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的哨声一响,那帮小年轻就咋咋呼呼地围着电子秤和计分板,跟赶集似的。谁的石斑又重了半两,谁的黑鲷长了一公分,吵吵嚷嚷,好像这辈子就为了榜上那几个数字活一样。我呢,就喜欢在这种时候,一个人缩回我的钓位,拧开保温杯,呷一口滚烫的浓茶,看着远处被夕阳染成金红色的海面。结果?那张纸上的东西,从来就不是给我看的。
对我来说,一场比赛真正的“结果”,根本写不进那张A4纸。它藏在风里,藏在浪里,藏在我的竿梢和指尖的记忆里。
就说今天这场岸钓赛吧,目标鱼是黑鲷和火点。大部分人一窝蜂地挤在内湾那片相对平缓的礁石区,水流稳,好下竿,安全。冠军也是从那里出来的,一条两斤出头的黑鲷,运气不错。但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大家伙,从不屑于在那种“安乐窝”里吃饭。
我的战场,在最外侧那片被当地人叫“鬼见愁”的乱礁区。要过去,得手脚并用地爬过两道湿滑的石脊,一个浪打过来,半个身子都得湿透。为什么选这儿?因为只有这里,退潮时会露出一道深不见底的海沟,涨潮时,两股洋流在这里交汇、撕扯,形成一道肉眼可见的“流目”。这道流目,就是大鱼的自助餐桌。小鱼小虾被水流卷到这里,晕头转向,就成了顶级掠食者的盘中餐。
我的家伙事儿,也不是为钓“数量”准备的。竿子是我的老伙计,一根Gamakatsu的千又竿,0.8号-5.3米,竿身轻敏,但腰力十足,能把最细微的鱼讯清晰地传到我手上,又能在大鱼发力时提供足够的缓冲。轮子,我偏爱带手刹的,一台Shimano BB-X Hyper Force,配合2.0号的Sunline矶钓主线和1.5号的碳素子线。这套组合,玩的就是心跳和精细。在“鬼见愁”这种地方,挂底是家常便饭,没有LBD手刹轮的瞬间放线功能,你切线的速度比眨眼还快。
今天风不小,东北风,四到五级。这意味着我必须采用全游动或半游动钓法,让钓组随着水流自然地漂移。诱饵是关键,我从来不用现成的商品饵。出钓前一天,我就用三块南极虾砖,配上半包丸九的V9粉和一小撮麦麸,用海水搅拌,湿度要恰到好处,既能捏成团精准打窝,入水后又能迅速雾化,形成一道立体的“味觉走廊”,把深沟里的鱼诱上来。
整个下午,我只打了十来竿。每一竿的抛投,都必须越过礁石,精准地落在流目上游五米左右的位置。然后,最重要的技巧来了——控线。虚线留得太多,鱼讯传不过来;线绷得太紧,钓组又不自然。我得半蹲着,竿尖微微压低,用食指虚搭着出线环,感受着主线在风和水流中的状态,想象着那枚小小的3B阿波漂,带着挂了活虾的Gamakatsu 2号千又钩,是如何一点点下沉,进入那片幽蓝的未知领域。
下午三点四十分,涨了七分潮。我正集中精神感受着水下,竿尖忽然传来一个极轻、极短促的“嗒”。不是挂底那种死沉的拉扯,也不是小鱼啄食的神经质抖动,而是一种沉稳、果断的信号。就是它!我没有立刻扬竿,而是迅速用手刹放出了一小段线,大概一米。这是我的一个秘诀:对付狡猾的大黑鲷,给它一个“二次吞咽”的时间,让它把钩子吃得更深。
三秒后,我手腕猛地一抖,竿身瞬间弯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弧度!成了!那股力量从水下传来,沉重而蛮横,拽得我的BB-X开始疯狂出线,发出那种钓鱼人最熟悉也最迷恋的尖啸。它一发力,我就松手刹给线;它一停顿,我立刻收线,同时用竿身的弹性跟它周旋。这就是搏鱼,不是硬碰硬的拔河,而是一场关于力量、耐心和智慧的舞蹈。脚下的礁石犬牙交错,我必须时刻控制住鱼头的方向,绝不能让它钻进石缝。有两次,它猛地朝礁石下冲,我心脏都提到了嗓子眼,硬是靠着那根0.8号竿的腰力和精准的控竿角度,把它硬生生别了回来。
五分钟,也许是十分钟,时间感已经模糊了。当我终于把它拉到近岸,看到它在浪花中翻滚出的那身泛着金属光泽的黑鳞时,我知道,这场战斗我赢了。抄网下去,一条接近三斤的野生大黑鲷,体型完美,背鳍张开如帆。我没有欢呼,只是默默地摘下钩,看着它在活鱼桶里不甘地摆动尾巴。
比赛结束,我提着这条鱼回去。他们都在围观冠军那条两斤多的,没人注意到我这条。我也不在乎。我走到计分员那里,说:“这条不算成绩,我自己带回去。”
为什么?因为对我来说,结果的解读方式完全不同。
比赛结果解读 | 菜鸟视角(只看榜单) | 老炮儿视角(看门道) |
---|---|---|
第一名 | “哇,大神!钓了条两斤多的大黑鲷!” | “他站的那个内湾口,今天退潮时刚好把饵料全带到他脚下。典型的运气坑,明天换个风向,他就得空军。” |
渔获数量冠军 | “牛啊,拉了十几条小火点,手都酸了吧?” | “全是巴掌大的小鱼,说明他的钓组太灵敏,或者钓棚设得太浅。真正的大物根本没看见他的饵。” |
我自己(没上榜) | “唉,就一条鱼,连前三都没进。” | “Gamakatsu千又竿尖传来的那个独一无二的顿口,跟暗礁摩擦完全不同。在‘鬼见愁’那种鬼地方,用1.5号子线把这条鱼弄上来,整个过程的搏鱼操作,零失误。这比拿个第一名有价值得多。” |
装备讨论 | “你看冠军用的那根顶级Daiwa!好几千块!” | “竿子是好,但你看他的控线手法,风线留得像放风筝,在礁石区就是赌命。我这根老Shimano,靠的是手感和经验,是人玩竿,不是竿玩人。” |
所以,比赛结果怎么看?
对我来说,它是一次复盘。是验证我对潮水、风向、钓点结构判断是否正确的回执单。是我那套精心搭配的钓具(从竿到线再到钩)在极限状态下表现如何的测试报告。更是那场人与鱼之间,持续了十分钟的、充满了智慧与力量交锋的无声电影。
那张写着名次的纸,风一吹就飘走了。但那种竿尖被猛然拽入水中的心跳,那种手刹轮在指间尖啸的触感,那种在万般凶险中将巨物请出水面的成就感,会刻在你的骨头里,一辈子都忘不掉。
这,才是我眼里,一场钓鱼比赛真正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