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海钓场,第一脚踏上那带着咸腥味儿的地面,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海面,心里那股劲儿就上来了。这地方,看着简单,一块平台,几根护栏,或者一片延伸出去的礁石群,但门道多着呢,不是拎着根杆子随便甩甩就能有好彩头的。在我这老家伙看来,海钓场钓鱼,得读懂它,跟读人一样,有脾气,有喜好。
先说这手里的家伙事儿。你得有趁手的兵器。岸钓为主,我偏爱软梢的远投竿,比如我的那根伽马的竞技远投,三四号调性,硬朗又不失韧性,抛投才能送得远,控线才能玩得细。轮子配个纺车轮,速比高点儿的,收线快,追鱼遛鱼都方便,我常年用的就是禧玛诺的Twin Power,4000型,皮实耐操,出线顺畅,刹车力道均匀,这点特别重要,大鱼冲出去的时候,线组能不能撑住,全看它了。线组嘛,主线PE线是王道,我信赖YGK的八编线,二号到三号之间,看目标鱼和标点复杂程度,前导线必须得有,碳线,四到六号,抗磨性好,防切线,接主线用FG结,这结我练了多少年,就是为了一个死口牢靠。
钓什么鱼,装备和打法就不一样。这海钓场,常见的无非是黑鲷、鲈鱼、石斑、黄鱼(黄鳍鲷),偶尔撞上洄游的海鲢、红鼓什么的。
钓黑鲷,这家伙精着呢,得跟它玩儿细活儿。我多用浮游矶钓法或者轻矶竿搭配沉底。矶钓讲究一个阿波漂的灵敏度,看它怎么下沉,怎么点动,每一个微小的信号都可能是鱼在试探。钓组铅坠配得刚刚好,让饵在设定好的泳层慢慢晃荡。饵料,活虾、南极虾都行,有时候甚至用海边抠下来的螃蟹腿儿,土办法,但有时候特管用。沉底嘛,就是竿稍看鱼讯,竿稍的点动、大幅度弯弓,都是信号,扬竿要快,不然它一钻礁石就麻烦。
钓鲈鱼,我喜欢玩路亚。这玩意儿刺激,靠的是主动搜索和拟饵的诱惑力。鲈鱼喜欢追逐,米诺、波趴、Vib,轮着用。清晨或者傍晚,水面炸水的时候,一个波趴过去,模仿小鱼惊慌逃窜的样子,砰一声,水花四溅,中鱼!那感觉,心脏都能蹦出来。平时就用米诺或者Vib搜索中下层,收线速度得变化,快抽、慢收、停顿,模仿受伤小鱼,读懂鱼追饵的节奏,是关键。鲈鱼力道猛,搏鱼的时候要保持竿尖上扬,利用竿子的弹性卸力,别跟它硬拔,特别是它洗腮的时候,竿子压低点儿,别让它把钩子甩飞。
石斑这玩意儿,基本上都在贴底或者礁石缝里猫着。钓它,我偏爱重铅沉底或者jigging。一个铅头钩挂个软虫,慢慢在海底拖,或者用个小号的铁板,在礁石边上小幅度跳底。感觉线组碰到石头,不是死卡,就可能是它在啄食,扬竿必须暴力!中鱼了就一个字:快!快速摇轮带离藏身地,不然一进洞就拔河,十有八九切线跑鱼,没辙。所以钓石斑,线组可以适当加粗,前导线用到八号甚至十号都有必要。
说这些装备和鱼种,绕不开一个核心:读懂潮水和水流。海钓场看似固定,水下的世界可不是。潮汐表只是个参考,告诉你高低潮的时间和潮差,但实际的水流方向、流速,得你现场观察。高潮位水深,鱼可能更靠近岸边或者平台下觅食;低潮位露出礁石,反而成了寻找石斑、黑鲷的好时机。活水涨,死水退,通常涨潮七分、退潮三分是鱼最活跃的时候,但也不是绝对,有时候平潮前后,水流缓下来,反而某些鱼会出来溜达。
举个例子,我上次在那个灯塔下面的老码头,退潮退得厉害,露出一大片牡蛎和礁石。按理说退潮不是最好的时机,但我发现码头下面有个回水湾,水流在这里打了旋儿,形成一个小小的缓流区,而且水色比外面稍微浑浊一些。我知道,这种地方容易藏黑鲷和鲈鱼。我没去远投,就在码头桩子边上,用轻矶竿,阿波半游动钓组,饵就用当地渔民给的小沙蟹。就这么贴着桩子慢慢往下放,让饵在回水湾里打转。没多久,阿波一个停顿,接着就是缓缓下沉,扬竿!中了条斤把重的黑鲷,拉力十足。这就是不完全按照潮汐表来,结合水流、地形看标点的例子。
潮汐阶段 | 水流特征 | 鱼类活动推测 | 推荐钓法(个人) |
---|---|---|---|
涨潮初期 | 慢,逐渐加快 | 鱼开始靠岸觅食 | 矶钓、路亚(搜索) |
涨潮中后期 | 流速快 | 大鱼可能逆流捕食,小鱼避流 | 路亚(快抽)、沉底(重铅) |
高潮平 | 流速减缓 | 近岸觅食,寻找缓流区 | 矶钓、沉底、路亚(慢速) |
退潮初期 | 慢,逐渐加快 | 鱼随潮水后撤,觅食 | 矶钓、路亚、沉底 |
退潮中后期 | 流速快,露出礁石 | 部分鱼躲藏,部分逆流 | 沉底(礁石区)、路亚(缓流) |
低潮平 | 流速减缓 | 藏匿,部分鱼趁机觅食 | 沉底(洞口、深槽) |
当然,这个表是个大致经验,实际还得看风向、浪高、气压、水温甚至水色。水色浑浊,可能是因为起浪或者底部搅动,有时候鱼觅食更积极;水色清澈到底,鱼可能更警惕,线组和饵料就得更精细。
除了装备和技术,耐心是海钓场钓鱼的头一条。有时候坐一天,一口没有,太阳晒得脸发烫,海风吹得人发冷,旁边有人连竿,你心里痒痒,但得稳住。守得住空军,才等得到爆护。有时候换个饵,换个泳层,换个收线手法,甚至挪个几米远,鱼就来了。有一次,我用小铅头钩挂个卷尾蛆,在平台边上贴底慢拖,拖了两个小时毛都没一根,正想换地方,突然感觉线组被什么东西轻轻碰了一下,极其微弱的点动,我本能地扬竿,中了!一条两斤多的石斑,把我拉得呼呼响,差点钻桩子,搏了五六分钟才抄上来。就那一口,救了全场的空军。
再说说个人一点儿“执念”或者说“秘诀”。我觉得,钓鱼,特别是这种固定钓场,观察是第一位的。来早点儿,看看水面上有没有鸟在盘旋,有没有小鱼群在跳跃,有没有洄游鱼的炸水迹象。看看别的钓友在用什么饵,中什么鱼,他们的抛投方向在哪里。这些都不是让你去跟风,而是收集信息。结合你自己的判断,去选择你的钓法和标点。
还有,饵料的味道。沉底钓或者矶钓,窝料的味道有时候能决定鱼会不会靠过来。虾粉、鱼粉、贝类粉,不同的鱼有不同的偏好。我自己会根据季节和目标鱼,配一点儿独家秘制的窝料,那味儿,有时候自己闻着都觉得能上鱼。当然,这可能带点玄学色彩,但钓鱼嘛,总得有点儿自己信的东西。
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安全。海钓场虽然不像野外礁石那么危险,但护栏可能腐蚀,地面可能湿滑,海浪可能突然打上来。带个防滑鞋,穿件救生衣,特别是晚上或者起风浪的时候,一点儿不嫌多余。渔获固然重要,但平安回家更重要。
这海钓场啊,就像一个迷你的海洋世界入口。你每一次抛竿,每一次收线,都是在跟这个世界对话。有时候它慷慨,给你连竿的惊喜;有时候它吝啬,让你空手而归。但那份未知,那份期待,那份与海搏斗的快感,是任何其他事情都替代不了的。钓鱼,钓的不仅仅是鱼,是心情,是感悟,是跟大自然较劲又和谐相处的过程。来吧,带上你的家伙事儿,去感受去摸索,总会有属于你的那一份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