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礁上,风裹着咸腥味扑面而来,不是那种好闻的海边清新,是带着一点腐朽、一点野性的真海味。脚下是湿滑的黑礁石,浪头一卷上来,裤脚就得遭殃。可就是这种感觉,让我一次次犯贱往这儿跑。海钓这玩意儿,尤其是在这种地方,不是光把钩子甩水里等鱼咬那么简单,水底下门道太多了。
说“水中怎么用”,这得看你用什么,对付什么鱼,更得看这片水当时是什么脾气。我主玩路亚,岸抛为主,所以主要聊这块。装备这东西,玩到后来都是为特定场景服务的。我那根老伙计,Daiwa Saltiga C85XXHFS,八尺半,调性硬朗,远投是它的天赋,但更重要的是,它在应对突如其来的大物冲刺时,能给我足够的腰力去顶,去改变鱼的姿态,不至于被瞬间拉进礁石堆里切线。配的轮子是Shimano Stella SW 10000HG,不用多说,刹车系统的稳定性和齿轮的强度是生命线,尤其在和几十斤的家伙较劲时,容不得半点含糊。主线常年是Duel Super X-Wire 8股 PE线,4号(约60磅),为什么是4号?再粗影响抛投,再细碰上大货心里不踏实。而且这线,入水角度掌握好,切水性不错,能更直接地感受水流对拟饵的影响。前导线嘛,Fluorocarbon 是必须的,Seaguar FX R 用得多,从 80磅到130磅,看目标鱼大小和钓场复杂程度换。长度一般留个一人高,保证打结部分不会经常过导环,减少磨损。
然后就是拟饵,我最常用的就是铁板(Jig)。但这玩意儿往水里一丢,怎么让它活起来,怎么让鱼觉得它是条好欺负的饵,学问就大了。不是随便抽抽就行。首先,得读水。看水面上的流速、流向,推断水底的暗流。看潮汐表是基础,但更要看现场的水色、浪高。清澈见底的水可能需要更自然的颜色,或者更高速的抽法模拟逃窜的小鱼;浑水嘛,有时候反光强烈的或者带夜光的反而效果好。水流急的地方,铁板得用重点,80克甚至100克以上,才能快速沉到底,并且在抽动时不至于被水流带得太偏,保持泳层很重要。流缓的地方,50克到80克就行,可以用更轻柔或者更跳跃的动作。
抽铁板的动作千变万化。最基础的标准抽(Standard Jigging),就是扬竿、收线、落,让铁板在水里呈锯齿状下沉。但更多时候需要变化,比如高速小抽(High Pitch Short Jerk),竿尖快速连续抖动,卷线器也快速收线,让铁板在水中像受惊的沙丁鱼一样乱窜,这常常是应对高速追捕型掠食者(比如某些青物)的杀手锏。而对付藏在礁石附近或者活性不高的鱼,慢抽(Slow Jigging)可能更有效,利用铁板自身的落水姿态(比如一些有不对称设计或者重心偏下的慢摇铁板),让它在下沉过程中晃动、闪烁,模拟受伤或即将死亡的鱼,这时候的咬口往往很轻,控线就显得尤其重要,得绷着点线,但又不能太紧,感知铁板下落过程中的细微顿挫。
控线,这词儿听起来简单,做起来要命。风大、流急的时候,PE线会被吹弯、被水流带出巨大的弧度,这叫“风肚”或“水肚”。有了这个“肚”,拟饵的动作就会失真,而且咬口信号会严重衰减,甚至完全传不到手上。所以得时刻收紧虚线,让线尽可能和拟饵呈直线,保持那种“线感”,也就是通过线去“听”水底和拟饵的语言。感觉到铁板触底(竿尖会有一个瞬间回弹或者手感一轻),立刻收线扬竿,防止挂底。下落过程中,如果突然感觉线“停”住了或者有个很轻的“啄”一下,那多半是鱼咬了!这时候不能犹豫,立刻扬竿,不是温柔地提起,是带着爆发力、幅度要大的一下,把钩子刺穿鱼嘴。有时候鱼咬得很狡猾,轻轻含着或者顶着,信号微弱到极致,这就考验你的手感和经验了,一点点不对劲,都可能是中鱼的前兆。
中鱼后的搏鱼过程,那更是体力、经验和意志力的三重考验。尤其在礁区,鱼第一反应就是往它熟悉的老巢——礁石缝里钻。这时控竿的姿态是关键。竿子要弓满,利用竿身的弹力去顶鱼,竿尖指向鱼逃窜方向的侧上方,而不是直对着鱼,这样既能卸力,也能更好地通过竿子传导力量去改变鱼的方向。刹车力的调整也重要,不能锁死,让它在鱼发力狂冲的时候能出线,卸掉那股蛮劲,但又不能太松,否则鱼拉出去太远进了障碍区就没辙了。得学会“遛”鱼,利用每一次它稍作停顿或者改变方向的机会,赶紧收几圈线,把鱼往外拉,往安全的水域带。这是一个你来我往的拉锯战,每一秒都神经紧绷。那刹车片吱吱叫的声音,是痛苦,也是一种兴奋剂。看着竿子弯成满弓的弧度,感觉着鱼在水下通过线传来的每一次挣扎、每一次甩头,肾上腺素飙升。
有次在这儿中条大石斑,足足三四十斤,力气跟头牛似的,咬了我的沉水米诺。那种咬口跟铁板不一样,更像一个闷闷的“嘭”或者“咚”一下,然后就是一股无法抗拒的巨大力量往下拉。当时我差点没站稳,竿子瞬间被拉成一个可怕的弧度,线吱吱地出。我拼了命地顶,调整站位,把竿子往侧面压,不让它往那个死亡的礁洞冲。那家伙太狡猾了,一次次尝试往回钻,线就一直在礁石边上蹭,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好不容易把它拉离了洞口,又是一轮新的搏斗。最后看到它巨大的身影在水下翻腾,那鱼鳞在阳光下爆闪,那一刻,之前的疲惫、日晒、风吹雨打都值了。拉上岸,看它那硕大的嘴和凶狠的眼神,满满的征服感,当然,更多的是对这种水中生灵的敬畏。
对比船钓,岸钓的局限性很大,没法追着鱼群跑,只能守着那么一块地方,靠经验判断鱼什么时候会来,会经过哪里。所以对潮水、流速、时间点的判断要求更高。很多人喜欢用活饵或者死饵钓石斑、鲈鱼,那种是守钓,也有效。但路亚的魅力在于它的主动性,是你通过对拟饵的操控去“骗”鱼,去激发它的攻击欲望。那种通过竿尖传递回来的水底信息、鱼的吃口信号,再到中鱼瞬间那股电流般的冲击,整个过程充满未知和惊喜。每一次抛投,都是对水下世界的一次探索。
说实话,没有什么一用就灵的“秘诀”。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时间和观察。在水边待得久了,失败的次数多了,自然就能摸索出点东西。什么时候这个点会来鱼,什么天气该用什么饵,什么时候的流最适合打哪个角度。这些都不是书本上或者网上能完全学会的,得用脚量,用心去感受,用无数次空竿去交学费。还有一点,保护环境,能带走的垃圾尽量带走,少对钓场造成破坏,毕竟,这是我们和鱼共同的家。
海钓水中怎么用?问得好。不是把装备泡水里,而是让你的装备、你的技巧、你的观察,和这片水融为一体,去感受它的脉搏,去和生活在里面的生灵对话。它不是一套固定的流程,而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适应、充满变数的互动过程。下次站在礁石上,不光盯着水面,试着去“听”水底的声音,去“读”水流传递的信息,去感受你的拟饵在水下每一下的摆动吧。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