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海钓鲈鱼,那些刚入门的小年轻,眼睛里总是只有竿子多好多贵,轮子出线多顺,饵亮不亮骚。这些当然重要,但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要是没学会“看流”,再好的装备,也只能是岸边玩水,或者偶尔撞大运。鲈鱼这东西,精得很,它可不是傻乎乎待在水里等着吃你饵的。它是个伏击高手,是机会主义者,而它选择伏击的地方,九成九都跟水流脱不开关系。
所以,“看流”这事儿,在我看来,是海钓鲈鱼的头等功课,比什么抛投多远,水面系玩得多花哨都来得实在。这不像书本上教的那样,看看潮汐表,知道涨潮退潮就行了。那玩意儿是基础,但远远不够。真正的看流,得用眼睛,用耳朵,甚至用身体去感受。
最直观的,水面上的迹象。大片平静的水域突然出现一片白花花的乱水,或者水面呈现出泾渭分明的颜色分界线,这就是水流的“筋”或者“缝”。鲈鱼最喜欢躲在这些地方。为什么?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激流和缓流的交汇处,或者主流冲击到结构物(比如暗礁、岬角、防波堤)后形成的洄水区,也就是俗称的“打流位”、“流头”或者“反拨流(后浪流)”。激流带食物碎片,鲈鱼不会傻到一直在里面硬顶着费劲;缓流区嘛,太慢了,伏击效果差。最舒服的就是待在交界处,或者反拨流里,既省力,又能看着激流里的“送餐带”,一旦有小鱼小虾被冲晕或者冲到近前,一个箭步冲出去,一口咬住,然后迅速回到自己的舒适区。
看这些水面现象,得练眼神。有时候那流的痕迹很微弱,不是那种开锅一样的急流,可能就是水面一层细细的“水皮”在往一个方向移动,或者远处的渔网浮子、海带啥的,它们的倾斜角度和移动速度。这些都是信号。你得琢磨,这股水流是从哪儿来的?会流向哪里?会不会冲刷到那个我怀疑有暗礁的地方?它跟底下的地形是啥关系?
除了水面,还得看水下的。这个就难了点,得靠经验和感觉。有时候风是往这边吹,但水底的流可能是往另一边走的,尤其是在一些复杂地形或者大潮时。船钓的时候能通过船的漂移方向和速度来判断,岸钓就得靠你的拟饵了。比如你抛一个沉水米诺或者铅笔出去,入水后还没怎么收线,线就被带出一个大大的弧度,那说明水流很急。如果换个角度抛投,线弧小多了,甚至能感觉到饵在水里站住了,那说明你找到了一个避流区。
说到用饵感知流,这里头学问可大了。流急的时候,你用个浮水米诺或者浅层米诺,可能还没等下到鲈鱼可能藏身的深度,就被水皮带得老远了,根本没法有效地在标点附近停留和搜索。这时候可能就得换沉水型的,或者用带铅头的软虫(例如:卷尾、T尾搭配克数合适的铅头钩),甚至小克数的铁板。但也不是越重越好,太重了直接砸到底,或者一点泳姿都没了,跟块石头似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重量和流速相匹配的饵,让它在水下能呈现出自然的状态,或者微弱的泳姿,模拟那种被水流冲击得晕头转向的小鱼。我常用的一个饵感应流的小技巧,就是抛出去后,让饵自由下沉一点点时间,然后绷紧线,控线感受。如果感觉到线绷得很紧,竿尖被水流拽得向下弯,说明饵已经在流里“站”住了,这时候就可以尝试在这个深度和流速下进行搜索。如果线松垮垮的,饵漂得太快,说明这个饵在这种流下太轻,或者你没找到流的边缘。
抛投的角度,跟流的关系也很大。不是对着标点直来直去就行的。有时候,你得往流的上方抛,让水流把你的拟饵自然地带到你判断的鲈鱼藏身点。这叫“打流头”。或者往流的斜上方抛,让饵横切水流,这样饵的泳姿会更生动,而且能让你更长时间地控制饵在流里停留。这个过程需要精准的抛投技术和细腻的控线能力,需要不断调整出线速度和竿尖角度,让线尽量减少水阻,不被水流带出太大的“肚”,影响你感知饵的状态和鱼的吃口。尤其是用PE线(我习惯用 PE 1.5号 或者 2号,配20-30磅的碳氟前导线)的时候,虽然PE线阻力小,传递信号好,但风和水流都可能让它形成大弧度,所以控线是生命线。
再说说潮汐周期。很多人只看涨潮退潮的时间,但没注意流速的变化。一般来讲,死潮(大潮和小潮之间)和活潮(初一、十五前后的大潮)的流是完全不同的。死潮可能流速慢,持续时间长;活潮则可能流速急,变化快,但也更容易形成一些“暴”流位。一天之内,涨半潮和退半潮通常是流速最快,鲈鱼最活跃的时候。但这个也不是死的,有时候平潮前后那一点点水开始动或者水流将停未停的时候,反而是大鲈鱼出来觅食的时机。这些都是经验,得靠你在水边一次一次地试,一次一次地琢磨。
我记得有一次,风平浪静,潮汐表上看是退潮,但水面看起来波澜不惊的。我心里犯嘀咕,这种天儿鲈鱼不爱动啊。但我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走到一个突出的岬角上,那儿底下是复杂的暗礁。我没对着正前方抛,而是朝岬角的侧后方,对着看着没有任何波澜的水面抛了一颗 12厘米的沉水米诺 。饵一下水,我就感觉到线被一股暗流拽住了,虽然水面平静,但水下劲儿不小。这说明流是沿着岬角侧面走的,而且形成了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回旋。我判断鲈鱼很可能就藏在这个回旋里,等着被流冲下来的小鱼。我就顺着这股暗流的方向,慢慢回收,偶尔做点抽动(twitch)。突然,手上传来一个强烈的顿挫,然后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要把竿子拽下去!那感觉,像是被电了一下!扬竿,中鱼!那条鲈鱼直接利用水流往下冲,我死死地控线,搏鱼,竿子(我那支老伙计 Daiwa Lateo 90M,虽然不是顶级的,但手感和腰力我是真喜欢,用来控这种中大体型的鲈鱼,刚刚好)弯成了漂亮的弓形,纺车轮 (比如Shimano Vanford C3000,轻巧但泄力顺畅)的泄力吱吱作响。十几分钟的拉锯,终于把它溜翻,抄网请了上来。一条将近十斤的大鲈鱼!那次就让我更坚信,有时候最要命的流,恰恰是你肉眼最难发现的。
所以,别光顾着研究装备,那都是“器”。“道”是啥?就是你对大海的理解,对鱼习性的了解,而“读懂潮水”,尤其是“看流”,就是理解鲈鱼,理解它生存环境最重要的一个“道”。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得靠时间,靠投入,靠无数次的失败和一点点感悟。每次出海,我都像个学生一样,观察水面的细微变化,感受水流对竿线的影响。这门功课,没有毕业的时候。
总之,想钓好海鲈鱼,别怕麻烦,别怕空军。多去水边走走,多看看,多想想。风向、浪高、潮汐、地形,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形成了那一天的“流场”。试着用不同的拟饵,不同的抛投角度和控线手法去感知它。找到那个最“来事儿”的流,那个鲈鱼最可能藏身的地方。一旦找到了,哪怕就那么一小片区域,可能就是你当天爆护的关键。这其中的摸索和发现,才是海钓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