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这“中海钓台股份酒”怎么样?
小李啊,你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一些老事情。这酒我没喝过几回,不熟。但“钓台”这两个字,对我来说,比什么茅台五粮液的分量都重。你把这酒杯端起来,闻闻,有股子粮食的香气,对吧?可我一闭眼,闻到的全是咸腥的海风,还有船上那股子洗不掉的柴油味儿。这酒,对我来说,不是喝的,是品的。品的是什么?是等待,是那份熬出来的劲儿。
就像那次在南油,我们追黄鳍金枪。
那地方,天和海一个颜色,蓝得发黑,深不见底。你把一块石头扔下去,听不见响儿。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那种能把人拖下水的大家伙。这种活儿,你带根普通的矶钓竿去,那不叫钓鱼,那叫喂鱼,纯属给大海送温暖。我那次带的家伙,是我的老伙计,一根Carpenter Blue Chaser BLC 83/40,配的是Shimano Stella SW 14000XG的轮子。这套装备,讲究的就是一个字——“刚”。轮子里的Varivas Avani Casting PE Max Power X8,我用的是8号线,前头再接上一段200磅的碳素前导。为什么?因为黄鳍的第一波冲刺,根本不是人能控制的,你只能靠装备硬顶,线稍微细一点,或者哪个结打得不地道,听个响儿,一天就白干了。
饵,我们用的是水面系的波爬(Popper),我最信赖的一颗是Hammer Head Cherry Boy 240。那东西在水面抽起来,噗!噗!噗!那动静,像极了被大鱼追得走投无路的小鱼,对于深水区的掠食者来说,这就是开饭的信号。
那天早上,潮水刚开始走活,微风,小浪。完美的窗口期。我站在船头,一遍遍地抛投。把那两百多克的波爬奋力甩出去,砸在百米开外的水面上,然后开始抽。这抽竿子,是个技术活,不是瞎使劲。手腕要放松,用巧劲,让波爬在水面左右摇摆,走出漂亮的“Z”字,每一下都要带出一大捧水花和一个沉闷的爆破声。这就是在“喊鱼”,在跟水下的东西打招呼:“我在这儿,快来吃我!”
一上午,除了几条不开眼的马鲛,正主一直没露面。同船的几个小年轻已经没耐心了,开始换铁板往下丢。我没动。我知道,钓这种鱼,九成的时间都在做重复、枯燥的动作,真正的交锋,可能只有那几分钟。你得信你的饵,信你的判断,更得读懂潮水。水流在变,温度在变,鱼的泳层也在变。这就是钓鱼,不是下网捕鱼,它考验的是你和大海对话的能力。
下午三点多,太阳最毒的时候,人也最乏。我机械地又一次抛投,抽了第三下。突然,我眼前的海面,毫无征兆地炸开了。那不是普通的水花,那感觉就像有人在水下引爆了一颗深水炸弹!紧接着,我手里的竿子猛地向下一沉,一股无法抗拒的巨力瞬间从竿尖传到我胳膊上,Stella那清脆又急促的泄力声,像防空警报一样尖叫起来!
中鱼了!
我下意识地扬竿,但竿子已经被拉成了一个满月,根本抬不起来。我只能死死地顶住,双腿扎稳马步,任凭线轮里的PE线像疯了一样往外冲。这就是黄鳍的见面礼,一个下马威。它不跟你绕弯子,上来就是拼命,往深海里一头扎下去。那感觉,不像是挂住了一条鱼,倒像是挂上了一辆全速前进的火车头。轮子发烫,我的心跳比泄力声还快。
船长吼着:“顶住!顶住!别让它钻到油井架子下面去!”
我哪有空回答。这时候,任何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是致命的。唯一的核心操作技巧就是控线和搏鱼。它冲,我不能锁死泄力,得让它跑,消耗它的体力,但泄力又不能太松,必须时刻保持着对它的压力。它稍微一停,我就得立刻开始收线,哪怕只能收回半圈。竿子高高扬起,利用竿身的腰力把鱼头往上带一点,然后迅速放下竿尖,同时摇轮收线。这个过程叫“Pumping”,一下,一下,像在跟它拔河。
汗水顺着额头流进眼睛里,又涩又疼。胳膊的肌肉已经开始发酸,每一下扬竿都感觉像在举一百斤的杠铃。有那么几次,我感觉它就要停了,可刚收回几米线,它又是一个猛子扎下去,刚刚的努力全都白费。这就是意志力的较量。你心里但凡有一丝“算了吧”的念头,手上力道一松,它就能找到机会,磨断线,或者把钩子给甩脱。
这场拉锯战持续了快四十分钟。那感觉,像是过了一个世纪。直到我感觉线的那头,力量开始变弱,挣扎的频率变慢,我知道,机会来了。我开始更主动地收线,一下一下,把它从深海里往上“泵”。当一抹金黄色的影子终于在深蓝色的海水中出现时,全船的人都欢呼了起来。那是我见过最美的颜色,鱼鳍像两把金色的镰刀,在阳光下闪着光。
最后的几米最是关键。鱼被拉到船边,看到人影,会使出最后的力气做垂死挣扎。这时候绝对不能慌,稳住竿子,让船上最有经验的水手,用搭钩,对准鱼头,快、准、狠,一下命中!
当那条接近我体重的黄鳍金枪被拖上甲板,重重地摔在地上时,我整个人都瘫了,一屁股坐在地上,手臂抖得连水瓶都拿不稳。浑身湿透,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海水。但我看着那条漂亮的、充满力量的鱼,心里没有征服的快感,只有一种说不出的敬畏和满足。
就像我们现在谈论装备一样,很多人总喜欢比来比去,什么竿子轻,什么轮子顺,什么饵更骚。其实到了一定阶段,这些东西的差别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就像下面这个简单的对比:
钓法/目标鱼 | 核心装备考量 | 关键技巧 |
---|---|---|
远海重型波爬 (Offshore Heavy Popping) | 刚性竿身, 强大的泄力, 大容量线杯 | 精准远投, 搏鱼中的节奏控制, 耐力 |
近岸慢摇铁板 (Inshore Slow Jigging) | 高感度竿稍, 轻量化轮组, 细号PE线 | 读懂水底, 细腻的晃饵手法, 感知微弱咬口 |
岸边根钓 (Rock Fishing) | 操控性好的短竿, 耐磨的碳线, 小克数钓组 | 精确标点搜索, 避开挂底, 快速起鱼 |
你看,每一种玩法,都有它自己的哲学。没有哪一套装备是万能的。真正厉害的,不是你手里的竿子有多贵,而是你脑子里对海、对鱼的理解有多深。你得知道什么时候该用蛮力,什么时候该用巧劲;什么时候该主动出击,什么时候又该像个老僧入定一样耐心等待。
所以,你再问我这酒怎么样。
我觉得,它得配得上一个好故事。得配得上那四十分钟的殊死搏斗,配得上满身的咸汗和力竭后的那份宁静。如果你只是随便喝喝,那它就是一瓶普通的白酒。但如果你是刚刚经历了一场与大海的较量,是为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而举杯,那它就是琼浆玉液。
这酒的滋味,不在舌头上,在心里。你懂我的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