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找点这事儿,真不是打开地图APP,找个伸出去最长的礁石尖那么简单。要是那样,海上哪还有什么“秘点”,人人都是大师了。我玩了这么多年,从最初的瞎蒙乱撞,到现在出船前心里大致有个谱,这中间交的学费,够再买一套顶配的STELLA配Saltiga了。
这事儿得从根上聊。你得把大海看成一个活物,它有呼吸,有脾气,有自己的高速公路和觅食的食堂。我们找点,就是找它的这些“功能区”。新手总爱问我:“老哥,给个坐标呗?”我通常笑笑不说话。给你坐标,涨潮你去,退潮你也去,今天这个风你去,明天那个浪你也去,最后八成还是空着手回来骂我骗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话俗,但理不俗。
我脑子里有张活地图,这张图不是经纬度画的,是潮水、水流和结构这三个东西织起来的。这仨,就是找点的灵魂。
先说结构。海里的鱼,特别是那些有点脑子的大家伙,比如大黑毛、石斑或者横冲直撞的牛港(GT),它们都是“结构控”。光溜溜的沙地?那是给比目鱼躺着晒太阳的,不是战场。真正的战场,就是有结构的地方。啥是结构?水下的礁石、沟壑、断层、沉船,甚至是一个孤零零的桥墩,都是结构。这些地方能藏身,能躲避水流,最关键的,能聚集小鱼小虾,也就是它们的食堂。
我刚开始玩岸抛铁板的时候,就迷恋那种延伸到海里很远的礁石群。但很快就发现,不是所有礁石都出货。你得找那种能“切”开水流的结构。想象一下,一股强大的洋流冲过来,撞在一片暗礁上,会发生什么?水流会在礁石的背流处形成缓流区和涡流。小鱼没力气,就会躲在这里,大鱼就守在边上,等着开饭。所以,你抛投的目标,根本不是礁石本身,而是礁石制造出的那个“流尾”。你的铁板或者米诺,就要模仿一只被水流冲得晕头转向、脱离大部队的倒霉蛋,从急流区晃晃悠悠地飘进缓流区。那一口,往往就在交界的地方,猛地一下,竿子直接给你拽成一个满月,Shimano OCEA JIGGER的泄力“吱吱”地唱歌,那感觉,戒不掉。
船钓看结构就更直观了。我的船上装的是GARMIN的探鱼器,那玩意儿就是我在水下的眼睛。屏幕上,海底的地形一清二楚。我最喜欢找的,是那种海底突然抬升的“坎儿”,或者是一条深邃的“海沟”边缘。这些地方是天然的鱼道。开船路过,屏幕上突然显示出一大片红点或者一个巨大的鱼形信号,心里立马就有底了。这时候别犹豫,马上下锚或者开着船慢慢放流钓。挂上一条活虾,或者是我最爱的鱿鱼须,用最简单的沉底钓组,缓缓放下去。当铅坠敲击到海底,那种“叩、叩”的触感通过PE线传递到指尖,你把线稍微收紧,绷住,然后就是等待。那种等待,是屏住呼吸的。有时候,信号很轻,竿尖小幅度地点几下,那是小鱼在闹。但如果是大家伙,比如一条超过十斤的红斑,那口经常是“咚”的一声闷响,紧接着就是一股无法抗拒的巨大拉力,你必须在第一时间扬竿,并且死死顶住头三秒,不让它钻回礁石缝里,否则,就是切线的命。
再说潮水和水流。如果说结构是食堂,那潮水就是开饭的铃声。死水一潭,鱼不开口。只有水流起来了,整个海才活了。我手机里有好几个潮汐APP,每次出钓前一晚,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主要看两个数据:潮差和流速。大潮汛,潮差大,水流急,鱼的活性高,窗口期也多。小潮汛,水流缓,鱼就懒洋洋的,不好钓。
但光看APP是纸上谈兵。到了钓点,你得用眼睛看。看水面上有没有清晰的流带,看礁石边有没有翻滚的白浪花(我们叫“洗白区”),这些都是水流在给你打信号。我有一个私藏的秘诀,专钓鲈鱼的。就是找那种河口或者内湾的出口,在涨八分或者退两分的时候,那是水流最急,也是鲈鱼最疯狂捕食的时间。我会用我的G-CRAFT MOSS 1102这把长竿,配上一颗十几克的VIB或者铅笔,尽力抛投到流心的边缘。根本不需要你做什么复杂的操作,只要把线绷直,让拟饵顺着水流自己漂,偶尔轻轻抽一下,模仿被水冲走的小鱼。鲈鱼的攻击就在一瞬间,毫无征兆,竿尖猛地一沉,那种力量感,直接、粗暴,充满了野性。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白,我把我常玩的几种钓法和对应的标点选择做了个简单的整理:
钓法类型 | 核心装备示例 | 理想标点特征 | 关键潮汐/时机 | 目标鱼种 |
---|---|---|---|---|
岸抛铁板 (Shore Jigging) | MC Works’ RAGING BULL 100XR-1, STELLA SW 14000XG, PE 6号 | 外海孤岛、深水礁盘、流大岬角 | 大潮汛的涨退潮时段,尤其是晨昏 | 牛港(GT), 金枪, 海狼 |
礁石矶钓 (Rock Fishing) | DAIWA TOURNAMENT ISO 1.5-53, BB-X HYPER FORCE, 2.5号主线 | 礁石边的白沫区、暗礁旁的缓流带 | 涨七分至满潮,微浪天气 | 黑毛, 黑鲷, 黄鳍鲷 |
船钓沉底 (Boat Bottom Fishing) | 深海船竿 200号, DAIWA TANACOM 750电绞, PE 8号 | 海底断层、沉船、人工鱼礁 | 全天可钓,但流活时口更好 | 石斑, 红斑, 章红 |
近海路亚 (Inshore Lure Fishing) | APIA Foojin’Z 95M, TWIN POWER XD 4000XG, PE 1.5号 | 桥墩、港口防波堤、河口交汇处 | 潮水开始流动时,夜间有灯光处 | 海鲈, 红友, 黑点 |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真正的乐趣和挑战,在于现场的判断。有时候,所有的理论都指向一个绝佳的钓点,但就是没口。这时候你就要思考,是水温不对?是水色太清?还是今天的鱼群根本没靠过来?我曾经在一个公认的爆钓点守了一上午,一口没有。正准备收竿回家,无意间看到远处有一小片海面,水色明显比周围浑浊一点,而且有几只海鸟在低空盘旋。直觉告诉我,那里有情况。我立马开船过去,一竿铁板下去,刚到底,还没开始抽,就被死死地拽住。那天,我在那个没人注意的小角落,连上了十几条一米多长的马鲛,拉到后来胳膊都抬不起来。
这件事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永远不要迷信任何一个“神点”。大海每天都在变。真正的找点高手,不是记住了多少坐标,而是学会了读懂大海的语言。风向、浪高、水色、鸟群、水面的涟漪……这些都是线索。你要像个侦探一样,把这些碎片拼凑起来,推断出鱼群今天可能在哪里开“派对”。
所以,别再追着别人要坐标了。带上你的竿子,多出去走,多去看,多去试。哪怕今天“打龟”了,什么都没钓到,但你看懂了一股流,明白了一个浪的走向,那你就离找到自己的“秘点”,又近了一步。这过程,比单纯把鱼拉上岸,有意思得多。那是一种你和大海之间的对话,一种原始的博弈,也是海钓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