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听到有人抱怨海边“没鱼了”、“饥荒年”,我心里就想笑。大海什么时候缺过鱼?缺的是读懂它心思的人。你以为提着杆子往那一站,鱼就得排着队来咬钩?做梦。海钓,尤其是在别人都钓不着的时候,那玩的是心眼,是算计,是对细节抠到骨子里的偏执。
想不“打龟”,想在这种所谓的“饥荒”天里弄几条像样的鱼上来,就得把那些花里胡哨、大开大合的东西先放一边。这时候,最管用的,往往是那些最不起眼、最需要耐心的搞法。对我来说,就是一套几乎被我盘出包浆的超敏感软饵钓组。这套东西,不是用来跟几十斤的大物死磕的,是用来“骗”那些躲在礁石缝里、以为自己很聪明的老油条鱼的。
我的“饥荒”救济竿,是一根Daiwa 月下美人MX Ajing 74L-S。别看它细得像根面条,这根竿子的灵魂就在于那截MegaTop实心竿稍。那不是竿子,那是我伸进水里的神经末梢。任何轻微的触碰,哪怕是小鱼呼吸带起的水流蹭过钓线,都能清晰地传导到我手上。很多人迷信硬竿,觉得那样才有手感,那是外行话。真正的“手感”,是分辨出石头、水草、和鱼吻之间的区别。用这根竿子,我能感觉到我的铅头钩是在沙地上拖行,还是磕过了一片蚝壳区。
轮子嘛,配个Shimano Stradic C2000S就足够了。小,轻,顺滑。关键是它的卸力,要调得恰到好处。我从不用暴力飞鱼,尤其是在用细线的时候。卸力调到用手拉线会“吱吱”出线,但又不会松到挂底都拉不动的程度。这是在保护我的线组,也是在给鱼一个缓冲的余地,特别是那些嘴唇很薄的鱼,比如鲈鱼。
线,这才是整套系统的核心。主线我只用PE线,而且是极细的0.4号 YGK G-Soul X8。为什么要用PE?因为它几乎没有延展性,信号传导是尼龙线的好几倍。竿尖的神经信号,靠的就是它来传输。前面必须接一段前导线,我雷打不动用Seaguar Grandmax FX 1.5号碳线。大概一米到一米半长。碳线耐磨、切水快、在水里几乎隐形,这是对付那些眼神好、警惕性高的老鱼的终极武器。主线和前导线的连接,别用什么八字环,太笨重。必须学会打FG结,这是我认为强度最高、体积最小、最顺滑过导环的结。学不会?那就慢慢练,练到闭着眼睛十分钟内能打出一个完美的结为止。这是基本功,没得商量。
| 装备对比:我的“饥荒”精细组合 vs. 常规“泛用”组合 |
| :— | :— | :— |
| 项目 | 我的选择(精细狙击) | 常规选择(泛用) |
| 鱼竿 | 7尺4寸 Ajing竿 (实心竿稍) | 8-9尺 M调海鲈竿 (空心竿稍) |
| 优势 | 极致灵敏,能捕捉微弱信号 | 抛投距离远,适用饵重范围广 |
| 劣势 | 抛投距离受限,搏大鱼吃力 | 过滤掉大量精细的鱼讯 |
| 主线 | 0.4号PE线 | 1.2-2.0号PE线 |
| 优势 | 切水性好,信号传导直接 | 强度高,容错率大 |
| 劣势 | 对操作要求高,易被风影响 | 水阻大,影响小克数拟饵泳姿 |
| 拟饵 | 0.8-3克铅头钩 + 2寸软虫 | 10-30克米诺、VIB、铁板 |
| 目标 | 礁石区的黑鲷、石狗公、黄鳍鲷 | 开阔水域的鲈鱼、海狼、马鲛 |
你看,我这套东西,就是为了一个“精”字。那么,怎么用它在“饥荒”里找吃的?
首先,忘掉那些人挤人的网红钓点。越是没人去、看起来越是“素”的地方,越可能藏着好东西。我会找那些布满暗礁、蚝排或者防波堤转角的地方。这些地方是天然的结构,是小鱼小虾的避难所,自然也是大鱼的餐厅。关键在于读懂潮水。死水一潭的时候,神仙也钓不到鱼。我最喜欢的是涨八分,退两分的流水时段。这时候水流不急不缓,带动着水里的浮游生物,鱼会从藏身处出来,顶着流等着食物上门。你要做的,就是把你的“食物”送到它嘴边。
抛投出去,让1.5克的钨钢铅头钩带着Reins的亚洲限定版小虾味软虫缓缓下沉。为什么要用钨钢?因为它密度大,同样克数体积更小,下沉更快,而且传导性比铅好得多。当铅头钩触底的一瞬间,竿稍会有一个非常轻微的回弹,同时手上会感觉到“嗒”的一下。这就是第一步,找到底。
接下来,就是这套钓法的灵魂:控线。不是让你死死地绷紧,也不是松松垮垮。要保持线在一个若有若无的“绷直”状态。然后,用竿尖轻轻地、一下、一下地往上挑,幅度不要超过二十厘米,然后停顿,让饵再次触底。这个过程,你就是在用你的竿尖和钓线,在水下画地图。你能感觉到哪里是沙地,哪里是礁石,哪里是一片水草。
真正的鱼口,往往不是你想象中的“咣”一记重口。尤其是在鱼活性不高的时候,那口,轻得像幻觉。可能只是竿稍极其细微的一个“点”,或者,你正提竿的时候,突然感觉手上一空,失去了铅头钩的重量——这是鱼把饵吸进去,然后原地不动。还有一种,是线突然横着走。这些,全都是信号!但凡有任何异样,别犹豫,手腕猛地一抖,一个短促而有力的扬竿!力量不用大,但速度一定要快。
有一次,在一个大家都说“今天浪大水混,没口”的下午,我就在防波堤下一个回水湾里,用这套搞法。风很大,PE线被吹得弯成一个大弧,操作很难。我只能尽量压低竿尖,全神贯注地感受那根绷紧的弦。一个多小时,没有任何动静,连小鱼的骚扰都没有。旁边几个用重铅远投的哥们已经开始收竿骂娘了。我没理他们,继续一下、一下地、像个机器人一样重复着动作。突然,就在一次提竿后的停顿中,我感觉竿稍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含了一下,然后就没动静了。不是挂底,挂底的感觉更“死”。这是一种……有弹性的停滞。我立刻扬竿,中了!
那条鱼不大,也就一斤多的黑鲷,但在那种所有人都绝望的环境里,它出水时身上那黑亮的金属光泽,简直比金子还晃眼。那不是一条鱼,那是我对这片海的理解,得到了大海的回应。接下来的一小时里,我在那个不到十平米的回水湾里,用同样的手法,又拉上来三条。旁边那几个哥们眼都看直了,过来问我用的什么“神仙饵”。我只是笑笑,指了指我的竿尖。
秘密不在饵,在你的感知。在别人都觉得绝望的时候,沉下心,把你的感官延伸到水下,去倾听、去触摸、去理解那片寂静世界里正在发生的细微变化。海钓的“饥荒”,钓的不是鱼,是耐心,是人心。你能比鱼更有耐心,它就是你的。这道理,比任何昂贵的装备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