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海上作钓,最磨人心性的,不是没口,而是眼睁睁看着有口到没口。那感觉就像一壶刚烧开的水,被人从火上提了下来,热气还在,温度却一点点凉下去,最后死寂一片。这时候,老手和新手的区别就出来了。新手会死守,觉得鱼等会儿就回来了;而我们这些被大海教育过无数次的老家伙,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换水。
别把“换水”想得太简单,以为就是开船换个地方那么回事。那是旅游,不是钓鱼。“换水”的精髓,在于一个“换”字,换的是潮水,是水流,是鱼的饭点和迁移路线。大海是有脉搏的,它的脉搏就是潮汐。你得踩着它的点,才能摸到鱼的门。
我最喜欢开着我的小艇,在离岸几海里的礁区转悠。船上常备两套家伙,一套是玩铁板的重竿,天龙的Jig-ZAM JZ571B-6 配一颗 禧玛诺 OCEA JIGGER 2001NRHG,专干深场大家伙;另一套是玩精细活儿的,G-Craft 的 MOSS MS-1102-SR,配 DAIWA 的 Saltiga 4000H,PE线用到 YGK G-SOUL SUPER JIGMAN X8 的 2.0号,专攻那些藏在礁石边上的狡猾分子,比如黑鲷和鲈鱼。为什么带两套?因为不同的水情,就得用不同的“语言”去跟鱼对话。
记得有一次在舟山外海的一个无名礁盘,那天是农历初三,小潮水。上午涨潮的时候,流速很缓,我用我的 MOSS 竿挂着一枚12克的 IMA Komomo SF-125,贴着礁盘的边缘一下一下地抽。鲈鱼疯了一样,竿尖刚一点,还没等我反应,线就“嗖”地被扯出去,Saltiga 的泄力“吱吱”地唱歌。那半天,连上了七八条,最大的那条出水时一个漂亮的洗腮,水花溅了我一脸,那股子蛮横劲儿,现在想起来手心还痒痒。
可好景不长,刚到中午,潮水接近平流。海面像镜子一样,底下一点暗涌都没了。刚才还闹腾的鲈鱼,瞬间销声匿迹。我换了各种拟饵,从水面的铅笔到水下的VIB,全都石沉大海。这就是信号,大海告诉我:这桌饭吃完了,该转场了。
这时候就得看海图、看经验了。我知道,从小潮水到死流,大鱼会躲到更深、水温更稳定的地方休息。而当潮水开始回落,也就是退潮刚起流那会儿,水流会重新冲刷礁盘的另一侧,形成新的食物带。我的目标点,是距离现在钓点大概两海里外的一片暗礁区,海图上显示那里的水深陡然从15米掉到30米,是个典型的“坎”。退潮的水流经过那里,一定会被挤压加速,形成一股强劲的流沟。那里,就是下一桌盛宴的开席地。
我收起 MOSS,发动引擎,船头调转,直奔那个坎。到了地方,探鱼器屏幕上干干净净,啥也没有。同船的朋友有点泄气,问我是不是判断失误。我笑笑,不说话,只是抛下锚,点了根烟,静静地等。我等的不是鱼,是水流。大概过了二十多分钟,我能明显感觉到船身开始被水流轻微地拉扯,海面上也泛起了细碎的波纹。来了!
我换上那套重型装备,挂上一枚150克的长条型铁板,是我自己很喜欢的一个日本牌子 DEEP LINER 的 SPY-V。这种铁板下沉姿态飘忽,对没什么活性的鱼有致命的诱惑。抛投的技巧在这里尤为关键,不是随便扔下去就行。我朝着流头方向,大概45度角把铁板扔出去,打开线杯,用拇指轻轻搭着线轮,感受着铁板带着 PE 4号线 一点点下沉。这是在读懂潮水,感受它的速度和方向。当铁板触底的瞬间,线会猛地一松,手感非常清晰。
关键的操作来了。我没有立刻开始大幅度抽动,而是在触底后,快速收线几圈,让铁板离开结构区,然后用一个很小的幅度,短促地、有节奏地一下下挑逗。这是在模拟一条被水流冲得晕头转向、垂死挣扎的小鱼。就在第三下,竿尖猛地往下一栽!那股力量,沉重、蛮横,完全不是鲈鱼的脆口,更像是一头倔牛,拉着你的线闷头就往深处钻。我立刻扬竿,腰部发力顶住,OCEA JIGGER 的强大摇力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死死顶住,一寸一寸地把线往回搏。
那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鱼在水下发力,我的竿子就弯成一张满月弓,泄力控制得恰到好处,既能消耗它的体力,又不至于让它冲进礁石里磨断线。搏鱼的过程,是人和鱼的智慧较量,更是对装备和技术的终极考验。大概十分钟后,那家伙终于没劲了,一抹暗红色的身影被我慢慢拉出水面。是一条漂亮的红甘,目测得有十来斤。把它抄进船里的时候,我累得一屁股坐下,朋友在旁边看得目瞪口呆。
你看,这就是“换水”的魅力。它不是简单的A点到B点,它是基于你对潮汐、地形、鱼类习性的综合理解后,做出的一次精准预判。这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感觉,比单纯中鱼的快感更让人上瘾。
钓法阶段 | 关键时机 | 目标鱼种 | 推荐钓法/拟饵 | 我的个人秘诀 |
---|---|---|---|---|
涨潮初期 | 刚起流,流速缓 | 黑鲷, 石斑 | 根钓德州钓组, 轻型Jig | 贴着礁石底部搜,动作一定要慢,让饵有足够时间“趴”在结构上。 |
涨潮中段 | 流速最快时 | 鲈鱼, 海狼 | 浮水/沉水 Minnow, VIB | 寻找流眼(回流区),把饵打到主流和回流的交界处,那里是伏击点。 |
平流/转流 | 潮水停滞 | (通常是窗口期结束) | (基本没口) | 这是换水的最佳时机,不是休息时间!立刻根据下一波潮水规划新钓点。 |
退潮初期 | 刚起流,流速渐快 | 红甘, 马鲛 | 中克数铁板, 重型 Spinner | 找水深的坎或陡坡,打一个提前量,让水流把你的饵带到标点。 |
退潮末段 | 流速减缓,近岸水浅 | 各类底层鱼 | 软虫, 活饵 | 这个时候鱼会变得非常谨慎,用 1.5号的碳素前导线,尽可能降低鱼的警觉。 |
当然,有时候我的判断也会出错。开船跑了半天,到了新地方还是一样打龟。大海就是这样,它从不保证什么,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逼着你不断去学习、去思考、去感受。每一次出海,都是一次和大海的对话。你听不懂它的话,它就不会给你任何回应。而当你能读懂潮水的低语,能看穿浪花下的秘密,那份收获,绝不仅仅是几条鱼那么简单。那是你和这片蓝色星球之间,最原始、最深刻的连结。
所以别再问我怎么钓到鱼了,去学着“换水”吧。当你不再是守着一个地方祈祷鱼儿上门,而是主动出击,去寻找鱼群的下一个集结点时,你就真正踏进了海钓这扇迷人的大门。风浪会告诉你方向,水流会指引你道路,而那根弯曲的鱼竿,就是你与深海巨物之间最动人心魄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