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水位?这词儿听着就像是龙王爷的活儿,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顶多是学着怎么去“读”水位,怎么在龙王爷划定的地盘里,找到那一线生机。大海的脾气,什么时候涨,什么时候落,那是月亮说了算,我们能做的,不过是揣摩它的心思,然后把我们那点小小的希望,精准地送到鱼嘴边。这不叫控制,这叫顺势而为,叫“找泳层”。
我玩矶钓那会儿,迷恋阿波钓法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每天抱着潮汐表研究,比看股票K线图还认真。别人看的是数字,我看的是水流的呼吸。对我来说,那颗在浪里沉浮的阿波,就是我的眼睛,我的探针。你以为它只是个浮漂?不,它是我和水下世界的对话器。
记得有一次在舟山东极的某个荒礁上,那天是天文大潮,流速快得像条奔腾的河。身边几个新来的小伙子,装备一个比一个亮骚,DAIWA 的 Tournament ISO 伸出去老长,但半天没动静。他们的钓组设得太浅了,饵刚下去就被面上的流带走了,根本到不了黑毛藏身的暗礁边。我呢,用的是一支老掉牙的 Shimano BB-X Despina,配着一颗 2.0号 的自重阿波,下面挂着 G2 和 G5 的两颗夹铅,分段打下去。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我的南极虾,穿过表面那层狂躁的急流,稳稳地停在水下大概五六米深,那片暗礁和白沫区交界的地方。那地方是黑毛的食堂。
怎么做到?这就是“控制”的学问了。抛投要打在流头的上游,留出足够的提前量。线一入水,立刻虚压竿尖,把风线切进水里,同时轻轻带住母线,让阿-波带着钓组,不是被流“冲”下去,而是被我“领”着,以一个倾斜的角度,慢慢切入目标泳层。这个过程,你得全身心去感受。你能从竿尖的轻微抖动、母线绷紧的程度,感觉到水流的力量,感觉到夹铅是不是已经带着子线到达了预设的深度。当那颗阿波在翻滚的白浪边,突然一个顿挫,然后像被鬼手拽下去一样猛地消失——那个瞬间,肾上腺素会告诉你,你做对了一切。那一竿,我中了一条快三斤的大黑毛,那鱼的力道,现在想起来手腕还隐隐发麻。这就是矶钓里,对泳层最细腻的控制。
换到船上玩 Jigging,这又是另一套完全不同的逻辑。船钓,特别是深海Jigging,你面对的是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垂直空间。鱼在哪里?鱼探器上花花绿绿的光点会给你一些提示,但那玩意儿会骗人。真正的答案,在你手里那根竿子和轮子上。
我最爱用的一套配置,是 Tenryu 的 JIG-ZAM Deep Rider 配一颗 Shimano Ocea Jigger 2000HG,线上用的是 YGK 的 PE 4号。为什么是这套?因为它的传导性。我需要清晰地感知到我那块 200克 的铁板在水下做的每一个动作。是触底了?是挂到石头了?还是被一条狡猾的红甘轻轻地顶了一下?
在百米深场,找底是第一步。放线,拇指轻轻搭在线杯上,感受着 PE线 丝滑地冲出去。当线杯出线速度猛地一缓,竿尖微微一弹,这就是到底了。但真正的游戏才刚开始。你的目标鱼,比如章红或者金枪,它们可能在底层,也可能在中层,甚至就在船底下十几米的地方追着小鱼。
我的办法,是“分区扫描”。比如水深100米,我会先用高速平抽的方式,从底往上抽个20米,如果没口,就立刻放回底,换一种方式,比如慢摇,一圈一顿,再搜索这20米。如果还是没口,我会快速收线30米,直接从中层,比如70米深的地方开始搜索。为什么?因为鱼群往往有自己的巡游路线和捕食泳层,它们不会傻傻地在原地等你。你必须主动去找它们。
有一次在南海,我们一船人追着鱼探器上的大片鱼讯信号搞了半天,都没什么像样的渔获。船老大都快没耐心了,准备换点。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鱼探器显示鱼在50米,但水流很乱,分层严重。我换上了一块 300克 的长条型Jig,这种Jig下沉快,抗流性好。我没有去鱼讯显示的50米,而是直接放到底,大概85米,然后用最暴力的方式“飞电梯”,也就是高速、大幅度地连续抽竿,一口气从85米抽到40米。就在大概45米的位置,竿子猛地被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摁了下去,轮子的出线报警声瞬间撕裂了海面的宁静。那是一条二十多斤的犬齿金枪!它根本不在鱼讯显示的“鱼堆”里,而是在下面一层,伺机向上突袭。如果我死守着鱼探器给的“标准答案”,那天肯定就空军了。
所以,你看,无论是岸钓还是船钓,所谓的“水位控制”,其实是对三个核心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 核心要素 | 在岸钓(矶钓)中的体现 | 在船钓(Jigging)中的体现 | 我的“土办法” |
|---|---|---|---|
| 潮汐与流 | 读懂潮水,判断涨落时鱼的开口窗口和藏身点。 | 利用船的漂流速度和水流方向,让Jig能覆盖更大的搜索范围。 | 看礁石边的水流线,水色浑浊和清澈的交界处,往往是鱼道。 |
| 钓组与配重 | 精确计算阿波浮力与夹铅的配比,实现悬停或缓慢下沉。 | 根据水深、流速选择不同克重和形态的Jig,保证能到底、能做出动作。 | 身上永远备着从G7到5B的全套夹铅,和从60克到400克的铁板。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没有。 |
| 手法与感知 | 控线,让钓组自然地漂入标点,通过竿尖和母线感知水下一切。 | 通过搏鱼时的手感,判断鱼的大小和冲刺方向,调整泄力。 | 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竿尖传来的每一次震动,那比看任何仪器都准。 |
说到底,大海是没法被“控制”的。我们带着我们最好的竿子,最贵的轮子,最锋利的鱼钩,站在海边或者漂在海上,其实渺小得很。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判断,以及一次又一次抛投和扬竿的动作。
每一次出海,都是一次全新的考试,没有标准答案。风向变了,水色变了,鱼的胃口变了,昨天的“必杀秘诀”,今天可能就一文不值。而这种不确定性,这种需要你用全部经验和感官去与大海博弈的过程,恰恰是海钓最让人着迷的地方。你不是在控制水位,你是在学习聆听大海的语言,然后用你的钓线,在水下写出你的回答。至于答案是否正确,那条潜伏在深蓝里的巨物,会给你最终的评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