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钓鱼竿怎么组装

拎着我的那个老旧竿包,拉链滋啦一声,一股混合着海水的咸腥、金属的锈味儿、还有点儿渔具油特有的气味儿就扑鼻而来。不是那种新家伙的工业味儿,是那种饱经风霜、带着故事的味道。每次出海前,组装家伙事儿,对我来说与其说是步骤,不如说是种仪式感,是跟大海打照面之前,和手里吃饭家伙的一次深度交流。

你想想,海钓这活儿,竿子就是你的延伸,是你跟海里那股子蛮力硬碰硬的媒介。它不是个死的物件,是活的。所以组装,也得带着点儿心气儿,带着对接下来可能遭遇的一切的预判和敬畏。

先说竿子。从竿包里抽出来,一般都是分节的。岸抛大物竿可能就两节,船钓铁板竿有时候能三节,甚至四节的并继竿也有,路亚轻抛或者筏钓的更细更多节。比如我那根跟了我快十年的 Daiwa Saltiga C 系列岸抛竿,就是经典的并继两节设计。拿住前端比较细的那节(先径),插进后端比较粗的那节(元径)。这中间有个讲究,不是使蛮劲儿往里杵。你得感受接口的平滑度,轻轻对上,然后一边旋转一边往里推,直到它严丝合缝,感觉两节竿体像长在一起了似的。很多高档竿,接口都有定位线或者点,对准了再插,能保证导环都在一条直线上,抛投出线更顺畅,也能最大程度发挥竿子本身的调性。没接瓷实,轻则抛投别扭,重则中大鱼时接口受力不均,直接给你来个“腰折”,那滋味儿可太酸爽了。所以,这第一步,慢点儿,仔细点儿,感受那种“合为一体”的反馈。

竿体接好了,顺手检查一下导环。这玩意儿是竿子的眼睛,也是鱼线跑动的轨道。看看导环圈有没有松动、有没有裂纹、有没有被盐分腐蚀的痕迹,特别是顶环。有时候一个细小的毛刺或者破损,抛投的时候就可能割伤你的线,或者让线打卷,甚至直接“炒粉”(炸线)给你看。我吃过这亏,一条好好的 PE线,就因为顶环内圈有道划痕,几次暴力抛投后直接从那儿磨断了,带着我的波趴就那么飞走了。所以,每次组装,手指头沿着每个导环内圈摸一遍,是我的习惯,也是必须的。

接下来是轮子。渔轮就像竿子的心脏。把轮子的脚插进竿子的轮座里,然后旋紧轮座上的螺母。这里也有个窍门,一边旋一边晃一下轮子,确保轮脚完全贴合、没有丝毫晃动。有些轮座是双螺母锁定,那就先把前面那个旋紧,再把后面那个反向旋紧,这样能锁得更牢靠,避免抛投或者搏鱼时轮子松动甚至掉下来。我这几年玩船钓,用的是纺车轮居多,像 Shimano Stella SW 系列的,那轮座和轮脚的咬合度,手感就是不一样,那种“稳”的感觉,还没开钓,心里就先踏实了一半。而玩铁板或者深海放流,我更喜欢鼓轮,比如 Daiwa Saltiga 鼓轮,它装在竿子上的方式又不同,但核心一样:必须拧紧,不能有半点儿虚位。

轮子装好了,就该穿线了。如果线已经在轮子上了,就从轮杯出线口开始,把线头穿过竿子的每一个导环。这个过程要细心,千万别漏穿了任何一个环。漏穿一个环,抛投时线会缠绕在竿体上,轻则影响距离,重则直接断竿断线。穿线的时候,我喜欢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捏着线,感受线的状态,顺不顺滑,有没有毛糙的地方。尤其是用 PE线 的时候,这玩意儿虽然结实,但特别怕磨损。

线穿到顶环,下一步就是连接前导线或者主线和前导线的连接。主线多半是 PE线,因为它没有延展性,信号传递直接,强度高。但PE线不耐磨,尤其是在礁石区、或者目标鱼牙齿锋利的情况下,很容易被磨断。所以必须接一段耐磨的 碳线 或者 尼龙线 作为前导线。前导线的长度,根据钓法和环境来定,短的几十厘米,长的能有好几米。连接主线和前导线,这是整个线组里最关键的结点之一,必须牢固可靠。FG结GT结 是我最常用的两种结法,它们能保持较高的强度,而且结节光滑,过导环比较顺畅。每次打完结,我都会用尽全力拉一拉,测试一下结节的强度,宁可在这时候拉断了重打,也比中鱼时断掉强。这个结,打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你有没有机会把鱼请上来,不是开玩笑的。

前导线接好了,末端通常会根据钓法和对象鱼连接一个快速别针、连接环或者直接绑上钓饵、鱼钩。如果是路亚,我喜欢用质量好的、承重足够的 大力马别针 或者 加强型连接环,方便快速更换拟饵。如果是沉底或者矶钓,可能直接绑上子线和鱼钩。拟饵的选择,那学问就大了去了,根据目标鱼、潮水、水色、天气、钓场水深和结构来定。一块小小的 铁板,一个精致的 米诺,一条软趴趴的 软饵,或者一个能“炸水”的 波趴,都各有各的用场。绑上去之前,再看看拟饵的钩子,三本钩 的钩尖是否锋利, 单钩 的钩门是否牢固,这些细节都不能放过。我曾经因为一个拟饵的原装钩不够锋利,导致鱼追上来了却怎么也刺不穿鱼嘴,眼睁睁看着它跑掉,那种懊悔劲儿,真是能记一辈子。

都组装好,整个竿子在手里掂量一下,感觉一下配重是不是平衡。把线拉出来一段,拉力器或者手感模拟一下中鱼时的弯弓,听听轮子的卸力(刹车系统)声音是不是顺畅,设定一下合适的初始卸力值——既要有足够的锁紧力刺鱼和控制鱼的走向,又要在鱼发力猛冲时能顺畅出线,保护线组和竿子不至于断裂。这个卸力值的设定,是门艺术,也是经验的积累,不同的鱼种、不同的钓法、不同的线组,设定的值都不一样。像钓 金枪鱼 这种“鱼雷”,卸力必须够暴力,但又得留点余地让它冲刺;钓 石斑 或者 GT(牛港鲹),那得指着轮子的超高刹车力直接把它从标点拔出来,不给它钻礁的机会。

最后,把线轻轻挂在竿体前段预留的挂钩上,或者缠绕在轮子上,整个家伙事儿就齐活了。看着这套武装起来的家伙,心里才算真正进入了“战斗”模式。从一堆散件,到一套能和大海搏杀的利器,这中间连接的不仅是物理部件,更是钓鱼人对大海的理解、对目标鱼的渴望、对自己技术的信心,还有那份独有的,属于海钓人的浪漫和执着。

这套组装流程,看起来简单,但每个环节都藏着无数的经验和教训。每次认真地组装,也是在脑子里过一遍可能遇到的情况,提醒自己注意哪些细节。它让我和我的钓具建立了一种连接,一种默契。当我站在船头或者礁石上,海风吹拂着我的脸,手里紧握着这支亲手组装好的竿子,我知道,我已经准备好了,准备好迎接大海可能给予我的一切,无论是惊喜的炸水,还是磨人的龟苓膏,又或者是一场史诗般的搏斗。这感觉,不是坐在岸边吹吹海风能体会的。它带着汗水,带着盐分,带着每一次抛投的力量,带着每一次中鱼的激动,带着每一次跑鱼的遗憾,它是活生生的,是属于我的海钓故事的序章。

海钓鱼竿怎么组装插图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