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盯着那块小小的屏幕,指望探鱼器上跳出来个大鱼图标就下竿了。那玩意儿,在我眼里,顶多算个高级的“探地貌仪”,是帮你画出水下地图的,不是给你报鱼名的。真正的高手,脑子里自带一部活的、结合了天时地利的“鱼情雷达”。海钓怎么定位?这问题问到根儿上了,它不是找个GPS坐标点那么简单,那只是小学生的玩法。定位,是读懂整片海。
我刚上船那会儿,也迷信过那些花里胡哨的电子设备。师傅是个老渔民,不识几个字,连手机都用不利索,但他往甲板上一站,眯着眼闻闻风,看看浪花,就能告诉我,“往东南开三海里,那片暗礁边上,今天的黑鲷口肯定好”。十次里有八次,准得吓人。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吐了口烟,指指太阳,又指指远处海面的颜色,说:“鱼也要吃饭,也要串门,你得知道它们家的厨房在哪,常走的路是哪条。”
这句话,我琢磨了小十年。
先说大方向,也就是宏观的定位。离了潮水谈海钓,都是瞎扯淡。我手机里存的不是游戏,是未来半个月的潮汐表。但光看表上写的“涨潮”、“落潮”没用,你要看的是“流”。什么时候流最大?什么时候开始转流?我给你个我自己的经验总结,比什么教科书都管用:
潮水阶段 | 俗称 | 流速特点 | 钓鱼人动作 | 目标鱼活性 |
---|---|---|---|---|
平潮/干潮 | “死流” | 几乎静止 | 换钓点、补给、休息 | 极低,鱼不开口 |
开始涨/落 | “活流” | 逐渐增强 | 开始做钓,找标点 | 开始活跃,四处觅食 |
涨/落七八分 | “黄金流水” | 流速最快最稳 | 全神贯注,频繁抛投 | 活性巅峰,疯狂索饵 |
满潮/底潮前 | “转流” | 流速减弱、变乱 | 抓住最后窗口或准备换点 | 逐渐下降或有最后一波口 |
记住这个表里的“黄金流水”,这是一天里最宝贵的窗口。为什么?因为海流就是鱼类的“传送带”,把浮游生物、小鱼小虾送到那些固定的“餐厅”门口,大鱼们就在那儿张着嘴等着。流停了,外卖也停了,鱼也就歇了。这是定位的第一层逻辑,跟着潮水走。
再来说微观的,也就是到了一个区域,你的钩子具体该往哪儿扔。这就是我师傅说的“厨房”和“路”。鱼不是在大平原上傻待着,它们极度依赖“结构”。什么是结构?所有水下与众不同的地方都是结构。暗礁、海沟、沉船、礁石和沙地的交界处、养殖筏的桩腿、跨海大桥的桥墩……这些都是鱼的家、食堂、庇护所。
在船上,这时候探鱼器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但我看屏幕,从不看那个卡通鱼的图标,那都是骗新手村玩家的。我看的是屏幕下方的地形线。那条线突然从平缓变得陡峭,出现一个断层?好地方!下面八成是个沟坎。那条线突然拱起一个大包?下面是暗礁!再看底质回波的颜色和厚度,颜色深、线条粗,说明是硬底,是礁石;颜色浅、线条细,就是沙泥底。很多时候,最好的标点就在这两种底质的交界处。鱼喜欢在这种地方巡逻。
找到了结构,还没完。你得找到“流”。假设你面前有个巨大的暗礁,水流从左向右冲刷过来。你觉得鱼会在哪?傻子才去礁石的右边,那叫“流影区”,风平浪静,没吃的。鱼一定是在礁石的左边,也就是迎流面,或者在礁石两侧被水流冲出的洄流区里,顶着流,等着被冲晕的小鱼小虾撞到嘴里。所以你的船就要停在暗礁的上游,让你的钓组或者拟饵顺着流,最自然地漂到鱼的面前。这叫放流钓法,是船钓的精髓。
我最喜欢玩的是路亚,特别是用铁板去抽那些深场的大家伙。有一次在南油,我们追一群黄鳍金枪。雷达上能看到大片的鸟群,海面上全是“炸水”的,那是金枪在围捕小鱼。这种定位最直观,跟着鸟群走就行。但船开过去,往哪儿抛?我不会直接往炸水最中心的地方扔。我会判断鱼群的移动方向,把我的200克小方块铁板,用我那根心爱的Shimano OCEA JIGGER竿子,奋力抛向鱼群前进方向的前方。让铁板下沉,然后开始疯狂抽铁板,模拟一条被冲散、惊慌失措的小鱼。就在那次,竿尖猛地一沉,像挂到了海底的卡车,DAIWA Saltiga的泄力“吱……”地一声尖叫起来,那声音比任何音乐都好听。那是一条二十多公斤的黄鳍,搏了快二十分钟,拉到船边时,它的金色鳍条在阳光下像火焰一样燃烧。
这就是定位的另一层境界:预判。
岸钓也是一个道理。我喜欢矶钓,专攻黑鲷。站在礁石上,首先要看的不是脚下,是整片海湾的形态和水流。哪里是流水口?哪里有海浪拍过礁石后形成的一片白沫区(我们叫“洗衣机”)?这些地方溶氧高,还能把礁石上的附着物冲刷下来,都是黑鲷的自助餐厅。我会用阿波钓组,配上Gamakatsu 2号千又钩,挂一只活虾,用撒饵勺一勺一勺地把南极虾打在白沫区的边缘,让我的钓组随着诱饵带一起漂下去。然后就是控线,让风线似紧非紧,感受水下最细微的信号。黑鲷吃口很贼,有时候只是线轻轻一顿,或者阿波微微一沉就不动了,这时候就要扬竿!晚一秒,它就把饵吐了跑了。
所以你看,定位这件事,到最后,拼的是经验和感觉。电子设备是你的眼睛的延伸,但最终做决定的,是你那颗结合了所有信息的大脑。风向、浪高、水色、水温,甚至空气里的咸腥味,都能告诉你关于鱼的信息。
我有个习惯,每次到一个新钓点,会先用最重的铅坠,不挂钩,反复抛几次,慢慢收线。为了干嘛?为了“摸底”。铅坠拖过海底,通过竿尖传到手上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拖过礁石是“咯、咯、咯”的顿挫感;拖过沙地是“沙……沙……”的顺滑感;要是挂到海草,是一种软绵绵的拉扯感;陷入淤泥,则是“噗”的一声闷响,收都收不动。闭上眼,你就能在脑子里画出水下的三维地图。
别把海钓想得太简单,也别把它想得太玄。它是一门需要你把所有感官都打开,去和大海对话的学问。当你不再仅仅满足于把饵丢进水里傻等,而是开始思考“鱼为什么会在这里”,恭喜你,你才算真正踏进了这扇门。那条你梦寐以求的大鱼,它其实一直在那个“对”的地方,用它自己的方式,等着你找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