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配重这玩意儿,很多新手上来就问,我用多重的铅?这问题,就好像问一个厨子,炒菜放多少盐一样。没有标准答案,全看你的锅,你的菜,你的火,还有今天吃饭的人什么口味。海里的那口锅,就是潮水、风浪和水深;那道菜,就是你要钓的石斑、真鲷,还是那条狡猾的大黄鱼。
我记得有一次在舟山外海的沉船钓点,那天的流有多急?这么说吧,船老大把船稳在标点上,我能感觉到底下是条水下高速公路,海水哗哗地往一个方向猛冲。同船的小年轻,挂了个200克的水滴铅,用的是一套轻型铁板竿,PE线大概是3号,信心满满地往下放。结果呢?线杯里的线出去了快一百米,那铅坠还在水中间飘着,被流推得离船老远,根本就没摸到底。他急得满头大汗,一个劲儿地放线,最后挂底,连人带竿差点被拖下水,狼狈不堪。
我当时就坐在船尾,慢悠悠地从我的装备包里掏出一个扁长的、像小潜艇一样的300克船型铅。这东西迎流面小,切水快,是专门对付这种恶劣流况的。我的竿子是根老伙计,Daiwa的深海船竿,硬邦邦的,调性标的是200-400g,配了个Shimano BeastMaster 3000的电绞,里面缠着结结实实的8号PE主线,前头接了二十米的100磅碳素前导。这套装备,就是为水下巨物和复杂环境准备的。
我把挂着一整条活池鱼的18号管付钩的钓组扔下水,拇指轻轻压着线杯,感受着PE线被水流拉扯的细微震动。那船型铅就像一枚精准的导弹,笔直地往下钻。我眼睛不看水面,也不看探鱼器,全神贯注地感受从竿尖传到手心的信号。大概四五十秒后,就在我以为它要继续下沉时,手上突然一轻,紧接着,一个非常清晰的“叩”感,通过竿身、渔轮、再到我的指尖,告诉我——到底了。
这就是用配重的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精髓:找到底。你必须能清晰地感知到铅坠触底的那一瞬间。那一“叩”,是你在水下世界的唯一坐标。是硬底的岩石?那“叩”声会很清脆,甚至有点震手。是软软的沙泥底?那感觉就会闷一点,像铅坠陷进去了半截。搞清楚这个,你才能读懂水底,知道你的饵正躺在石斑的家门口,还是一片鸟不拉屎的沙地上。
为什么那个小年轻会失败?他的配重,对于当时的水流来说,太轻了。水流的推力大于铅坠的重力,它就永远无法垂直下落。所以,选择配重的基本原则,就是“在能清晰感知触底的前提下,用尽可能轻的铅”。太重了,鱼吃饵的信号会被迟钝的铅坠过滤掉大半,竿尖可能只是微微点了一下,你还以为是水流;太轻了,就像刚才说的,你的饵在水里放风筝呢。
我们船钓沉底,常用的铅坠形状也大有讲究。
| 钓法/环境 | 适用流速 | 铅坠选择 | 核心要点 |
|---|---|---|---|
| 近海排口、礁石区沉底 | 缓流或平流 | 水滴铅、枣核铅 | 形状圆润,不易卡缝,触底面积小,信号传导直接。 |
| 外海大流、沉船点 | 急流、强流 | 船型铅、扁铅 | 切水性极佳,能快速穿过中上层水流,保证钓组垂直。 |
| 沙泥底放流钓 | 任意流速 | 通心铅(中通铅) | 鱼吃饵时可以拉动鱼线,而不会拖动铅坠,信号最灵敏,是钓真鲷、黄鱼这类警惕性高的鱼的不二之选。 |
| 超复杂挂底区 | 任意流速 | 舍弃铅钓组 | 用细线或扎带连接一个便宜的铅坠或石头,挂底时只需牺牲铅坠,保全主线和钩子。这是我的独门秘诀之一。 |
说到通心铅,那又是另一层境界了。玩放流钓,尤其是在流速变化不定的地方,我最爱用它。钓组是这样的:主线上先穿过一颗通心铅,然后是一颗挡珠,再绑上八字环,最后接上一段子线和鱼钩。这样,铅坠是可以在主线上自由滑动的。当一条精明的黑鲷小心翼翼地叼起你的活虾准备游走时,它只会感觉到鱼线的轻微拉力,而那颗沉甸甸的铅坠还安安静静地躺在海底。等它放心大胆地吞饵转身,竿尖那个猛地往下一插的信号,绝对不会骗你。这时候扬竿,十拿九稳。
如果你用的是固定的水滴铅,鱼一咬钩,就得先拖动那坨几百克的铅,它一感觉不对劲,立马吐钩走人,你看到的可能只是竿尖一个莫名其妙的小点头,然后就没然后了。
那天在沉船点,我用那颗300克船型铅找到底后,并没有死死地绷住线。我把线稍微收紧,让竿尖保持一个微微的弧度,然后用手轻轻搭在线上。船随着浪涌上下起伏,我的手也跟着节奏,匀速地提、放,让竿尖带着水下的钓组,做出轻微的跳动。这叫“逗”,让那条活池鱼在水底看起来更像一条垂死挣扎、不堪一击的猎物。
就在一次下放的过程中,竿尖刚刚回弹到最高点,还没来得及落下,突然,一个完全不符合波浪节奏的、蛮横无比的下拽力道传来!竿尖像被点了穴一样,猛地一个大弯弓,直接插向水面!来了!我下意识地握紧竿柄,同时按下电绞的收线开关。Shimano BeastMaster发出了它标志性的、令人心跳加速的悲鸣,线杯在强大的拉力下艰难地转动着。那感觉,就像是挂上了一辆水下的摩托车,野蛮,不讲道理。
这就是配重用对之后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一块帮你把饵送到水底的铁疙瘩,它更是你的探针,你的眼睛,是你和水下那个神秘世界沟通的唯一媒介。用轻了,你是个瞎子;用重了,你是个聋子。只有恰到好处,你才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海里,清晰地“看”到礁石的轮廓,“听”到鱼儿触碰钓饵的私语。
最终,那是一条接近一米、金灿灿的大黄鱼,出水那一刻,全船都欢呼起来。那个小年轻看我的眼神,充满了敬畏和好奇。我只是笑了笑,把烟头丢进海里。其实没什么秘诀,就是被大海用无数次的挂底、跑鱼、空军,硬生生地教会了,如何把一块最普通的铅,用得像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就是配重的学问,简单,又不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