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海里的鱼,哪是让你“养”在鱼缸里的?那是得“养”在心里的,养在你对这片海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的理解里。好多人一来就问,大师,用什么竿子好?什么饵神?我听着就想笑。你连风向都摸不准,潮水什么时候涨、什么时候落都得靠APP提醒,给你一把顶配的“天龙”或者“Gamakatsu”,你钓上来的可能还不如隔壁老大爷用竹竿挂蚯蚓钓得多。
钓鱼这事儿,装备是骨架,但魂儿,在别处。
我这人有点老派,对装备有执念。我那根跟了我快十年的DAIKO Artesano All Rounder 96ML,竿稍敏感到能清晰分辨出是小鱼在啄,还是水流撞上了我的Maria的Slice金属VIB。这竿子不像现在很多新手追捧的硬邦邦的“炮管”,它有腰力,但竿稍又足够柔软,能把拟饵的姿态放大,也能在鱼儿试探性就饵的瞬间,把那轻微到几乎不可察的信号,像电流一样“滋”地一下传到我手心。这叫沟通,你得先听懂鱼在水下说什么。
轮子我没那么多花哨,一颗用了五年的Shimano Stella 4000XG,没别的,就是信得过。在大流里碰上米级海狼或者发了疯的金目鲈,那泄力响起的声音,对我来说不是警报,是战歌。我能清清楚楚地通过泄力的声音和出线的顺滑度,判断出鱼的体力还剩多少,什么时候该主动控线施压,什么时候该让它冲一冲,消耗它的锐气。很多人把泄力拧得死死的,总想着一击制胜,结果呢?断线、爆竿、跑鱼,最后对着大海骂娘。傻不傻?搏鱼,是跳舞,不是掰手腕。你得跟着它的节奏,然后,找到它的破绽。
线组的搭配,更是个能聊三天三夜的话题。我的主力配置是1.5号的YGK G-Soul X8 PE线,配上20磅的Seaguar FXR碳素前导。为什么是这个组合?PE线保证了强度和灵敏度,而碳线,第一是耐磨,在礁石区这是保命符;第二是它的延展性比PE低,比尼龙高,能提供一个微妙的缓冲,防止在扬竿刺鱼的瞬间,因为冲击力过大而导致鱼嘴豁开。前导线的长度,我也从不固定。水清、鱼精的时候,我会放长到两米甚至三米,降低鱼的警惕性。水浑、流急或者障碍物多的时候,一米左右就够了,为的是更直接的操控感。
这些都是“术”的层面,真正的“道”,是读懂潮水。
潮水,就是大海的脉搏,是鱼群的饭点闹钟。我手机里从不存什么花里胡哨的钓鱼APP,但我会看最原始的潮汐表,会看月相。死汛活汛,涨八退八,这些老话不是白说的。对我来说,最黄金的时间,不是涨满或者退干,而是“转流”的那半个多小时。
想象一下,一股强大的水流刚刚停下,另一股方向相反的水流开始缓缓启动。这时候,水里的微生物、小鱼小虾,都会被这股初生的力量搅动起来,离开它们原本躲藏的礁石缝和水草丛。而那些潜伏已久的大鱼,等的就是这个时刻。它们会顶着微弱的流头,张开大嘴,像开了自助餐一样。这时候你的一记精准抛投,把一枚IMA的Komomo II 90或者是一只形态逼真的Megabass的X-80 Jr.送到流头前方几米处,让它顺着水流自然地漂到标点,那简直就是把一份外卖直接送到了鱼嘴边。
下面这个表格,是我这几年在珠江口几个老钓点总结出来的土办法,比任何攻略都实在。
潮水状态 | 流速 | 水色 | 建议钓法 | 推荐拟饵/钓组 | 个人备注 |
---|---|---|---|---|---|
涨潮初段 | 慢 | 较清 | 精细作钓 | 5-7g汲钩头 + T尾软虫 | 贴底慢跳,专攻礁石缝里的黑鲷。需要极大的耐心。 |
涨潮中段 | 快 | 略浑 | 搜索攻击 | 14-20g金属VIB或沉水米诺 | 快速搜索泳层,找的就是主动攻击的鲈鱼或红友。抛远,快收。 |
涨平(满潮) | 停滞 | 最清 | 边缘探索 | 水面系Popper(波趴)或Pencil(铅笔) | 贴着岸边或礁石边缘打水花,逗引警惕性高的鱼。往往有惊喜。 |
退潮初段 | 慢 | 渐浑 | 伏击战 | 悬浮米诺(Jerkbait) | 在回水湾或障碍物下游操作,抽停结合,模仿受伤小鱼,等待伏击。 |
退潮中段 | 最快 | 最浑 | 重装出击 | 25g以上铁板或重型沉水米诺 | 主流里就是战场!这是钓马鲛和海狼的窗口期,搏鱼体验最刺激。 |
退干(干潮) | 停滞 | 浑浊见底 | 休息/观察 | 无 | 这时候鱼口最差,不如收竿,观察一下水底地形,为下次涨潮做准备。 |
看到了吗?钓鱼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系统。从你前一天晚上看天气预报,决定明天穿什么衣服开始,这场仗就已经打响了。到达钓点,我从不急着下竿。我会先站高一点,点上一根烟,看五分钟。看浪花在哪里碎开,说明那里有暗礁。看水面上有没有“流目”,那是不同流速水流交汇的地方,是天然的藏鱼区。闻闻空气里的味道,是咸腥的海藻味还是带着泥沙的土腥味,这都暗示着水下的状况。
有一次在担杆岛的一个礁排上,整个上午一口没有,同船的几个小年轻已经不耐烦了,换了无数种颜色的铁板,从蓝色换到粉色,再换到夜光,把整个拟饵包都试了一遍,依然是“打龟”。我呢,就用一根最朴素的阿波钓组,挂着活虾,调整着钓棚深度,一遍遍地抛投到那股从礁石侧面涌过的暗流边上。
我不急,我知道鱼就在下面,只是还没到开口的时候。果然,下午两点多,潮水一转向,风也跟着微微变了方向。我立刻把钓棚调浅了半米,换了一只更肥硕的活虾。第一竿下去,那颗醒目的KIZAKURA的0.8号阿波,先是稳稳地随着水流移动,突然,一个极其微小的“顿”,紧接着,就像被谁从水下猛地拽了下去,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来了!我深吸一口气,手腕猛地一抖,扬竿!竿子瞬间弯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弧度,像一张满弓。线轮“滋滋”地尖叫,不是那种失控的惨叫,是带着韧劲儿的歌唱。我知道,线的那头,是一条有分量的黄脚立。跟这种鱼搏鱼,你不能急,它力气大,又喜欢往礁石缝里钻。我必须通过竿身的弹性和手臂的力量,不断控线,引导它往开阔水域走。那几分钟,全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我和它之间的那根细细的1.5号YGK PE线在对话。最后,当那身金黄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耀着被我抄网捞起时,旁边的小年轻们都看呆了。
他们问我,怎么知道鱼要开口了?我说,是潮水告诉我的。
所以,别再问我怎么“养”鱼了。去海边吧,别带着必须钓到鱼的心态。去感受风,感受浪,感受阳光。去学着读懂潮水的低语,去理解鱼的每一次呼吸。当你能把这些都“养”进你的骨子里,你的竿子,自然会告诉你鱼在哪里。这,才是海钓真正的,也是唯一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