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海钓这么些年,见过太多愣头青,抄起一条鱼就往活鱼舱里扔,看得我心惊肉跳。大海这东西,慷慨的时候能让你把冰箱塞满都绰绰有余,但它也藏着不少“狠角色”,一个不留神,轻则让你疼得满地打滚,重则可能就得跟这个世界说再见了。所以,钓鱼之前,先学怎么认鱼,尤其是怎么认那些碰都不能碰的家伙。
这事儿,光看图谱没用,很多鱼在水里、在挣扎、在光线不好的时候,长得都一个样。你得靠手感,靠经验,靠一种近乎直觉的判断。
先说说最容易中招的,石头鱼,学名叫玫瑰毒鲉。这玩意儿,长得就跟一块刚从海底火山里捞出来的破石头没两样,疙疙瘩瘩,颜色跟礁石融为一体,堪称水下顶级的伪装大师。我最喜欢在礁石区玩沉底钓法,用我的那根老伙计 Shimano Grappler Type J S60-3 竿子,配一个Stella SW 5000XG 的轮子,挂上活虾或者小鱿鱼,专攻石斑和红友。但这种钓点,也是石头鱼的老巢。
怎么判断?首先是中鱼的瞬间。它不像石斑那样给你一个猛烈下拽的“闷”口,也不像鲷类那样“哒哒哒”地啄饵。石头鱼吃口,往往是一种很“死”的重量感,像是挂底,但你扬竿之后,又能感觉到那头有微弱的生命迹象在蠕动。搏鱼过程几乎没有,就是一坨死重,被你硬生生从海底拖上来。这就是第一个警报。等到出水一看,外形丑陋无比,浑身黏糊糊,背上那几根貌不惊人的硬棘,就是它的致命武器。千万记住,别说用手,你就是戴着普通手套都悬。必须是厚实的防刺手套,再配上长嘴的重型控鱼钳,钳口死死锁住它的下颚,另一只手拿剪刀,直接剪断子线,连钩子都不要了,让它有多远滚多远。别心疼那一枚BKK 8062-5X-NP 的钩子,你的手比它金贵一万倍。
再说河豚,这家伙大家可能都认识,但海里种类多得让你眼花。有的光滑,有的带刺,有的颜色朴素,有的斑纹妖艳。它们吃口很轻,常常在你没察觉的时候,那副小钢牙就把你的30磅碳素前导给“咔嚓”了。钓上来之后,它会瞬间鼓成一个球,看上去还挺萌,所以外号也叫“乖乖”。但别被它骗了,除了极少数几种,大部分河豚从内脏、血液到皮肤都有剧毒,是神经毒素,没得救。我的原则是,不管什么品种的河豚,一律剪线放生。别听信什么“处理干净就能吃”的鬼话,那是专业厨师的事,我们钓鱼佬,玩的是心跳,不是玩命。而且它那牙齿,咬合力惊人,摘钩的时候小心手指,被它一口,骨头都能给你留下牙印。
还有一种,长得极其漂亮,但也极其危险的,叫蓑鲉,我们都叫它狮子鱼。那家伙,红白相间的条纹,全身的鳍条张开像孔雀开屏,在水里飘逸得很,简直就是个艺术品。我用 DUO 的 Tide Minnow Slim 175 这种细长的米诺抽石斑的时候,偶尔会挂上它。狮子鱼的每一根鳍条,几乎都有毒腺,被扎一下,那种灼烧般的剧痛,能让你当场崩溃。处理方法和石头鱼一样,用控鱼钳控制住,剪线。别想着拍照发朋友圈,离它远点,越快越好。
这里我必须提一下我一个钓友阿强的亲身经历。有次夜钓,我们用远投竿挂沙蚕钓沙尖和牛屎立,他上了一条巴掌大的小鱼,黑乎乎的,嘴边两根须子,体表滑溜溜的没有鳞片。他以为是小鲶鱼,伸手就去抓。结果一声惨叫,整个人就跳了起来。那玩意儿是鳗鲶,俗称沙毛,胸鳍和背鳍的第一根硬棘,毒性非常猛。阿强的手瞬间就肿得跟个紫色的馒头一样,我们连夜开船送他回码头去医院,折腾了一宿。从那以后,我们船上都备着一种土方子,就是用最烫的热水浸泡伤口,据说可以破坏它的蛋白质毒素,能缓解一点,但最终还是得去医院。所以,那些长得像鲶鱼、没有鳞片、滑不溜丢的家伙,都要十二分的小心。
为了更直观,我给你理个表,这是我用血泪换来的经验总结:
| 鱼种 (Species) | 俗称 (Nickname) | 危险部位 (Danger Zone) | 主要特征 (Key Features) | 我的处理建议 (My Handling Advice) |
|---|---|---|---|---|
| 玫瑰毒鲉 | 石头鱼 | 背鳍、胸鳍毒棘 | 极善伪装,形似礁石,皮肤粗糙 | 绝对禁止触碰! 使用重型控鱼钳和防刺手套,剪线放弃。 |
| 河豚 | 气鼓鱼、乖乖 | 内脏、血液、皮肤剧毒 | 遇险会鼓成球状,牙齿愈合成板状 | 多数地区禁食,非专业人士严禁处理食用。小心被咬。 |
| 蓑鲉 | 狮子鱼 | 所有鳍条均有毒棘 | 颜色鲜艳,鳍条宽大如翼 | 漂亮但危险,用控鱼钳摘钩,小心被任何部位的鳍刺到。 |
| 鳗鲶 | 沙毛、海鲶鱼 | 胸鳍、背鳍第一根硬棘 | 嘴边有须,体表光滑无鳞 | 被刺中剧痛。务必用毛巾包裹后,再用钳子摘钩。 |
| 蓝子鱼 | 臭肚、泥猛 | 所有鳍条均有毒棘 | 体侧有斑点或条纹,嘴小 | 剧痛但无致命危险。肉质鲜美,处理时需先剪掉所有鳍条。 |
你看,除了那些致命的,还有像蓝子鱼(臭肚)这种,虽然不致命,但被扎到也够你受的。它肉质虽然好吃,但处理起来必须格外小心。
其实,判断毒鱼,除了记住这些常见品种,还有几个“野路子”秘诀。第一,看长相。越是长得奇形怪状、花里胡哨、不符合常规鱼类审美的,危险系数越高。大海的法则是,鲜艳的颜色往往是警告色。第二,摸体表。没有鳞片、体表分泌大量粘液,或者皮肤像皮革一样粗糙的,多留个心眼。第三,凭手感。就像我前面说的,很多有毒鱼类在水下挣扎的力度和方式都很诡异,要么是死重,要么是小范围的神经质震动。当你感觉搏鱼的手感不对劲,不像你熟悉的任何一种目标鱼时,就要做好它是个“不速之客”的心理准备。
归根结底,海钓不仅仅是技术和装备的比拼,更是对大海的认知和敬畏。当你读懂潮水,知道什么时间什么流速会有鱼群经过;当你能从风向和浪花中判断出一个好的标点;你也必须懂得,这片蔚蓝之下,哪些是朋友,哪些是需要敬而远之的“刺客”。大海给你的,你满心欢喜地收下;大海不让你碰的,你千万别伸手。这是对你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对这片我们深爱的大海,最基本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