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我的钓组,总会问,老哥你这串五颜六色的小珠子是干嘛的?装饰?每次听到这个,我心里就想笑,但脸上还得绷住了,慢悠悠地吐一口烟,告诉他:“这玩意儿,有时候比你挂的活虾还管用。”
这可不是吹牛。这小东西,我们叫它海钓豆,或者挡珠、诱鱼豆,名字多得很,但它的学问,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新手眼里它就是个塑料疙瘩,但在我们这些整天泡在咸水里的人看来,这每一颗豆子,在水下都有它自己的语言。
最基础的功能,教科书上都写着:保护线结。你的中通铅在主线上滑来滑去,没有一颗硬质的海钓豆顶着,一次猛然的抛投或者中鱼后的大力拉扯,那个脆弱的八字环结节,可能就直接被铅坠给干废了。跑了鱼,断了线,一天的好心情都没了,就因为省了这么个几毛钱的小玩意儿。这是海钓豆的“本分”,但仅仅知道这点,你连门都没入。
真正的精髓,在于“诱”。你得把它想象成水下的霓虹灯,是给鱼看的广告牌。大海里不是永远都阳光普照,水下光线一暗,或者水一浑,鱼靠什么找吃的?视觉、侧线感知,还有就是那一点点能吸引它注意力的反光或色彩。
我自己的装备箱里,海钓豆是分门别类装在小格子里,跟各种型号的鱼钩享受同等待遇。红色和粉色的,是我的万金油。为什么?你想想,很多鱼吃什么?小虾小蟹。虾眼是什么颜色?煮熟了的虾是什么颜色?就是这个调调。钓底层的真鲷、石斑,或者在礁石区玩矶钓逗弄黑鲷,子线上、鱼钩上方,来一颗小小的红色软质豆,模仿虾眼或者受伤小鱼渗出的血丝,那效果,有时候就是决定你空军还是爆箱的关键。我清楚记得有一次在舟山外海的沉船点,用我的Shimano Beastmaster 3000电绞下沉底钓组,挂着切好的鱿鱼块,半天没动静。旁边的船家都说今天流不对,鱼不开口。我琢磨着不对劲,收线上来,在钩柄上方加了一颗直径5毫米的血红色海钓豆。就这么个小小的改动,再放下去,触底没两分钟,竿尖就是猛地一个大弯弓,电绞瞬间出线,发出那种让人心跳加速的吱吱声。费了老劲摇上来一条十几斤的野生大石斑,嘴里还牢牢地挂着那块鱿鱼,而那颗红豆就在它眼前晃悠。你说,它是冲着鱿鱼来的,还是被那点红色挑逗起了最后的攻击欲?
然后是夜光豆。这玩意儿,简直是深海和夜钓的神器。白天它吸收光线,到了深海暗处或者夜晚,它就幽幽地发着绿光,在漆黑的水下,这就是灯塔。钓几百米水深的红甘、大眼牛尾,或者夜间船钓追逐成群的带鱼,你的钓组上要是没几颗夜光豆,那渔获肯定要比旁边的人少一半。我试过做对比,同样两条船,在同一个带鱼群里,我的钓组从天平到子线,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颗高亮夜光豆,形成一个发光的链条,旁边的船用的是普通钓组。结果就是我的口明显要疯狂得多,有时候甚至能感觉到带鱼在攻击那些夜光豆。它们在黑暗里就是追光的生物,你给了光,就等于给了它们一个明确的攻击目标。
当然,颜色不是瞎选的。这里面有个我个人总结的“土办法”,不一定科学,但很实用。
| 水色/天气 (Water/Weather) | 推荐颜色 (Recommended Color) | 个人解读 (My Interpretation) | 主要目标鱼 (Main Targets) |
|---|---|---|---|
| 水清、晴天 (Clear Water, Sunny) | 金色、银色、透明闪粉 | 模拟小鱼鳞片的反光,追求自然。 | 马鲛、海狼等视觉系掠食鱼 |
| 水浑、阴天 (Murky Water, Cloudy) | 红色、橙色、粉色 | 穿透力强,在浑水里更醒目。 | 真鲷、石斑、黑鲷 |
| 深海、夜钓 (Deep Sea, Night) | 夜光 (Luminous) | 黑暗中唯一的光源,无法抗拒的诱惑。 | 带鱼、红甘、深场石斑 |
| 清水近岸、鱼警惕性高 (Clear Inshore, Spooky Fish) | 黑色、深棕色、或者不用 | 追求极致的隐蔽性,避免惊扰。 | 礁区老油条黑鲷 |
除了颜色,海钓豆的“声音”也是一个很少有人提起的秘诀。在你抛投到底,然后轻轻上提竿子再放下的时候,那颗在铅坠上方的硬质海钓豆会和铅坠发生碰撞,发出“嗒、嗒”的轻微声响。在安静的水底,这种声音会传播很远,对于好奇心强的鱼类,比如章红或者一些鲷类,这就是一个信号:“嘿,这里有东西,快来看看。”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在主线和八字环之间,加一颗比铅坠孔径略大的硬质塑料豆。它不仅保护了线结,更是一个主动发出信号的“扬声器”。
再讲讲它在钓组结构上的作用。玩天平钓组的时候,海钓豆是必不可少的。在天平的两端和主线连接处,加上一颗豆子,可以极大地减少子线在水流中和天平主体的缠绕。你肯定有过那种经历,满怀期待地收回几百米的线,结果发现子线和天平拧成了麻花,饵早就没了,白白浪费了时间。一颗小小的海钓豆,就能解决这个大问题。它像一个轴承里的滚珠,让各个连接部分转动得更顺滑,姿态更自然。
有一次在南油,我们用铁板抽黄鳍金枪鱼,抽累了就换上电绞玩沉底。那天水流很乱,我的天平钓组下去几次都缠得一塌糊涂。旁边的老船长递给我几颗椭圆形的彩色塑料豆,让我穿在子线和天平的连接处。我当时还觉得多此一举,但还是照做了。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我的钓组再也没有缠绕过,而且还连续上了两条不错的章红。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塑料疙瘩了。
但是,凡事无绝对。是不是什么时候都必须用海-钓豆?当然不是。当你面对的是一群在浅水礁区、被钓过无数次、精得跟鬼一样的老黑鲷时,任何多余的东西都可能引起它们的警惕。这时候,就要追求极致的自然,甚至用上全游动或者半游动钓法,让阿波带着纤细的子线和钩饵,随着水流缓缓而下,不带铅坠,更不带任何花里胡哨的豆子。这时候的哲学,就是“无招胜有招”,让饵的状态无限接近于一只自然脱落的虾。
所以你看,一颗小小的海钓豆,什么时候用,用什么颜色,用在什么位置,是用一颗还是两颗,是硬质还是软质,背后都是对鱼情、水情和目标鱼习性的综合判断。它是我整个钓鱼系统里一个微小但不可或缺的零件。它不是万能的,但懂得在合适的时机,用上那颗合适的豆子,绝对能让你的渔获产生质的飞跃。
下次你出海,别再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了。在你精心挑选DAIWA SALTIGA的轮子,纠结于PE 4号还是PE 5号的鱼线时,也分一点点心思给这些五颜六色的小家伙吧。把它们串上你的钓组,感受着海风的咸腥,看着竿尖在浪涌中微微起伏,然后静静地等待。当那记猛烈的、几乎要把你拖下水的顿口传来时,你会明白,大海从不说话,但它会用鱼口告诉你,你刚才那个关于海钓豆的小小想法,到底对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