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钓怎么都是小鱼

又提上来一条巴掌大的黑鲷,在礁石上扑腾了两下,银色的鳞片在午后斜阳下晃得我眼花。我叹了口气,熟练地用控鱼器夹住它,摘下那枚已经小到不能再小的Gamakatsu千又2号钩,随手扔回了海里。小家伙一个激灵,瞬间消失在墨绿色的海水里。旁边的哥们凑过来,“老哥,怎么今天都是这种奶鲷啊?大的都休假去了?”

我没回头,眼睛依旧死死盯着水面上那根若隐若现的阿波漂,只是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你问我,我问谁去?”

其实我心里门儿清。海钓怎么都是小鱼?这问题,就跟我刚摸竿子那会儿,天天琢磨“为什么地球是圆的但地面是平的”一样,看似是个终极拷问,其实捅破了那层窗户纸,答案就摆在那儿,简单又粗暴。

你先别急着检查你的装备。你的Shimano BB-X Despina轮子没坏,你那根价格不菲的Gamakatsu G5鱼竿也不是烧火棍,你花大价钱买的南极虾砖更不是假冒伪劣产品。问题往往不出在这些“硬件”上,而出在你脑子里那些根深蒂固的,从淡水钓甚至是从想象里带来的“想当然”上。

第一个想当然:是个海边就能钓鱼。我见过太多人,开车到海边,找个看起来舒服、平坦、安全的地方,家伙事儿一摆,管他三七二十一,挂上饵就往里扔。这种地方,通常是平整的沙底或者小石滩,风平浪静,岁月静好。但兄弟,你是在钓鱼,不是在搞海景下午茶。大鱼,尤其是我们玩矶钓最爱追的那些黑鲷、黑毛、真鲷,都是些老奸巨猾的家伙。它们需要藏身之处,需要伏击猎物的结构,还需要能带来食物的水流。所以,它们待的地方,往往是暗礁丛生、沟壑纵横、海流湍急的“险境”。你站的地方舒服,意味着鱼待的地方就不舒服,它们凭什么来?所以别再抱怨了,下次出钓,先学会用手机上的潮汐软件和卫星地图,找到那些水下有礁石、有沟、有海流交汇的标点。那才是它们的食堂和卧室。

第二个想当然:只要饵扔得远,就能钓到大鱼。这大概是所有钓鱼人的通病。总觉得海那么大,鱼都在远方。于是拼了命地抛投,恨不得把铅坠甩到对岸去。有时候这招管用,比如玩远投沉底,确实需要一定的距离去够那些深水区域。但对于大多数近海钓法,尤其是矶钓和路亚,大鱼往往就在你脚下,在那些浪花翻滚的礁石边,在回湾的缓流里。它们靠着礁石躲避天敌,等着被浪花拍晕的小鱼小虾送到嘴边。你一竿子甩出五六十米,正好越过了最藏鱼的黄金区域,钓组落在光秃秃的沙底上,除了小沙钻、小河豚,还能有谁来光顾?我的秘诀之一,就是先从脚下开始搜。用最轻的钓组,让饵顺着浪,贴着礁石边沿慢慢往下沉。很多次破纪录的巨物,给口的位置离我站的地方甚至不到五米。那种脚边传来的、几乎要把竿子拽下水的闷重力量,体验过一次,你就会彻底改变“远即是好”的傻念头。

然后我们再来聊聊装备的“软”设定,这才是核心中的核心。很多人以为线越粗越保险,钩子越大越能挂住大鱼。错,大错特错!大海里的鱼,视力比你想象的好,警惕性更是被无数渔网和天敌锻炼得炉火纯青。你用一根粗得像晾衣绳的3号碳素前导线,在阳光通透的水里,那简直就是一根闪闪发光的霓虹灯管,上面写着“这是陷阱,别吃”。

目标鱼情 主线 (PE) 前导线 (碳线) 钩子 (以千又钩为例) 个人解读
礁边奶鲷、小石斑 0.8-1.2号 1.2-1.75号 1-3号 追求极致的自然和灵敏,让小鱼毫无戒心地吃饵。
2-3斤级黑鲷、黄鳍鲷 1.5号 2.0-2.5号 3-5号 平衡之选,既有足够的隐蔽性,又能扛住第一波冲击。
搏斗5斤以上巨物 2.0-3.0号 3.0-5.0号 5-7号 针对结构复杂、鱼体强悍的场合作出的妥协,但仍需谨慎。
夜钓鲈鱼/大黑毛 2.5号以上 4.0-6.0号 7号以上 夜间鱼警惕性降低,结构复杂,必须保证强度,防止秒切。

你看,钓小鱼的时候,我甚至会把前导线降到1.5号以下。为什么?因为在水流平缓、水质清澈的时候,大鱼会花很长时间观察你的饵。它会凑近闻、用嘴唇碰、甚至用尾巴扇。你的线组只要有一点点不自然,它掉头就走。而小鱼则不管不顾,上来就是一口,所以你总能钓到它们。换上细线,配合小钩,挂上一只活虾,让它在水里呈现最自然的姿态。这不叫冒险,这叫“欺骗的艺术”。当然,这意味着你的控线搏鱼技巧要过硬。中鱼瞬间不能猛烈扬竿,而是要顺着鱼的冲力,绷紧线,利用竿子的腰力去消耗它。轮子的泄力要预先调好,发出那悦耳又令人心悸的“吱吱”声,那才是和大鱼对话的开始。

我曾经在担杆岛的一个礁盘上,用1.75号的前导线死磕一条至少七八斤的黑毛。那家伙中钩后像台小钢炮一样往礁石缝里钻,我的DAIWA Tournament 1.2号矶竿弯成了满月,感觉下一秒就要断了。我能做的就是把竿子高高举起,尽量插进水里,用竿身的弹性改变它的游向,同时手指轻按线杯,给泄力增加一点点额外的阻力。整整十分钟,我的心跳就没下过一百二。最后把它拉到水面时,手臂已经酸得抬不起来了。解钩时发现,那根1.75号的前导线已经被礁石磨得起了毛,再多来两个回合,必断无疑。这就是以小博大的魅力,也是为什么我痴迷于这种精细钓法的原因。你用6号线把它强拉回来,那叫“起重”,不叫“搏鱼”。

最后,也是最玄学,但最重要的一点:读懂潮水。潮水是大海的呼吸,是鱼群的集结号。对于鱼来说,平潮和死潮,就等于我们人类的“贤者时间”,啥也不想干,趴着不动。而涨潮和落潮,尤其是“涨八分,落八分”那段时间,水流开始加速,把外海的营养物质、小鱼小虾冲刷到岸边,这就等于开饭的铃声响了。所有的大鱼都会从藏身处出来,顶着流,在能够阻挡水流的礁石、沟坎后面等着“送餐上门”。

你要做的,不是傻等,而是预测。在流水到来之前,找到这样的标点,打下几勺诱饵,把你的钓组精准地投到流头的上游,让它顺着水流,以最自然的速度,飘过你认为藏鱼的地方。这需要无数次的练习和失败才能掌握。你要感觉水流的强弱,判断出水下是暗礁还是沙地,甚至要能从阿波漂的细微晃动和下沉速度中,读出鱼是否已经开始在下面抢食诱饵。

这已经超出了“钓鱼”的范畴,更像是一种与大海的对话。你所有的经验、知识、感官,都集中在那根细细的鱼线上。所以,当你还在抱怨为什么总是钓到小鱼时,不妨问问自己:我真的看懂了这片海吗?我给那些狡猾的大家伙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了吗?

别再盯着那些巴掌大的小鱼唉声叹气了。它们不是来嘲笑你的,它们是来给你上课的。每一次起竿只钓到它,都是大海在提醒你:兄弟,你的思路,该换换了。

海钓怎么都是小鱼插图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