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风大,浪也不小,站在那块突出礁盘上,感觉脚下都有点晃悠。但心里明白,这种天气,青甘这家伙可能正疯。水流裹挟着浪头拍过来,咸腥味直往鼻子里钻,裹挟着礁石上湿漉漉的海藻那种特有的腥臊气。我的老伙计,那根用了快十年的定制款路亚竿,H调性,硬邦邦的,像老伙计的脾气,不容置疑。手里握着的是Shimano Stella 8000SW,别问为啥是这个,用顺手了,感觉它跟我的手臂都长一块去了。线是YGK PE 4号,前面接了60磅的碳线前导,老规矩。
抛出去的铁板Jig,100克的,在半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然后“噗”一声扎进水里。这时候的“收线”,其实根本不是收鱼,而是找底。眼睛盯着线组入水点,心里默数,感受线带着铁板往下沉的那种轻微的“沙沙”阻力。数秒的速度得根据水深、流速来估摸,这没法教,靠的就是经验,或者说,线感的培养。指尖搭在线上,能感知到铅坠的重量,能感受到水流对线的压力。一旦下沉速度变缓,或者竿尖有个轻微的顿挫,那就是到底了。
到底之后,收线的目的就变了,成了控线和模拟泳姿。我习惯是到底后快速收个几圈,避免铁板卡底,然后开始我的“抽铁板”节奏。这个节奏,就是收线跟扬竿的配合。扬竿把铁板从水底或水层往上带,收线则是在竿子落下时快速收掉虚线,保持线的绷紧。抽停结合是关键。不是死板地摇,而是像给铁板生命一样,让它在水下跳跃、翻滚、下坠。慢抽、快抽、大抽、小抖,全看你觉得水下那哥们儿喜欢啥。有时候流急,得稍微放点线让它沉下去再抽;有时候流缓,得抽得勤快点保持泳层。这跟读懂潮水一样重要,甚至更微妙。
通常前几十竿,都是在找感觉,找鱼的泳层。忽然!竿尖一个猛烈的下压!不是挂底那种死沉,而是一股活的、充满力量的拉扯!心里一紧,知道戏来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吃口。那一瞬间的反应,就是扬竿刺鱼!不是大力往上抡,而是腰部发力,竿尖迅速上抬,给鱼嘴一个干净利落的刺穿。同时,右手就开始疯狂收线!
中鱼后的收线,那学问就大了,简直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实战篇。鱼中钩后第一反应基本都是“跑”。青甘这家伙,尤其猛,就像一辆小轿车挂着涡轮增压突然启动一样,瞬间就把线带得“吱吱”响,轮子的泄力也在拼命工作,放着线。这时候,收线不是目的,控鱼才是。但控鱼的过程中,你得不断地收线,把放出去的线再一寸寸要回来。
怎么收?不是傻乎乎地拼命摇。首先,竿子得保持漂亮的弯弓,用竿子的弹力去消耗鱼的力气,去缓冲鱼的冲刺。竿尖角度很重要,通常保持在跟水面呈45度到60度角,这是最能发挥竿子腰力的地方。如果竿尖压得太低,鱼一发力容易拔河,可能瞬间断线;如果抬得太高,卸力效果不好,而且容易被鱼带着洗鳃甚至把钩子晃掉。
然后是轮子。泄力必须设置好,既要能在鱼发力时顺利出线,又不至于放得太快线杯被抽空。鱼冲刺的时候,任它去,眼睛盯着线杯,耳朵听着泄力盘的声音,手指可以搭在线杯边缘,适当给点额外的刹车,或者微调泄力旋钮。等鱼冲刺劲头稍微缓下来,立刻开始匀速、稳定地收线。记住,是匀速,别一顿一顿的。一顿一顿的收线容易让鱼找到节奏,也容易把线收乱。
鱼是活的,它不会傻傻地一个方向跑。它会突然变向、会下潜、会洗鳃(像鲈鱼最爱这套)、会往礁石缝里钻(像石斑的绝活)。这时候,收线就得配合你的身体和竿子动作。鱼往左冲,你得赶紧侧身,把竿尖对着它的方向,同时快速收线把刚才它冲出去的线收回来,不给它喘息和变向的空间。鱼往下钻,竿尖压低,甚至把竿子伸进水里,同时咬紧牙关拼命收线,有时候得硬生生地把它从洞口拉出来。对付石斑这种钻洞王,中鱼瞬间就是暴力扬竿加快速收线,一秒钟都不能耽误,晚了就等着断线丢饵吧。有几次在沉船边,就吃过这个亏,那股拉力,石头一样沉,然后就是戛然而止,线蹭断了,心里那个憋屈啊。
搏青甘这种,它会反复冲刺,而且喜欢洗鳃。感觉它要上浮洗鳃的时候,赶紧压低竿尖,甚至把竿子插进水里,让它没法把整个头露出水面甩钩子。同时收线不能停,保持线的绷紧,让钩子牢牢地扎在它嘴里。每一次鱼冲刺完,都是你收线、要线的好机会。就这么反复拉扯,直到把它的力气耗尽。
有时候,收线不仅仅是收回鱼线,它还是一个感受过程。通过PE线传递回来的震动,你能感受到鱼头的摆动、鱼尾的拍打、它在水里挣扎的频率,甚至能判断出鱼大致的大小和状态。经验丰富的钓手,通过这种“线感”,甚至能提前预判鱼的下一个动作。这听着有点玄乎,但真的存在。就像开老式手动挡车,你能“听”出发动机的声音,感知离合器结合点一样。
收线的手速和力量也要根据鱼的大小和疲劳程度调整。鱼刚中钩时力气大,主要靠泄力放线;等它冲刺了几轮,开始变慢了,你收线的速度就可以加快,节奏可以更紧凑。但别收得太快,线崩得太紧,稍有意外鱼再发力,没缓冲余地就容易断线。得留点余量,留点“温柔”。
到了近岸或者船边,鱼可能还会做最后的抵抗,所谓的“死亡螺旋”或者猛烈的侧向冲刺。这时候收线更要小心,配合步法移动(如果是岸钓或船上空间允许),始终保持竿子对着鱼,继续利用竿子的弹性。收线到最后,鱼露出水面,也别放松,可能它最后一次摇头就能把钩子甩飞。直到把鱼抄进网里或者顺利提出水面,这一轮的收线博弈才算彻底结束。
除了搏鱼时的收线,平时搜索时的收线也是门艺术。路亚钓的米诺、波趴、VIB,不同的拟饵需要不同的收线速度和手法才能呈现出最诱人的泳姿。米诺可能需要匀速慢摇加抽动;波趴需要在水面抽动制造水花;VIB则需要快速收线引起震动。有时候,仅仅改变收线速度,就能让原本不咬钩的鱼突然开口。在暗流区,收线要慢,让拟饵有足够的时间在流中晃动;顺流抛投,收线要快一点,抵消水流的速度;逆流抛投,收线可以慢,让拟饵在水底待更久。这些细节,都是在一次次出海中慢慢摸索出来的,书上不会写得这么细。
有人喜欢用鼓轮玩铁板,那收线的手感跟纺车轮又不一样,更直接,力量传导更到位,但对控线的要求更高。对我来说,还是纺车轮更通用,抛投远,操作相对简单,处理突发状况也灵活。
总而言之,海钓的收线,绝不是简单的“摇轮子”。它是感知、是节奏、是力量的博弈、是经验的积累、是与鱼的对话。每一次收线,都可能带来惊喜,也可能留下遗憾。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这种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专注,才让人如此着迷,一次次地站在礁盘上,顶着海风,把线抛向那片深邃、神秘的大海。有时候收的不仅仅是线,也是一种心情,一种对自然敬畏、对自己挑战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