,更强的竿。对控线技巧要求极高,否则饵根本到不了底。是挑战巨物的机会,也是最容易挂底断线的时刻。 |
看着这些数据,我的脑子里已经开始模拟出海了。风向东南,浪高1.5米,流速2节。船应该停在礁盘的上游,用抛投的方式,把一颗150克的铁板打向礁盘的边缘,让它随着水流自然下沉,模拟一条被冲晕的小鱼。我的手仿佛已经握住了竿柄,感受着线杯出线的速度,计算着触底的瞬间。然后,是抽、停、再抽……脑海里一遍遍地演练着操作。你说,这是不是钓鱼?这当然是钓鱼。
还有我的拟饵盒,那简直就是一个个故事集。每一颗拟饵都有它的脾气和战绩。这颗掉了漆的蓝色波爬,曾在黄昏时分的浪花里,被一条疯狗般的GT(牛港)整个吞下,竿子瞬间弯成了满月。那颗银色的、伤痕累累的铁板,则是在一次深场探钓中,骗到了我的第一条犬齿金枪。我会把它们全部倒出来,更换生锈的三本钩,用小锉刀打磨被礁石磕碰的铅头。给它们换上新的、更强壮的路亚环和鱼钩(Owner ST-66 2/0)。这个过程,就像一个将军在战前擦拭他的兵器,充满了仪式感。
最关键的修行,是绑线。我只信赖一种主线和前导的连接方式——FG结。这种结节强度几乎能达到100%,且顺滑无比,能毫无阻碍地通过导环。新手要对着视频学很久,成功率还低。而我,早已把它练成了肌肉记忆。在昏黄的灯光下,我捻起一根8号PE主线和一根120磅的碳素前导线,手指翻飞,不用眼睛看,只凭指尖的触感,交叉、缠绕、收紧……最后用牙齿和拉力器将线结暴力拉紧,直到发出“啵”的一声,代表它已经锁死。一个完美的FG结,线结部分紧密而纤细,像艺术品。每当我绑好一个,我都会觉得,我已经为下一条大鱼做好了准备。这种确定性带来的信心,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所以,当别人问我“不能海钓怎么做海钓”时,我其实想说,你把海钓想得太简单了。它不只是出海、下竿、中鱼。它是系统性的工程,是经验、知识、装备和运气的结合体。而不能出海的日子,正是你打磨装备、积累知识、沉淀经验的最佳时机。
你可以在家练习抛投的精准度,在院子里放个水桶,练习把铅坠投进去。你可以整理你的钓鱼日志,复盘上一次出钓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你可以和钓友们彻夜长谈,交流最新的鱼情和钓点信息。这一切,都是在为下一次的相遇做准备。
当那一天真的来临,当船再次劈开波浪,当咸腥的风扑面而来,当第一缕晨光照亮海面,你手握着自己亲手保养的轮子和竿子,抛出那个你绑了无数次的完美的FG结,你的心里会有一种无比的踏实和笃定。
因为你知道,这场仗,你其实早已在陆地上,在那些不能海钓的日子里,打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