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我跟人掰扯了快二十年了。从最开始在码头防波堤上甩着国产2.7米玻璃钢竿子配个破狼王纺车轮,到现在站在船头,手里攥着冰冷的金属鼓轮,感受着深海传来的每一次悸动,这中间的路,就是一部装备的进化史,更是一个人对海、对鱼的理解史。
所以,别问我纺车轮还是鼓轮,这问题本身就问错了。应该问,你想怎么跟鱼“说话”。
我刚迷上海钓那会儿,眼里只有纺车轮。为什么?简单,好用,不容易“炸线”,当时叫“炒粉”。买个禧玛诺(Shimano)的Nasci 4000,配根Major Craft的竿子,绑个前导线,挂上个几十克的铁板,往外一抡,嗡的一声,饵飞出去老远,那种感觉,痛快!岸投,玩个路亚,抽个小鱿鱼,纺车轮绝对是利器。它的出线顺滑,抛投距离的优势是天生的。尤其是在你需要快速搜索,打频率的时候,比如追逐水面的浪花底下那群炸水的马鲛或者烟仔,纺-车-轮-的-高-速-比-收-线-快-得-一-塌-糊-涂。
我一度也认为,一个顶级的Stella或者Saltiga就是海钓的终点。那种绵密的齿感,那种泄力响起时如同丝绸撕裂般清脆又连贯的声音,确实让人着迷。直到那一次,在南油,我挂上了一条我当时认知里“巨大”的鱼。
那天天气闷得像个蒸笼,海面平得跟镜子一样,水色是那种深邃的蓝,一看就是有大物潜伏的样子。我用的就是我那颗宝贝Stella 10000PG,配的是一支硬邦邦的铁板竿,PE线用到了6号。铁板刚到底,大概一百二十米,就轻轻跳了两下,一个沉闷但无比巨大的力量猛地从竿尖传来,瞬间就把我整个人往船舷上拽!竿子直接插水,弯成一个夸张的“U”形。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顶住,然后收线。可我发现,在那种巨大的拉力下,纺车轮的摇臂变得异常沉重,我每摇一圈都感觉像是在跟一头牛角力,力臂太短,发力特别别扭。泄力“吱吱吱”地狂叫,但出线并不是我想要的那么线性可控,而是一种被动地、被绝望地拉出去的感觉。整个过程,我感觉自己像个被拴在风筝另一头的人,除了死死抓住竿子,几乎做不了任何主动的控制。结果?搏了大概七八分钟,在一个猛烈的下潜后,感觉手上一轻,线断了。不是断主线,是前导和主线的连接处,在高强度拉扯下烧了。
收回断了的线,我坐在船尾,点了根烟,手还在抖。船老大叼着烟嘴,慢悠悠地晃过来,瞥了一眼我的装备,没说话,只是咧嘴笑了笑,那笑容里啥意思都有。他指了指自己船舱里挂着的一排家伙事儿,清一色的鼓轮,有小如拳头的慢摇轮,也有大如饭盒的电绞。
从那一刻起,我才真正开始思考,当鱼的力量超过一个阈值,当钓点环境复杂到需要你“命令”鱼而不是“请求”它的时候,纺-车-轮-的-优-雅-是-不-是-就-成-了-一-种-脆-弱?
后来我换了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鼓轮,一颗二手的Jigging Master PE5。刚开始用,简直是灾难。炒粉,无休止的炒粉。拇指按轻了,线杯转速超过出线速度,一团乱麻;按重了,铁板下沉姿态全毁了。那一趟出海,我解线的时间比钓鱼的时间还长。钓友们都在中鱼,我在这边满头大汗地跟一堆8号PE线较劲。
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体会到了鼓轮的“道”。你的拇指,就是你和鱼之间最直接的传感器。当铁板下沉时,拇指轻轻搭在线上,你能感觉到水流的变化,能感觉到铁板被小鱼骚扰的轻微啄动,甚至能感觉到经过不同水温层时那一丝丝细微的阻力变化。这是纺车轮完全给不了的体验。纺车轮的出线,是“自由落体”,而鼓轮的下放,是“带-控-制-的-滑-翔”。
而中鱼之后,天差地别。鼓轮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发力方式是直接的、暴力的。线杯和摇臂几乎在一条直线上,你摇动手柄的每一分力量,都几乎无损地转化成绞盘一样的收线力。再也没有那种摇臂打晃、力不从心的感觉。你的左手握住竿身,右手摇轮,整个身体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你可以像拔河一样,把海底礁石缝里的大石斑硬生生“拔”出来。泄力刹车?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的拇指。在鱼发力冲刺的瞬间,你可以用拇指精准地增加或减少对线杯的压力,实现一种“人车合一”般的精微操控。泄力设定一个基础值,剩下的交给你的手指和感觉。这种感觉,会上瘾。
为了让你更直观点,我给你弄个我自己的使用场景对比表:
| 钓法场景 | 我的首选 | 为什么这么选? | 推荐搭配(举例) |
| :— | :— | :— |
| 岸边礁石路亚(轻型)| 纺车轮 (Spinning) | 礁石区风大,需要远投,而且频繁抛投,纺车轮效率高,不易炒粉。 | Daiwa Certate 4000 配 Apia Foojin’Z 9尺半ML调竿,PE 1.5号。 |
| 船钓铁板 (Jigging) | 鼓轮 (Conventional) | 垂直下放精准,收线力道直接,搏大物信心足。尤其是抽慢摇铁板,鼓轮的节奏感和控线能力无可替代。 | Accurate Valiant 500N 配 Evergreen Poseidon 慢摇竿,PE 3号。 |
| 深海放流钓底 | 鼓轮 (Conventional) | 这根本没得选。线容量大,摇起来就是个绞盘,跟海底的巨物比如章红、大红槽拔河必备。 | Shimano Ocea Jigger 4000 配重型船竿,PE 8号起步。 |
| 水面系铅笔/波趴 | 纺车轮 (Spinning) | 追着GT(牛港)炸出的水花打,需要把饵又快又远地扔到标点。大口径线杯的纺车轮是绝对的王者。 | Shimano Stella 18000SW 配 Ripple Fisher GT竿,PE 10号。 |
你看,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绝对的适合。现在的我,出海的竿包里,两种轮子都会带。去浅场玩玩inchiku(寸动),或者需要大范围抛投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拿起纺车轮。但只要是去深场,目标鱼是那些能把人拖下水的家伙,我绝对会把竿子稳稳地插在鼓轮上。
那种感觉……怎么形容呢?用纺车轮,你像个优雅的剑客,讲究招式和速度。而用鼓轮,你更像个手持战斧的重甲武士,每一次挥舞都带着风声,每一次格挡都坚如磐石。它不只是个工具,它是我在海上的另一只手,能摸到鱼的脉搏。当你熟练到可以用拇指控制住一条二十斤的红甘,让它在礁石区边缘游走,却又不敢钻进去,那种人、竿、轮、线、鱼融为一体的掌控感,是任何文字都无法描述的。
所以,朋友,别再纠结了。如果你只是想轻松愉快地吹吹海风,钓钓鱼,纺车轮足够好。但如果你心里藏着一头野兽,想去触摸大海真正的力量,去和那些深海巨物进行一场原始的力量对话,那么,去搞一颗好点的鼓轮,然后,花时间,用无数次的炒粉和跑鱼去学会怎么用它。当你真正驯服它的那天,你会发现,海钓的另一扇大门,已经为你打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