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小年轻跑来问我,眼睛里闪着光,手里划拉着手机里的视频:“大叔,你看电视里那些大师用的鱼竿,动不动就上万,什么G-CRAFT、YAMAGA Blanks的,真有那么神吗?换上那样的竿子,是不是就能爆钓了?”
我通常只是嘿嘿一笑,嘬一口手里的茶,把目光从浑浊的茶汤移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爆钓?这词儿,听着就带劲,也透着股子天真。海里的事,要是靠一根竿子就能说得清,那我们这帮老家伙大半辈子泡在咸水里,闻着腥风,跟海浪较劲,图个啥呢?
我承认,好竿子是好东西。它轻,你端一天不累;它韧,能护住你的细线;它敏,水下石头上爬过一只小螃蟹,那细微的动静都能通过碳布一丝不差地传到你手心。这种感觉,就像给你开了个“天眼”,能“看”到水下的世界。但也就到此为止了。它给你的是一个机会,一个能更清晰地跟鱼对话的机会,可对话的内容,你听不听得懂,那得看你自己。
记得有一年秋天,刚刮过一场不大不小的东北风,浪脚还没完全平复。这种天,是钓真鲷的好时候。我约了几个朋友,开船去了我们常去的一个老钓点,当地人叫它“老鼠尾”。那是一片探出海的暗礁区,水流乱,挂底是家常便饭,但底下藏着不少好东西。船刚下锚,旁边就靠过来一条崭新的快艇,上面站着个小伙子,一身名牌钓鱼服,手里那根竿子,在阳光下泛着幽幽的蓝光,一看就是Daiwa的顶级货,配的轮子估计也是旗舰级的Saltiga。他朝我们这边看了一眼,眼神里有种藏不住的优越感,然后“嗖”地一竿,拟饵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精准地落在了几十米外的一片白沫区。那抛投,确实漂亮。
我们这边呢?我用的是一根跟了我快十年的老竿子,牌子都快磨没了,竿身遍布划痕,导环也被海风腐蚀得有些发白。轮子是一颗皮实耐用的Shimano Ocea Jigger,除了每年自己拆开保养上油,没出过任何毛病。线组也简单,3号PE主线,前头接一小段Seaguar的8号碳线做前导。小伙子玩的是岸投铁板(Shore Jigging),我们玩的是传统的船钓放流,钓组沉底。
装备对比 | “电视里”的顶级配置 | 我的“老伙计”配置 | 我的理由 |
---|---|---|---|
鱼竿 | Daiwa 顶级岸投竿 (超高模量碳布, K系列导环) | 老款船钓竿 (中等模量碳布, 韧性好) | 顶级竿太“硬”,灵敏度高但反馈太直接。我的老竿子竿稍偏软,能过滤掉一些小杂鱼的无效信号,真鲷那种特有的、试探性的“磕磕”咬口能被放大,反馈到手上的感觉更清晰。 |
渔轮 | Daiwa Saltiga (顶级防水, 顺滑度极高) | Shimano Ocea Jigger (鼓轮, 结构简单, 扭力强) | Saltiga是好,但对于沉底慢摇,Ocea Jigger这种鼓轮控线更直接,手指能时刻搭在线上感知水下,出线收线完全由我掌控,不像纺车轮需要翻动线规。 |
线组 | 细号PE线 + 细碳前导 | 粗号PE线 + 粗碳前导 | “老鼠尾”底下全是暗礁,挂底风险高。细线虽然切水性好,但一挂就断。我用粗线组,损失一点灵敏度,换来的是中鱼后敢跟它硬碰硬的底气。 |
钓法 | 远投铁板/铅笔 (主动搜索) | 船钓放流沉底 (守株待兔) | 风后浪大,鱼都躲在礁石缝里。主动搜索的效率反而低,不如把挂着活虾的钓组,顺着水流送到它们嘴边。这叫读懂潮水,比什么都重要。 |
那天上午,小伙子换了不下十几种拟饵,从闪闪发亮的铁板到骚气的铅笔,把那片海搅得天翻地覆,除了挂底损失了好几个昂贵的饵,连个正经的咬口都没有。而我们这边,不紧不慢。我把挂着活虾的钩组轻轻放下,凭着手感让铅坠触底,然后稍微提起一点,让钓组正好悬在礁石上方几公分的位置,随着船体的晃动,活虾就在水下跳着“最后的舞蹈”。
这就是控线的精髓。你得能感觉到铅坠每一次触碰礁石的“嗒嗒”声,甚至能分辨出那是硬邦邦的光滑岩石,还是粗糙的、长满贝壳的礁盘。海风从耳边刮过,带着咸腥的湿气,海浪拍打船舷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全世界都安静了,只有我和水下那根看不见的线连在一起。
突然,竿尖传来一阵极其轻微的颤动,不是海浪带来的那种规律起伏,而是一种……犹豫的、神经质的“磕、磕、磕”。来了!我心里一动,但手没动。我知道,这是狡猾的大真鲷在用嘴唇试探。它很小心。如果这时候扬竿,十有八九是空的。我屏住呼吸,任由它试探,手里的线稍微松出去一点点,给它一种猎物正在逃跑的错觉。果然,竿尖猛地往下一沉!就是现在!我手腕奋力一抖,扬竿刺鱼!
瞬间,竿子被拉成一个巨大的弯弓,几乎要插进水里。手里的Ocea Jigger发出了愤怒而高亢的悲鸣,这是泄力装置在高速出线的声音,也是我耳中最动听的交响乐。那股力量,沉稳而执着,拼命地往礁石堆里钻。这就是搏鱼的开始了。你不能跟它硬来,硬来就是断线跑鱼的下场。你得顺着它的力道,同时保持线的紧绷,在它冲刺的间隙,奋力收回几圈线。像跳一场紧张的探戈,你进我退,你退我进,比的就是耐心和对装备极限的了解。
大概僵持了五六分钟,水下的力道开始减弱。我稳稳地把鱼往上带,水面上翻起一个巨大的浪花,一片耀眼的粉红色在阳光下闪着妖异的光。一条体型完美的大真鲷,被我成功请上了船。
这时候,我瞥了一眼旁边快艇上的小伙子。他已经停下了抛投,正目瞪口呆地看着我们。我把鱼放进活水舱,冲他笑了笑,举了举手里那根不起眼的老竿子。他有点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电视里的那些鱼竿怎么样?它们很好,是工业设计的结晶,是科技的产物。但它们不是屠龙刀,拿上就能号令天下。大海,才是真正的“大师”。它有它的脾气,它的规律。你要学的,不是怎么用最贵的竿子,而是怎么读懂潮水的走向,怎么看懂风向和浪涌的关系,怎么从水色判断鱼的活性,怎么分辨不同鱼种那千差万别的咬口信号。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那些布满伤痕的旧装备,比闪闪发亮的新款更有灵魂。每一次划痕,都是一次和礁石的亲密接触;每一次泄力声,都是一次和大鱼的生死较量。它们是我身体的延伸,记录着我与这片海的故事。
当然,如果你不差钱,买一根顶级的竿子,那绝对是种享受。那种极致的轻盈和灵敏,确实能放大钓鱼的乐趣。但千万别本末倒置,以为有了它就天下无敌了。真正的“秘诀”,从来不在渔具店的货架上,它藏在每一次迎着晨曦的出航里,藏在每一次跑鱼的懊恼里,藏在无数个耐心等待的寂静时刻里。
这片海,它认的不是竿,是人。是你对它的理解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