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海钓找钓点这事儿,听着好像挺玄乎,什么藏宝图啊、独家秘籍啊,其实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绕?说白了,跟在陆地上找饭馆一个道理,你得知道你想吃啥(目标鱼),饭馆在哪儿(结构),啥时候开门营业(潮汐、水流、时间),门口有没有停车位(抛投空间、安全性),还得看看今天老板心情好不好(天气、水温、水色)。真不是随便找片海就能下竿等鱼咬的,那是碰运气,老炮儿海钓可不全靠运气。
我这么多年在海上晃荡,岸边趴着,船上飘着,摸索出来的就是一套“读海”的本事。这海啊,看着一片蓝,底下可复杂着呢。找钓点,核心就俩字:结构。鱼跟人一样,得有住的地方,有吃饭的地方,有躲避天敌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就是水底下的各种“不一样”。
啥叫结构?最直观的,你看得见的:礁石区、码头、防波堤、桥墩子。这些地方,石头缝里能藏小鱼小虾螃蟹什么的,大鱼就来这儿觅食。水流冲刷到这些地方,会形成回水湾、乱流,带过来食物,鱼就喜欢待在流水的边缘或者缓流区,省力又能吃到东西。再往远点,独立礁、沉船、人工鱼礁,那更是鱼儿的天堂,尤其是沉船,时间长了上面会长满海藻、贝类,简直就是个海底城市,各种生物都往那儿聚。
看不见的结构更关键。水深突然变化的沙坎、断崖,水底的暗礁、沟壑、海藻床。这些地方用什么找?以前靠经验、问渔民,现在方便多了,探鱼器是个好东西,船上带着,扫过去看屏幕,水下啥情况基本门儿清。能看到水底轮廓、水层里的鱼群形状(那些弯弯的鱼弓),甚至有时候能看到成团的饵鱼,那下面肯定有大家伙在转悠。不过探鱼器也不是万能的,它告诉你“有什么”,但最终“能不能钓到”还得看你的本事和鱼当时的状态。岸钓探鱼器用不上,就得靠经验和观察。比如看浪型,浪拍到某些地方突然变碎、变高,或者水面颜色跟周围不一样,底下多半有东西顶着。
光有结构不行,还得配合环境。这里头,潮汐是头等大事,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不是说死潮死水不好钓,而是潮水涨落带来的水流变化,对鱼的影响太大了。涨潮的时候,尤其涨半潮到满潮前这段,海水带着吃的往岸边冲,鱼会跟着潮水靠近结构觅食。落潮则相反,把岸边的东西、把结构上的小鱼冲出来,鱼会在结构的外沿等着捡漏。活水,有流的水,永远比死水更容易出鱼。你得学会看潮汐表,知道每天高低潮的时间,计划好你的出钓时段。但光看表也不够,实际的水流速度、方向会受风的影响,风向、风力不一样,流水就完全不同。顺流、逆流、横流,你得根据流速调整配重、拟饵的泳层和动作。
水色也是个大学问。太清澈的水,鱼戒心重,特别是白天,你线粗点、饵假点它都看得出来。有点浑、但不是泥浆水的那种(叫它“浑浊带”),往往是流水带来的食物颗粒,鱼喜欢在这种地方藏着伏击。当然,不同鱼种喜好的水色也不同,比如鲈鱼就挺喜欢在浑浊一点的水里待着。水温也是关键,水温太高太低,鱼都不活跃。每年季节变化、冷暖流经过,都会影响水温,进而影响鱼情。
所以说,找钓点不是孤立的,是把结构、潮汐水流、风、水色、水温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你看到一片礁石,同时又是涨潮,有合适的水流冲刷,水色也对,那这个点就很有可能出鱼。但如果结构再好,赶上死潮、逆风顶流、水跟镜子似的清,或者温度不对,可能一条鱼都碰不上。
我个人最偏爱的,还是那些流水冲击形成的岬角或湾口。你看地图上,或者实际去观察,海水冲到一块陆地突出部,会分流,形成流速差异,或者在背面形成回旋流。这些地方是天然的聚鱼地。再或者大面积沙滩里突然冒出来一块暗礁,周围是平坦沙底,这个暗礁就像沙漠里的绿洲,鱼肯定往那儿扎。还有深浅交界处,比如从几米深突然掉到十几米的地方,这是很多鱼洄游和觅食的通道。
说点实际操作。岸钓的话,除了上面说的观察环境,多走、多试、交学费是必经之路。看到一个地方,看着不错,下去抛几竿试试,感知一下水底是沙是石,有没有挂底,有没有鱼的活性。换几个角度抛投,覆盖不同的水层和范围。一个点没口,别死守,换!沿着海岸线慢慢摸索,说不定就找到个不起眼的狗洞子(指海岸线上被水流冲刷形成的小型天然结构),藏着惊喜。
船钓选择就更多了。利用GPS和鱼探找结构。到了一个可能有鱼的点,别急着锚,先漂流探钓。让船顺着水流慢慢飘,你抛投搜索,感受底下的起伏和鱼的活性。中鱼了,或者鱼探上看到鱼群了,赶紧记录下GPS坐标,下次直接奔这儿来。不同天气、不同潮水,同一个点的效果也可能天差万别,得多次尝试,摸清规律。
再说我的“秘诀”?其实也没那么神秘,就是找饵鱼!大鱼吃小鱼天经地义。你到了一个地方,如果能看到小鱼群在水面跳跃,或者海鸟在俯冲捕食,水面有炸水(大鱼追赶小鱼把水面搅得一片狼藉),那绝对是好点!鱼群就在附近。这时候别犹豫,赶紧把你的拟饵(比如模仿小鱼的米诺、波趴或者模仿受伤饵鱼下沉的VIB、铅笔)或者活饵抛过去。我的经验里,找到饵鱼,就找到了目标鱼的食堂,比找啥结构都直接。
装备上,针对不同的点,也得有准备。比如礁石区,挂底是家常便饭,线组就要考虑抗磨性,前导我一般会用磅数高一点的碳线,比如50磅甚至80磅,主线PE线号数也不能太低,比如3号、4号。拟饵也选些防挂底设计的,或者不心疼挂的。深水沉船或者重矶,那就得上重家伙了,竿子得是XH甚至XXH调性,能顶住大鱼和水流的压力,轮子也得上大型纺车轮或者鼓轮,刹车力得够劲儿,PE线用到5号、6号不稀奇,搭配粗前导,铁板也得上200克甚至300克的。沙滩或者浅场找鲈鱼,竿子用M或MH调性就差不多,纺车轮配1.5号到2号PE线,前导20-30磅碳线,拟饵以米诺、铅笔、亮片为主。你看,这装备的选择,完全是服务于你预判的钓点和目标鱼的。
别忘了安全。礁石区湿滑,矶钓鞋必须穿。看好潮水,别被海水围住回不来。风大浪大,船钓要听船长的,岸钓也别冒险站太靠前,一个大浪打上来可不是开玩笑的。再好的钓点,命没了啥都没了。
归根到底,找钓点这事儿,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更没有所谓的“藏宝图”。它是经验的累积,是对大海的理解,更是不断尝试和观察的过程。每一次出海,每一次在岸边行走,都是一次学习。看海水的颜色,听浪花的声音,闻风里的味道,这些都是大自然给你的信号。当你能把这些信号和水底的结构、鱼的习性对应起来时,你就离找到那个爆钓的点不远了。钓点不是死的,它是活的,跟着潮水、跟着天气、跟着鱼的动向不断变化的。所以,别指望别人给你一个点你就能一直去爽。得自己去读,去悟,去摸索。这才是海钓最大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