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钓发现方形物体怎么办

天还没亮透,码头上那股子特有的柴油味混着咸腥气就直往鼻子里钻。我把最后一箱冰码好,解开缆绳,我的那艘老伙计慢悠悠地滑出港湾。今天不去深场搏大物,就想去老礁盘附近那片“私房菜地”转转,那里的真鲷,一到这个潮水,就特别给面子。

装备还是那套用了几年的心头好。竿子是根Gamakatsu LUXXE 宵姫 天 S54FL-solid,玩的就是那一点点极致的灵敏。轮子配的Shimano Stella C2000S,顺滑得像块黄油,泄力声清脆得能让人上瘾。主线用的是YGK G-Soul X8 Upgrade PE 0.4号,前导线则看水色和鱼的活性,今天水清,就用了1.5号的碳线。这种轻量级的组合,对付礁石区的精口鱼,玩的就是心跳,每一丝水下的动静都能清晰地传导到指尖,那感觉,比什么都妙。

今天的目标点,得读懂潮水才行。那是一片暗礁和沙地交错的复杂地形,平潮前后半小时是黄金窗口期。流速一缓,藏在礁石缝里的真鲷黑鮶就会出来溜达觅食。我掐着时间到达钓点,关了引擎,任由小船随着微弱的洋流缓缓漂移。这种时候,发动机的噪音是最大的忌讳。

挂上一只小克数的Tungsten aji-jig,配上个小小的Gulp! Sandworm,追求的就是一个自然。我习惯侧着身子,用下手抛的姿势做个精准的抛投,让钓组轻巧地落入离暗礁边缘一米左右的位置。这需要点手感,抛远了是沙地,没鱼;抛近了,挂底就是分分钟的事。

钓组触底,竿尖微微回弹。我开始一下一下地轻柔跳动,模拟一只小虫在沙地上挣扎。这是个需要极大耐心的活儿,你得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小饵,在水下上演一出独角戏。突然,竿尖传来一个极轻微的“哒”声,紧接着是一股绵长而坚决的拉力!来了!我手腕一抖,扬竿!力道不大不小,刚好让Owner ST-36BC #14的钩尖刺穿鱼嘴。

中鱼的瞬间,Stella的泄力“吱……”地一声开始歌唱,那声音简直是天籁。我没有急着收线,而是通过竿身的弧度来感受鱼的动态,这就是搏鱼的乐趣所在。跟它耗着,利用船的漂移和竿子的弹性卸掉它头几波的冲劲。几个回合下来,一条漂亮的、泛着金属光泽的真鲷被我请上了船。

摘了鱼,我换了个角度,想再探一下刚才出鱼的标点。还是同样的抛投,同样的操竿手法。钓组沉底,跳动,跳动……嗯?竿尖猛地向下一顿,一股沉重的、完全没有生命感的拉力传来。

挂底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但又觉得不对劲。挂在礁石上,通常是“咔”一下就死死卡住,或者来回拉扯会有石头摩擦的粗糙感。但这次的感觉很奇怪,像挂上了一大块浸透了水的烂木头,或者是一张破渔网。是一种“死重”,但你慢慢发力,它居然又能被拖动一点点,拖动的时候感觉底部是平的,在沙地上摩擦,发出“沙……沙……”的闷响。

我第一反应是松线,开船换个角度拉。这是对付挂底的常规操作。我把船往外侧开了十几米,重新绷紧鱼线,向着反方向发力。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东西还是能被拖动,但依然沉重无比,而且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它在水下移动时带着一种很规整的……阻力。不是礁石那种不规则的阻碍,而像是在拖一个箱子。

一个方形的物体?这个念头一闪而过,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了。

这时候,就不能用搏鱼的思路了。硬拉,0.4号的PE线肯定扛不住。我把泄力锁得紧了些,但没锁死,保持一个临界值。然后,我不再用鱼竿发力,而是启动引擎,挂着最低的档位,用船的力量极其缓慢地向后拖。眼睛死死盯着竿尖的弧度,手随时准备在压力过大时松开离合。控线,此刻考验的不是技巧,而是心态。PE线在导环里发出细微又坚韧的呻吟,每一秒都像在走钢丝。

大概拖了三四十米,把它从复杂礁石区拽到了开阔的沙地区域,我才停下船,开始用轮子慢慢收。那东西出奇地配合,除了死沉,没有一点反抗。收线的过程极其枯燥,像是从深渊里拽一具尸体。我的胳膊很快就酸了,但心里的那个问号越来越大。到底是什么?

十几分钟后,一个模糊的、深色的轮廓在碧绿的海水中慢慢显现。果然,是个方方正正的东西!体积还不小,大概有个半米见方。它的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海藻、牡蛎壳和藤壶,像一件来自海底的、怪诞的艺术品。

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拖到船边,用抄网肯定是不行了,太重。幸好船上常备着一个大号的船用搭钩。我探身出去,把搭钩牢牢地钩住它的一个边角,然后用尽全身力气,连拖带拽地把它翻上了甲板。

“哐当”一声闷响,那东西结结实实地砸在甲板上。

我凑过去仔细看。这是一个金属箱子,材质看不出来了,可能是不锈钢或者某种合金,已经被海洋生物彻底“装修”了一遍。边角有铆钉的痕迹,正面似乎有个锁扣结构,但已经被腐蚀和附着物变得面目全非。我用刀柄敲了敲,发出沉闷的“空空”声,说明里面不是实心的。

一个沉在海底的、上了锁的方形箱子。电影里的情节就这么活生生地出现在我面前。

换做年轻时候的我,或者换个愣头青,估计当场就找锤子撬开了。发财梦谁没做过?但在这片海上漂了这么多年,对大海的敬畏早就刻进了骨子里。有些东西,不属于你,就不要去碰。大海的馈赠是那条跃出水面的鱼,而不是这些来路不明的“惊喜”。这箱子里可能什么都没有,也可能装着别人的念想、秘密,甚至是不该被发现的麻烦。

我给自己点了根烟,坐在船舷上,看着这个不速之客,心里琢磨开了。挂上这种东西,其实钓鱼佬偶尔会碰到,处理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道行”。

步骤 核心操作 背后考量(老炮儿的叨叨)
第一步:判断 感受拉力,区分是活物、挂礁石还是未知“死重”。 这是基本功。鱼会挣扎,礁石是死拽不动,死重物有独特的“惰性”,能拉动但没反馈。别上来就猛拽,PE线很娇贵。
第二步:脱困 改变船位或站位,尝试从不同角度轻柔发力。 蛮力是下策。利用水流和角度,四两拨千斤,既能保住昂贵的拟饵,也能避免线组损伤。
第三步:评估 如果能拖动,判断其大致形状和重量,决定是否回收。 不是什么都值得捞。一张巨大的破渔网可能会缠住螺旋桨,带来危险。小件的垃圾顺手捞上来是环保,大家伙得掂量自己的能力和装备。
第四步:回收 采用慢速、匀速、持续发力的方式。利用船的动力或大号卷线器。 别用你那根精贵的Gamakatsu去硬拔河,那是暴殄天物。目的是安全地把它弄上来,不是为了测试竿子的极限强度。
第五步:处理 上岸后,不私自处理。联系海事、渔政或公安部门。 这是最关键的秘诀。好奇心害死猫。你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可能是赃物,可能是违禁品,也可能是军事物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

烟抽完了,我也想通了。我掏出手机,对着这个箱子拍了几张照片,记录了GPS坐标。然后,我把它挪到船头一个不碍事的位置,用绳子固定好。

今天的钓鱼兴致,算是被这个方盒子给搅了。黄金的潮水时间已经过去,再下竿也没什么意思了。我发动引擎,调转船头,向着码头的方向开去。身后,夕阳开始把海面染成一片金红。

回到码头,我直接把电话打给了海事局。他们让我原地别动,很快就派人过来了。几个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过来,做了简单的笔录,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箱子抬走了。临走前,一个负责人拍了拍我的肩膀,说:“老师傅,谢谢您的责任心。”

我笑了笑,没说什么。收拾好船上的东西,拎着那条孤零零的真鲷往家走。今天渔获不佳,但经历挺奇特。对我来说,钓鱼的乐趣,早就不仅仅是把鱼拉上来的那一刻了。解读潮汐、琢磨标点、感受装备的细微差别、和水下的对手斗智斗勇,甚至包括今天这样,与大海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这一切,才是完整的海钓。

至于那个方形的箱子里到底是什么,我没再打听。那是属于别人的故事,我的故事,在下一次抛投开始的时候,又会重新上演。

海钓发现方形物体怎么办插图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