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钓怎么看海水深浅

那一下沉闷的“咚”,就是你和海底的第一次握手。有时候是清脆的“嗒”,有时候是陷进泥里的“噗”,但不管怎么样,这声来自水下的微弱回应,才是你真正开始作钓的信号。很多刚下海的哥们儿总问我,这茫茫一片蓝,怎么知道下面多深?我通常不直接回答,只是指指手里的竿子,再指指自己的耳朵和心。

看水深,这事儿在海钓里,说简单也简单,说玄乎也挺玄乎。最笨的办法,也是最可靠的办法,叫读秒法。尤其是在玩矶钓或者轻型船钓的时候,这招是基本功。我刚开始迷上在礁石上吹风的时候,兜里没几个钱,更别提什么探鱼器了。唯一的工具就是手里的那根DAIWA OLEGA 2号矶钓竿,配一颗SHIMANO BB-X手刹轮,还有一卷用到快起毛的YGK的8编PE线, 1.5号

具体怎么做?简单。挂上你的钓组,比如一个1.5号的阿波,下面带着咬铅和挂着南极虾千又2号钩。选好一个你觉得可能有鱼的标点,轻轻荡出去。在钓组落水的瞬间,立刻打开线杯,眼睛盯着水面上的阿波,心里开始默数:“一,二,三,四……” 同时,用食指轻轻搭在出线的线杯边缘,感受那根PE线“唰唰”地从你指尖滑过的速度。

这个过程,你的全部感官都要调动起来。当阿波完全没入水中,线还在继续出,说明钓组在下沉。当线杯的出线突然停止,或者速度明显变慢,同时你看到水面上松弛的鱼线被拉直了——停!数到几就是几。这就是你钓组到达底部的秒数。比如说,你数了15秒,那这个钓点的深度大概就是“15秒深”。

这只是第一步。一个老手和新手的区别,就在于对这个“秒数”的解读。它不是一个固定值。今天的风、今天的流,都会影响下沉速度。顺流的时候可能10秒就到底了,逆流或者赶上暗涌,20秒都未必。所以你需要在同一个钓点,不同方向多抛几竿,心里有个大概的平均值。慢慢地,你就能建立起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心像地图”。这边是缓坡,那边是断崖,这块礁石下面有个坑……这些都不是探鱼器屏幕上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你一竿一竿“量”出来的,是刻在脑子里的。

我记得有一次在东海的某个无名礁,那天是大潮汛的死流时段。流水平缓得像湖面,我用读秒法测了好几个点,发现礁石的背流面,有一个点比周围普遍深了大概“5秒”。那是个什么概念?就是一个海底的洼地,一个天然的鱼窝。我立马换上重一点的B号咬铅,让钓组能更快地沉到那个坑里,饵用的也不是普通的南极虾,而是特意留的几只个头饱满、虾头红亮的“决胜饵”。第一竿下去,阿波刚刚站稳,一个猛地加速下沉,都不是顿口,是直接“黑漂”!我下意识地一扬竿,那股力量,沉稳而蛮横,绝对不是小黑鲷。经过几个回合的搏鱼,小心翼翼地控线,利用手刹轮的泄力与它周旋,最终请上来一条三斤多的石斑。同船的钓友都惊了,他们的探鱼器上,那一片只是平平无奇的沙底而已。

说到探鱼器,这玩意儿现在是船钓的标配。我得承认,它确实强大。GARMIN或者LOWRANCE的彩屏一开,水深、水温、海底地貌(沙地、泥地、礁石),甚至鱼群的大小和泳层都一目了然。对于快速寻找大的结构性标点,比如沉船、暗礁群,它的效率无与伦比。但别迷信它,千万别。

我见过太多新手,眼睛死死盯着屏幕,看到一个红点就兴奋地把所有饵都扔下去,结果屁都没有。探鱼器告诉你“这里有鱼”,但它没告诉你鱼在不在吃口,也没告诉你水下的流是推是顶。有时候屏幕上干干净净,但只要你懂读懂潮水,知道在特定的时间,鱼会借着水流来到某片看似平坦的沙地边缘觅食,你一样能把它钓上来。

真正的水深,不只是一个从水面到海底的垂直距离。它是一个包含了水流、温度、含氧量和结构的四维空间。你要“看”的,是这个立体的空间。

观察维度 解读方式与个人“秘诀”
潮汐表 不光看满潮和干潮的时间。我最看重的是流速变化。表格上会标明每个小时的潮水涨落高度,变化最大的那个时段,就是流最急的时候,也是鱼最开口的时候。我管这叫“黄金一小时”。反之,“平流”时段,鱼口会差很多。
岸边地貌 这是最直观的线索。陡峭的岩壁,水下通常也是陡降的深沟,是石斑红甘这类掠食性鱼类的伏击区。平缓延伸入海的沙滩,水下地势也多是缓坡。别小看那些从岸边延伸出去的礁石脉络,那往往是水下的“龙脊”,鱼会沿着它巡游。
浪花与水色 离岸不远处,如果海面平静,却有一长条无故翻滚的白浪,那底下八成有暗礁。水色也是个好东西。深邃的湛蓝色通常意味着深水和高盐度。而近岸浑浊的黄绿色,可能是河口交汇处,营养物质丰富,是黑鲷鲈鱼的乐园。
海鸟的动向 在外海,如果看到海鸟成群地在某个区域盘旋、俯冲,别犹豫,开船过去!下面百分之百有被大鱼追赶的饵鱼群。这时候一根VIB或者亮片铁板扔下去,几乎就是“抢”的。

所以你看,“看水深”这件事,到最后看的已经不是水了,是整个海洋的生态系统。它需要你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不同声音代表不同结构),用身体去感受(船在不同流速下的晃动),更要用脑子去思考。

路亚的朋友可能体会更深。当你操控一枚80克的铁板(Jig)去攻击七八十米深场的红甘时,在抽停之间,线组传来那一下被水流顶住的滞涩感,或者触底时竿尖传来的“嗒嗒”的轻响,这都是水深和水底材质给你的反馈。是沙底的柔和,还是石底的坚硬,你的竿子会告诉你。这就是为什么老手们愿意花大价钱买一根高碳、高感度的竿子,比如G-CRAFT或者YAMAGA Blanks的青物竿。那点钱,买的就是这点与水下对话的权利。

说到底,所有的装备和技巧,都是你感官的延伸。当你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你甚至不需要刻意去测量。船开到一个钓点,感受一下风,看一下流,再看看远处礁石上水迹线的位置,心里对水深就有了七八分的把握。这是一种近乎本能的直觉,是无数次抛投、无数次挂底、无数次跑鱼和无数次爆护之后,大海在你身上刻下的印记。

所以,别再只盯着那个数字了。去感受你的线,去读懂你的竿尖,去理解那片哺育了万千生命的蓝色。当你能从一声沉闷的“咚”里,听出那是一块覆着厚海藻的礁石,旁边可能就藏着一条警惕的黑鲷时,你就真正懂了,怎么看这片海的深浅。

海钓怎么看海水深浅插图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