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码头收拾东西,一个刚玩海钓没多久的小伙子凑过来,满脸羡慕地看着我鱼舱里那几尾精神抖擞的海鲈,问我:“叔,你这鱼是咋养的啊?怎么总能钓到?”
我乐了,擦着手上YGK G-Soul X8 Upgrade PE 1.5号线上残留的海水,回他:“我这鱼,可不就是‘养’的嘛。”
他一脸迷糊,以为我在跟他开玩笑。其实我说的,句句都是大实话。海钓,到了一定份上,真就不是“钓”鱼,而是“养”鱼。你别不信,这里头的门道,比你想象的要深得多。
我的“鱼塘”,不是那一方水泥池子,而是眼前这片无边无际、脾气古怪的大海。而我的“养鱼”之道,第一步,就是养标点。
新手总爱问,哪里鱼多?老手心里想的却是,这片水,鱼为什么会来?它们什么时候来?来了之后待在哪?我刚开始玩的时候,也跟无头苍蝇一样,听说哪儿出鱼就往哪儿跑。结果往往是,我到的时候,人家高手已经收工回家了。跑鱼的遗憾比中鱼的喜悦多得多。
后来我学乖了。我开始“承包”一片海。就拿我常去的那片叫“老牛湾”的暗礁区来说吧。那地方水下结构复杂得像迷宫,暗礁、流沟、沙地交错。头一年,我在那儿交的学费,买铁板和VIB都能开个渔具店了。但每一次挂底,每一次断线,我都会在我的小本子上画下来,用手机GPS打个点。哪里是礁石的迎流面,哪里是流沟的拐角,水深多少,我摸得一清二楚。
慢慢地,我就“养”出了感觉。我知道,每当大潮汛的涨八分,一股强流会从南边灌进来,贴着最外沿那块大礁石的底部冲刷,把沙里的小螃蟹、贝类都给翻出来。这时候,就是黑鲷的自助餐时间。你得用最轻的德州钓组,配上一只小小的活虾,贴着礁石边,让钓组被水流带着,轻轻地、一下一下地跳底。那咬口,绝不是生拉硬拽的死口,而是一种极轻微的“嗒”,像是你的线被水下的小石子绊了一下。这时候你手腕轻轻一抖,扬竿!那力道,瞬间就能从我那根G-CRAFT Monster Surf MSS-1072-TR的竿梢,一路麻到我心里去。
这就是养标点。你把它摸透了,它就是你的私家鱼塘。你知道它什么季节产什么“货”,什么天气喂什么“料”。这片海,才会开始真正地“认识”你。
养好了标点,接下来就是养装备。
我不是那种唯装备论的人,但一套称手的好家伙,绝对是你跟水下那头猛货对话的底气。我见过太多人,竿子买得死硬,轮子速比不对,线组搭配得乱七八糟,中了大鱼,除了断线跑鱼,就是把自己搞得手忙脚乱。
我的理念是,装备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越“懂”你越好。就说我那颗用了快五年的Shimano Twin Power SW 4000XG,多少人嫌它老了。但在我手里,它就是我手臂的延伸。它的高速比,让我在操控水面系铅笔时能打出最漂亮、最勾引人的“Z”字狗步;它那顺滑又暴力的刹车,在搏鱼时发出的“吱吱”出线声,对我来说就是最悦耳的交响乐。我熟悉它刹车钮拧半圈是多大的力道,我能在黑夜里凭手感把它拆开做个简单保养。这叫人器合一。
线组的搭配更是“养”出来的学问。我从不迷信什么万能线组。针对不同的鱼,不同的钓场,我的线组搭配堪称苛刻。
| 目标鱼种 | 主线 (PE) | 前导线 (磅数/材质) | 推荐拟饵/钓法 | 核心考量 |
|---|---|---|---|---|
| 海鲈 (Seabass) | 1.2 – 1.5号 | 25-30磅 碳素前导 | Shimano Silent Assassin 140F (悬浮米诺) | 远投性能与操控性,前导需耐磨且有一定隐蔽性 |
| 黑鲷 (Black Porgy) | 0.8 – 1.0号 | 12-16磅 碳素前导 | 软虫德州钓组 / 小型Crank | 灵敏度至上,感知最轻微的触碰,细线搏大物 |
| 石斑 (Grouper) | 2.0 – 3.0号 | 40-60磅 碳素前导 | 40g-60g 铁板 / 活饵 | 暴力输出,必须在第一时间把鱼拉出结构区,防割线 |
| 马鲛 (Mackerel) | 1.5 – 2.0号 | 30-40磅 钢丝前导 或加粗碳线 | 高速VIB / 弓角 | 防牙齿切割,拟饵需高速稳定,能穿透鱼群 |
你看,这里面没有对错,全是取舍和经验。用粗了,影响泳姿,挡口;用细了,给你来个“清杯”,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平衡,就是常年累月用断掉的线和跑掉的鱼“养”出来的直觉。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养心态。
大海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我最多的就是谦卑和耐心。你不可能每次出海都爆箱,打龟(空军)是家常便饭。天气、潮水、鱼的开口意愿,太多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年轻人容易上头,没口就烦躁,疯狂换饵,四处乱抛。结果呢?越急越没鱼。
我“养”出来的心态,叫读懂潮水,顺势而为。没流水平如镜的时候,我就不怎么下竿,不如泡杯茶,看看海鸟,或者跟旁边船上的老伙计聊聊天。我知道,鱼不开口,你把龙王爷的饵丢下去都没用。等到流水起了,水色开始变得有点浑浊,我知道,机会来了。
整个人的状态都会不一样。我的每一次抛投,都力求精准地落在标点上,落水的声音要轻。控线要保持若有若无的紧绷,让竿尖能传递回水下最细微的信号。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安静了,我的全部感官,都系于竿尖,通往水下的那根细线。
还记得有一次在油井平台钓章红,用的重型铁板装备。整整一个上午,除了偶尔挂上来的小杂鱼,一口正经的都没有。同船的人都泄气了,躺在船舱里睡觉。我没动,就靠在船舷上,盯着探鱼器上偶尔闪过的一个信号,机械地抽着铁板。阳光晒得皮肤发烫,手臂酸得像灌了铅。
就在我快要放弃,准备抽完最后一竿也去休息的时候,竿子猛地往下一顿,那感觉,不是挂底,是像被一辆飞驰的卡车迎面撞上!强烈的顿口!轮子里的线“刷”地一下就出去了,出线声凄厉得像是要爆炸。我死死顶住,腰马合一,利用竿子的弹性跟它周旋。那是长达二十分钟的搏鱼,每一秒都是力量和意志的较量。最后,一尾接近一米五的巨物浮出水面,那身金色的光芒,在阳光下简直晃得人睁不开眼。
那一刻,所有的等待和酸痛都值了。那不是运气,那是我用一个上午的坚持,“养”出来的唯一一个窗口期,我抓住了。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海钓怎么养鱼”?说白了,就是用你的时间、你的思考、你的失败和你的热爱,去和这片大海建立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默契。你懂它,它才会回报你。你把它当成一个取之不尽的冰箱,它迟早会让你空手而归;你把它当成需要精心呵护的“鱼塘”,它才会源源不断地给你惊喜。
这,就是我的“养鱼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