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讲,现在的小年轻,一出海就抱着那些花里胡哨的铁板,晃得胳膊都快断了,要么就是玩什么慢摇,装备一套接一套,看着是专业,但真到了海底结构复杂、水流乱窜的地方,往往就抓瞎。他们忘了,有些老家伙的智慧,就像那压在工具箱底下的三叉转环,看着土,不起眼,可一旦你读懂了它,就等于拿到了通往深海鱼窟的钥匙。
这玩意儿,说白了,不就是个分线器嘛。但怎么分,分出什么名堂,这里面的学问可深了。对我来说,三叉转环钓法,尤其是在船钓沉底、搞那些躲在礁石缝、沉船里的大物时,它的地位,无可替代。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技巧,更像是一种哲学,一种关于“舍得”与“精准”的平衡艺术。
我的那套老伙计,陪我出海有些年头了。竿子是根Daiwa Tanacom Bull 73调 210,不追求极致的轻敏,要的就是那个“粘”劲儿。73调的竿梢,能把海底最轻微的触碰,哪怕是小杂鱼啄饵的“哒哒”声,都清晰地传到我手上;而那强悍的腰身,又是我在搏鱼时最有力的后盾。轮子配的是一颗Shimano ForceMaster 3000电绞,深海作战,没它可不行,省下来的力气,全用在跟鱼的周旋上。主线用的是YGK的8编4号PE线,拉力够,切水快,信号传导没得说。
关键来了,线组怎么绑。主线连到三叉转环的最上端,这个没悬念。剩下的两个环,一个横着,一个朝下,这才是精髓所在。横着的那个环,我用来绑子线,一般用3到5米的Seaguar碳素前导线,磅数比主线低一点,比如主线50磅,我子线就用40磅。碳线的隐蔽性和耐磨性,是跟狡猾的大石斑、真鲷打交道的基本尊重。钩子我偏爱Gamakatsu的管付千又12号,钩型刁钻,穿透力强,挂上整只的活虾或者大块的鱿鱼肉,在水下姿态最是妖娆。
而那个朝下的环,连接的就是这套钓组的灵魂——舍弃线。我通常只用一根20磅左右的普通尼龙线,长度比我的子线短那么一小截,下面再挂上铅坠。为什么要叫舍弃线?你想想,我们去钓的那些地方,海底是什么样子?暗礁、峭壁、沉船残骸……铅坠挂底,那是家常便饭。如果你的铅坠和主线绑得死死的,一挂底,要么断主线,整套钓组报销,要么运气差点,连竿子都可能给你拉下水。但有了这根脆弱的舍棄線,一旦铅坠被卡死,你稍微用力一拉,断掉的只会是它,你的主线、昂贵的碳素前导和钩子都保住了。换根尼龙线,挂上新铅坠,前后不过一分钟,又能继续战斗。这就是“舍得”的智慧,舍小保大。
| 钓组配置推荐(个人经验) |
| :— | :— | :— | :— |
| 目标鱼/钓点环境 | 子线(碳线) | 舍弃线(尼龙线) | 推荐铅坠重量 |
| 礁石区 / 石斑、海狼 | 40-60磅 / 3-5米 | 20-25磅 / 1-1.5米 | 250-400克(视水流) |
| 沙泥底 / 真鲷、马头鱼 | 25-35磅 / 4-6米 | 15-20磅 / 1.5-2米 | 200-350克(视水流) |
| 沉船点 / 红甘、大体型鱼 | 60-80磅 / 2-3米 | 25-30磅 / 1米 | 350-500克(视水流) |
光有装备和线组还不够,真正让这套系统活起来的,是你对大海的阅读能力。出海前,我总会花时间研究潮汐表,风向,浪高。我最喜欢的就是“活流”天,也就是潮水正在涨或者正在退的时候。只有流,水下的饵才能“活”起来。当船到达钓点,我会先关掉引擎,感受船的漂移速度和方向,这就是最真实的水流信息。
抛投?不,对于三叉转环沉底钓法,我们叫“下放”。打开电绞的离合,拇指轻轻压着线杯,感受着铅坠带着整套钓组匀速下沉。眼睛要死死盯着水深计数器,更要用触觉去感受。当计数器显示快要到底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铅坠触底的那一下“咚”,会通过PE线清晰地传到你手上,那是一种扎实的、让人安心的信号。触底后,我不会让铅坠死死地躺在海底,而是会快速收回半米到一米,让铅坠仅仅是偶尔触底,而那长长的、挂着鲜美钓饵的子线,就能在水流的带动下,像风筝一样,在离底一两米的高度飘荡,这对于那些有领地意识、习惯向上攻击的底层鱼类来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接下来就是最磨炼心性的控线和等待。竿尖就是我的眼睛。有时候,竿尖会传来连续、细碎的抖动,那是小鱼在捣乱,不用理它,静静等着大家伙的出现。真正的大家伙吃口,往往不是那种神经质的乱动。我记得有一次在南油的一个沉船点,目标鱼是红甘。那天水流有点急,我用了400克的铅坠。竿尖一直很平稳,只是随着船的晃动有节奏地起伏。突然,竿尖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往下轻轻按住,然后是一个极其微弱、但极具分量的“叩”声,就一下。没经验的人可能就错过了。但我知道,这是大鱼在试探,它把饵含进了嘴里,还没决定要不要吞下。我没有立刻扬竿,而是屏住呼吸,悄悄地、几乎没有动作地,将竿尖往下送了那么一丁点,卸掉线上最后的、也是最致命的警惕。就是这个动作,给了它吞饵的信心。下一秒,竿尖猛地往下一插,瞬间弯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弓形,ForceMaster 3000的泄力发出了我最爱听的尖叫声!
搏鱼的过程就是一场心理和力量的较量。电绞只是辅助,真正的核心在于用竿。鱼往下冲,我就顺着它的力道适当弓着竿,保持线的紧绷,让竿子的腰力去消耗它;它一停,我立马抓住机会,人后仰,用身体的力量把竿子“泵”起来,同时快速收线。几个回合下来,尤其是在沉船这种障碍区,你必须在它发力的第一时间就把它强行拉离结构,否则一旦让它钻回去,百分之九十九就是断线跑鱼。那次,那条二十多斤的红甘被我硬生生从沉船边上拽了出来,拉到水面时,它那金色的侧线在阳光下闪着光,那种成就感,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
所以你看,一个简单的三叉转环,它背后串联的是你对装备的理解、对线组的精妙设计、对读懂潮水的经验、对鱼讯的敏锐判断,以及在关键时刻果断扬竿和沉着搏鱼的勇气。它朴实无华,却招招致命。下次出海,当那些玩路亚的钓友们在抱怨“没口”的时候,你不妨默默地绑上这套老家伙的钓组,挂上一块最新鲜的饵,把它送到那些未知的深邃里去。当你的竿尖传来那个深沉而有力的信号时,你就会明白,钓鱼,有时候真的需要一点返璞归真的智慧。大海从不吝啬它的馈赠,只是看你用什么方式去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