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钥匙在手里掂了掂,那份熟悉的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我出海前检查船锚一样,让人心安。这次的座驾是传祺的M8,伙计们都笑我,说我这钓鱼佬终于鸟枪换炮,把那台塞满渔具就快散架的老伙计给换了。我只是笑笑,没多解释。他们不懂,对于一个把灵魂一半都泡在咸水里的人来说,一辆能装下所有“家当”和梦想,还能在长途奔袭后让你有精力搏鱼的车,意味着什么。它不是交通工具,是移动的作战指挥部,是“陆地行舟”。
后备箱被我塞得满满当当。那根心爱的 Gamakatsu LUXXE Cheetah R3 100MH 小心翼翼地用竿袋包好,斜放在最顶层。这根竿子,懂的人都懂,竿稍敏锐得能清晰传递出拟饵在水下每一次不自然的晃动,腰身又足够强悍,能在礁石区把一头拼命往障碍里钻的大家伙硬生生“拔”出来。旁边躺着我的老战友,一颗 Shimano Stella SW 4000XG 的轮子,它的泄力声,对我来说比任何音乐都动听。线杯里缠着 Varivas Avani Casting PE MAX POWER X8 #2.0 的PE线,顺滑,强韧,是我在复杂环境下最信赖的伙伴。前导线?必须是 Seaguar FXR 碳线,而且得是 40磅 起步,否则在牡蛎壳和暗礁丛生的地方,跟裸奔没什么区别,一个不留神就让你体验心跳停止的感觉——跑鱼。
凌晨四点,城市还在沉睡,M8的引擎声轻柔得像一声叹息。我喜欢这种感觉,在黑暗中奔向黎明,奔向那片蔚蓝。导航的目的地,是珠海万山群岛附近的一处私藏钓点,一个被当地老渔民称为“鬼见愁”的礁盘。那里水流湍急,暗礁密布,却是海鲈和黄鳍鲷的绝佳藏身之所。
天蒙蒙亮的时候,我们已经上了船。海风带着特有的咸腥和湿润扑面而来,瞬间就把我从几个小时驾驶的疲惫中唤醒。船老大是个皮肤黝黑的汉子,话不多,但眼神里透着对这片海的了如指掌。他指着远方一块 barely 露出水面的礁石说:“老地方,今天西南风,走水正好,浪也不大,你们运气好。”
我点点头,开始组装我的钓具。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FG结打得紧实又顺滑,确保在抛投时能毫无阻滞地穿过导环。挂上我的“开路先锋”——一条 Megabass KAGELOU 124F,经典的蓝背银身配色。在晨光熹微或是水色略浑的时候,这个颜色往往有奇效。
船慢慢靠近标点,我能清晰地看到一股洋流绕过礁石形成的“V”字形水纹。那就是鱼的“自助餐厅”,也是我们下竿的黄金位置。我深吸一口气,侧身,拧腰,手臂发力,竿子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嗖的一声,那枚只有十几克的拟饵,像一枚精确制导的导弹,不偏不倚地落在了那股流的边缘,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多余的声响。
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抛投的精准度,比你用多贵的饵都重要。鱼就在那里,你得把“饭”送到它嘴边。
接下来,就是最考验耐心的控线环节。我把竿尖微微下压,左手食指轻轻搭在线上,感受着从竿梢传来的每一丝震动。那是拟饵在水流中摇摆的频率,是它偶尔触碰水下暗礁的磕绊,也是……等等!
就是这个感觉!不是那种小鱼啄食的碎震,也不是挂底的死沉,而是一种沉稳、有力的“闷”感,仿佛线的那头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拽了一下。经验告诉我,这是大物在试探。我没有立刻扬竿,而是停止了摇轮,手腕轻轻一抖,让拟饵在原地做出一个濒死挣扎的假动作。
下一秒,竿尖猛地向下一顿,紧接着,手里的Stella发出了那令我痴迷的尖啸!中鱼了!我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后撤一步,腰部发力,手腕上扬,一个短促而有力的扬竿动作,确保那枚锋利的 BKK 6062-1X-NP #4 三本钩已经深深刺穿了它的嘴。
战斗开始了。
线的那头传来一股无法抗拒的巨力,Gamakatsu的竿身瞬间弯成了一张满弓,竿尖几乎要插进水里。我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调整泄力,让它在可控的范围内出线。在礁石区搏鱼,你不能跟它硬碰硬,那叫拔河,十有九输。你要做的,是用竿子的弹性和腰力去“粘”住它,消耗它的体力,同时利用每一次它转向的机会,快速收回几圈线,始终保持着对它的控制。
它向左边的暗礁猛冲,我立刻把竿子压向右边,利用角度把它“牵”回来;它想往下钻,我就把竿子高高举起,逼它上浮。整个过程,我的心跳和泄力声几乎是同一个频率。汗水顺着额头流进眼睛,又咸又涩,但我根本顾不上。我的全部注意力,都在感受着那条生命在水下的每一次挣扎和每一次转向。
大概僵持了五六分钟,那股蛮力终于开始减弱。我抓住机会,稳健地一下下泵鱼。水面上,一个巨大的白影一闪而过。“是鲈鱼!大的!”船老大也激动地喊了起来。终于,在几个回合的拉锯后,一条接近一米长的七星鲈被我成功拉到船边,它侧翻在水面上,大口地喘着气,身上标志性的黑色斑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当船老大用抄网把它捞上甲板的那一刻,我整个人几乎是瘫坐在了船舷上,手臂酸麻,但心里却被一种巨大的满足感和喜悦填满。那种从准备、寻觅、试探,到最终征服的完整体验,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
当然,海钓并非总是如此顺利。那天下午,潮水开始转变,我换上了另一种钓法,用T尾软虫搭配铅头钩去贴底搜索。一个清晰的顿口后,我再次扬竿,但这次的感觉完全不同。那股力量沉重而蛮横,没有海鲈那种冲刺的爆发力,而是像一辆水下火车,稳稳地、坚定地朝礁石深处驶去。我甚至没来得及做出太多反应,只觉得手上一轻,线,断了。大概率是石斑或者什么更凶猛的底栖鱼,它赢了。
我有些懊恼,但更多的是敬畏。这就是大海,它慷慨地给予,也无情地夺走。每一次跑鱼,都是一次宝贵的教训,提醒我下一次要把细节做得更好。
钓法/拟饵类型对比 (礁区海鲈) | 优点 | 缺点 | 适用时机/个人秘诀 |
---|---|---|---|
悬浮米诺 (如 KAGELOU 124F) | 泳姿逼真,搜索范围广,能诱发鱼的主动攻击 | 容易挂底,对操作要求高 | 晨昏、流缓、鱼活性高时。秘诀: 在流边做短促的抽停,模仿受伤小鱼,效果拔群。 |
沉水铅笔 (如 Sinking Pencil) | 抛投距离远,抗风性好,全泳层搜索 | 泳姿单一,需要靠手法赋予生命 | 风大浪高、需要远投攻击远处标点时。关键是读懂潮水,让饵顺流而下,直击鱼窝。 |
T尾软虫+铅头钩 | 极度防挂,能贴底精细搜索,成本低 | 泳姿依赖手法,诱鱼范围小 | 鱼口轻、活性低、藏在礁石缝隙时。秘诀: 采用小跳底手法,但一定要感觉到底,否则就是无效搜索。 |
回程的路上,夕阳把海面染成了金色。我把装备一件件擦拭干净,重新装回M8宽大的后备箱里。车里开着空调,播放着舒缓的音乐,疲惫的身体陷在柔软的座椅里,但精神却异常亢奋。车窗外是飞速倒退的风景,脑海里复盘的却是今天每一次抛投、每一次中鱼和那次遗憾的跑鱼。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么痴迷海钓?我想,或许是因为每一次出海,都是一次未知的探索。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竿会遇到什么。是惊喜,是遗憾,还是空手而归?这种不确定性,正是它最大的魅力。它教会我敬畏自然,也教会我专注和坚持。而开着这样一辆“移动堡垒”,满载着希望而去,满载着故事而归,这趟广汽传祺海钓之旅,本身就是收获的一部分。它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次出发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