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虫子怎么挂?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讲究,那门道可就深了。别看就是一根软趴趴的沙蚕或者一条看着就不好惹的岩虫,在水底下,它就是给鱼写的一封情书。写得好不好,鱼肯不肯收,全看你手上这几下功夫。
我刚开始玩海钓那会儿,也跟现在很多新手一样,觉得不就是把虫子穿到钩子上嘛,怎么简单怎么来。一整条大青虫,从头直接怼到尾,把伊势尼7号钩藏得严严实实,生怕鱼看见那一点寒光就被吓跑了。结果呢?在防波堤上坐半天,旁边的老师傅一条接一条地起黑鲷,我的竿尖就跟睡着了一样,纹丝不动。要么就是有口,一提竿,虫子少一半,鱼毛都没见着。这就是典型的“盗饵”,鱼精着呢,它就嘬你那截最鲜美的,尝尝味道,一感觉不对劲,扭头就走。
后来还是那位老师傅看不下去了,递给我一支烟,慢悠悠地说:“小伙子,你这是喂鱼呢,不是钓鱼。鱼的嘴巴就那么大,你挂那么长一截,它从哪下口?就算它真傻,一口吞了,钩子埋那么深,你怎么刺得穿它那张硬嘴?”
那一刻,我才算开了窍。挂虫子,不是藏钩子,而是用虫子把钩子“武装”起来,让它变成一个致命的诱惑。
先说最常用的沙蚕,也叫青虫、红虫。这玩意儿软,腥味足,是很多近岸鱼种无法抗拒的美味。拿到手里的虫子,要保证是活的,在手上扭来扭去那种最好。我的习惯是,绝对不会整条挂。我会用剪刀或者直接用指甲,把它截成三段。为什么要分段?第一,断口的汁液是最好的诱食剂,那股腥味在水里扩散得特别快。第二,长度合适,一般就是比钩身长出那么一小截,大概一到两厘米。鱼来吃饵,一口就能把带钩子的部分吸进嘴里,漂漂亮亮一个正口。
具体操作,我是这么干的:拿起一截虫身,找到断口,从那里下钩。钩尖要顺着虫子的体腔往里穿,尽量保持虫体的完整,别穿得稀巴烂。穿到钩柄附近,让虫身自然地包裹住大部分钩身,最关键的一步来了——一定要把钩尖露出来那么一丁点。很多人迷信把钩子藏得严严实实,我告诉你,那是自己骗自己。鱼在水下视力没那么好,更多是靠嗅觉和侧线感知,它看不见那点钩尖,但你扬竿作合的时候,那露出来的一点点锋芒,就是刺穿鱼嘴的保证。最后,把虫子的“头”或者最肥厚的那一段,像戴帽子一样,轻轻挂在钩尖上,稍微挤一下,让里面的汁液流出来。这个组合,我管它叫“爆浆三明治”,对付那些挑嘴的黄鳍鲷,效果奇好。
再说说更硬核的岩虫。这东西皮糙肉厚,生命力顽强,小鱼轻易啃不动,是守大物的利器。挂岩虫,手法就不一样了。因为它粗壮,整条穿钩根本不现实。我的做法是取它中间最精华的一段,大概五六厘米长。然后用专门的上饵针。先把上饵针从虫段中间穿过去,再把3号千又钩的钩尖对准上饵针的凹槽,把子线拉直,然后顺势把虫饵从上饵针“滑”到鱼钩和子线上。这样挂出来的饵,笔直、自然,不容易在抛投时散掉。同样,钩尖必须微露,这是我的底线。用岩虫作钓,通常是在礁石区或者流水比较急的地方守石斑或者大体型的鲈鱼,饵挂得牢不牢,直接决定了你能不能等到那个销魂的“大弯弓”。
我记得有一次在南澳的一个蚝排,那天是死流,水跟镜子一样,鱼口特别滑。我用的是一支Shimano的鱗海Special 1-530矶钓竿,配BB-X Despina的手刹轮,2.5号的碳素子线,目标就是蚝排下面那些成了精的老黑鲷。一开始用常规的沙蚕挂法,漂跟定住了一样,偶尔动一下,也是小鱼闹窝。一个小时过去,全船就我“打龟”。
我心里那股劲儿就上来了。我打开饵料箱,翻出几条压箱底的,又肥又粗的岩虫。剪了一小段,换上了一枚Gamakatsu的管付チヌ5号钩。这次我没用上饵针,而是直接用钩尖,非常耐心地,像缝衣服一样,在虫饵的侧面来回穿刺了三四下,最后把钩尖从虫饵的“肉壁”里刺出来,让整个钩子和虫饵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虫饵的形态因为反复穿刺而变得有点卷曲,像一只在水里抽搐的虾。这种挂法,我叫它“抽筋挂法”,能最大程度地逼出岩虫体内的汁液,而且形态极其妖娆。
钓组重新抛下去,我点了根烟,眼睛死死盯着那支阿波。大概过了五分钟,就在我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那支立在水面的阿波,先是轻轻上顶了一下,然后一个猛烈的、毫不犹豫的“黑漂”!我下意识收紧虚线,手腕猛地一抖——扬竿!瞬间,一股巨大的力量从竿梢传了过来,鱗海的竿身瞬间弯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弧度,手刹轮的泄力“吱吱”地尖叫起来。是它!就是那条老家伙!那场搏鱼持续了将近十分钟,我利用手刹轮的精妙控制,一次次化解它往蚝排柱子下的猛冲。当那条近三斤,鳞片在阳光下泛着乌光的大家伙被抄网捞上来的瞬间,我看着它嘴里那枚牢牢嵌在上颚的5号钩,和那段被咬得不成样子的岩虫,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细节,全是细节。
下面这个表格,是我个人总结的一些挂法和适用场景,不是金科玉律,但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 饵料类型 | 推荐挂法 | 目标鱼种 | 适用场景 | 个人“秘诀” |
|---|---|---|---|---|
| 沙蚕 (青/红虫) | 分段挂,钩尖微露 | 黑鲷, 黄鳍鲷, 沙尖, 泥猛 | 近岸礁石、防波堤、沙滩 | 用最肥的“虫头”或“虫尾”在钩尖做个“爆浆”效果。 |
| 岩虫 (石蚕) | 上饵针穿刺或“抽筋挂法” | 石斑, 海鲈鱼, 大黑鲷 | 深水礁石区、急流、蚝排筏钓 | 保持饵的活性和形态,让它在水下“动”起来。 |
| 虾仁 | L型挂法,去头去壳 | 各类鲷科鱼, 石九公 | 任何鲷科鱼可能出没的钓点 | 用盐或味精稍微腌制一下,使其脱水,增加韧性和味型。 |
| 小活虾 | 尾挂或头挂(避开脑部) | 海鲈鱼, 红友, 石斑 | 活水区、港口、夜钓 | 保证虾在水下的活动姿态,这是对掠食性鱼类的致命吸引。 |
说到底,串虫子这件事,是海钓这门大学问里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你可以不玩那些花里胡哨的拟饵,不懂那些复杂的路亚手法,但只要你还想用最朴素的方式和大海里的生灵对话,那你就必须把这门课修到极致。每一次抛投,都是你把自己的理解、耐心和一点点狡猾,通过那枚小小的鱼钩和那段精心挂上的虫饵,传递到深邃的水下世界。而当鱼竿被猛地拽弯的那一刻,就是大海给你的最好回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