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跟我提那些花里胡哨的路亚(Lure)了,什么VIB、米诺、亮片,在展柜里确实漂亮得像艺术品。可到了大海面前,尤其是在我们这些老家伙眼里,真正能跟鱼对话的,还得是那团用手精心揉捏、散发着复杂又原始气味的饵料。那不是简单的“喂鱼”,那是你和这片海、和水下那些狡猾的家伙们进行的一场无声的交流。你调的不是饵,是密码,是邀请函。
我玩矶钓这么多年,从最早用最简单的Gamakatsu磯釣竿配个小纺车轮,到现在手里的Shimano BB-X Despina轮子,摸过的装备不算少,但说到底,决定你今天冰箱是满是空的关键,往往就藏在你那个饵料桶里。很多人调饵,就是把南极虾砖化冻,倒进一包商品诱饵粉,加点海水搅和搅和就完事了。不能说错,但那只能叫“基本操作”,离“精髓”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对我来说,每一次调饵,都是一次创作。出钓前一晚,我不会急着收拾渔具,而是先看潮汐表和天气预报。明天是大潮还是小潮?水流急不急?主攻什么鱼?是贴底的黑鲷、石斑,还是泳层更飘忽的真鲷?这些问题,直接决定了我饵料的配方和状态。
就拿最基础的南极虾来说,处理方法就大有讲究。我从不让它完全化成一滩水。最好的状态是半解冻,用手能捏开,但虾体还保持着一定的完整和弹性。这样一部分虾在搅拌中会碎掉,它们的汁水和肉末会成为基础的“味源”,融入到粉饵中;而另一部分完整的虾,则在打窝时能随着水流飘散,成为鱼儿能直接看到的“实体食物”,极大降低它们的警惕性。这第一步,就决定了你的窝子是“死”的还是“活”的。
然后是诱饵粉。市面上的牌子五花八门,丸九、黑鲷工房……各有各的门道。我从不迷信某一个特定品牌,而是喜欢自己搭配。我的饵料桶里永远有三种粉:一种是高比重的,比如含有大量贝壳碎、麦片颗粒的,它们负责把窝子快速“砸”到底层,这是给那些老奸巨猾的底层鱼准备的;第二种是雾化好的,粉质细腻,入水即散,能在中上层形成一大片诱鱼带,负责把远处的鱼“喊”过来;第三种,是我的秘诀——带有发酵味的、或者添加了大量鱼粉的“重口味”粉饵。
调配的艺术就在于比例。如果今天在礁石边上钓,水流不快,主攻脚下的黑鲷,我会把高比重粉和雾化粉的比例调到大概 2:1,再加入少量的重口味粉。海水要一点一点地加,用五指张开去抓、去感受。那种感觉,就像和面一样,你要让每一粒粉都均匀地吸饱了南极虾的汁水和海水,最后的状态是“握得成团,触之即散”。这样的饵料打下去,一部分会直沉水底,另一部分则在下沉过程中缓缓剥离、雾化,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立体窝子。鱼,就是这么被你“骗”进来的。
| 钓场环境/目标鱼 | 基础配方(南极虾砖:粉饵) | 粉饵类型配比(比重:雾化:增味) | 饵料状态 | 核心思路 |
|---|---|---|---|---|
| 深水礁区/流急/底层鱼(石斑、大黑鲷) | 1块 : 2包 | 5 : 2 : 3 | 偏湿、偏粘,能捏成硬块 | 增强附着力,确保饵料能穿透表层流,直击底部,并长时间留窝 |
| 内湾/流缓/中层鱼(真鲷、泥猛) | 1块 : 1.5包 | 2 : 5 : 3 | 偏干、松散 | 追求大范围立体雾化,长时间扩散气味,将远处鱼群吸引过来 |
| 码头/鱼排/杂鱼多 | 1块 : 2包 | 4 : 4 : 2 | 软硬适中 | 兼顾下沉和雾化,用适中比重穿过小鱼层,同时保持一定诱鱼范围 |
| 夜钓/水色浑浊 | 1块 : 1.5包 | 2 : 3 : 5 | 正常湿度,但味道极其浓郁 | 视觉受限时,极限放大嗅觉刺激,依赖重口味饵料的穿透力 |
记得有一次在珠海外伶仃的一个离岸孤礁上,那天刮着不小的东北风,浪头一个接一个地拍在礁石上,泛起白色的浪花。同船去的几个钓友,钓组抛出去半天没动静,都说这天气鱼不开口。我默默地观察着水色和浪拍礁石后回流的方向。这种天气,鱼不会离底太远,而且会躲在流相对缓的地方。
我打开我的饵料箱,没用常规的配比。我抓了一大把秋刀鱼糜,那玩意儿腥臭无比,但对鲷类鱼有致命的诱惑。我把它和高比重的粉饵、碾碎的南极虾用力地搅拌在一起,甚至还加了点点蚝油提鲜。这次的饵,我调得特别湿、特别粘。每次打窝,我就捏成拳头大小的硬团,算准回流的位置,用力砸下去。我的目的很明确:我不要它雾化,我要这股霸道的味道直接“钉”在水底那片我想让鱼待的地方。
我的钓饵,用的是一只精选的、去头去尾的完整南极虾,用Owner(オーナー)的チヌ鈎5号钩尖从虾尾轻轻穿入,钩尖藏在虾的腹部,整个虾体在水中会显得非常自然。线组用的是Sunline的磯釣專用線4号主线配3号碳素子线,阿波用的是0.8浮力的,通过配重铅调整到仅剩一点点在水面。
大概打了七八勺窝子之后,我把钓组轻轻荡到窝点前方,让它随着暗流缓缓漂向窝子中心。眼睛死死盯着那颗在浪花里时隐时现的阿波。突然,阿波像是被什么东西从下面猛地一扯,瞬间消失在海面!来了!我手腕一抖,扬竿!一股沉重而蛮横的力量立刻从竿梢传遍全身,我的Gamakatsu Intessa G-V 1.5号-530瞬间弯成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弧度,Shimano Stella SW 5000XG的泄力装置开始发出“吱吱”的尖叫!是条大家伙!
那场搏鱼持续了差不多十分钟,我弓着腰,双腿死死地钉在湿滑的礁石上,感受着那头水下的巨物每一次冲刺和甩头。控线、让线、再收线,全凭着这些年积累下的手感。当它终于被我拉到水面,那身标志性的黑色鳞片和银白色肚皮在阳光下闪着光时,旁边那几个没口的钓友都惊呼出声。一条接近三斤的野生黑鲷,在那种天气下,简直就是奇迹。
他们都过来问我用的什么神仙饵料,我只是笑了笑,指了指我的饵料桶。其实哪有什么神仙饵料,不过是我比他们多花了点心思去“听”海的声音,去“读”鱼的心思。你给大海一份尊重和理解,它总会在某个时刻,给你一份让你心跳加速的回报。
所以,别再问我饵料怎么调了。下次出海前,先问问你自己:今天的海是什么脾气?水下的那群老朋友,今天想吃点什么?当你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时,你的手,自然就知道该如何去调制那份独一无二的、只属于你和这片海的“密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