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只剩一个人的时候,最难的从来不是把鱼骗上钩,也不是跟它在水下掰手腕,而是最后那三米。那从水面到甲板,咫尺天涯的三米。风会突然变大,浪会莫名涌起,鱼会使出它最后的、也是最疯狂的力气。无数次,我眼睁睁看着煮熟的鸭子就这么飞了,只留下一串气泡和自己懊恼的喘息。所以,一个人捞鱼,捞的不是鱼,是心态,是准备,是无数次失败后刻在骨子里的肌肉记忆。
出海前,甲板就是我的手术台。每一个工具都必须在它该在的位置,闭着眼睛都能摸到。搭钩永远放在船尾右侧的插杆座,手柄朝里,钩尖用一小块泡沫包着,既安全,拔出来又利索。抄网?说实话,我很少用那玩意儿,尤其是对付真正的大物。一个浪打过来,又沉又长的昌栄大物玉の柄在你手里就像根不听使唤的巨大筷子,网兜在水里乱飘,钩子挂在网口上,鱼在网外垂死挣扎……那场面,经历过一次就够了。对于十公斤往上的家伙,抄网就是个累赘。
我的信赖,更多地交给了手和子线。是的,你没听错,就是用手去抓那根连接着猛兽的细线。这活儿听起来原始,甚至有点鲁莽,但它给了我最直接的控制感。前提是,你的线组得自己心里有数。我的标配是 YGK 的Jig Man X8 PE线,从4号到8号不等,看目标鱼是什么。前导线我极其固执地只用 Seaguar 的 FXR 船専用碳线,磅数永远比主线高那么一两个级别,比如6号PE我就配14号或者16号的碳素前导。而且,前导的长度我会留得比别人长一些,至少五米。这多出来的长度,就是我最后肉搏的资本。
搏鱼的过程就不多说了,那是你和它之间的私密对话。腰上顶着 MC Works 的肚顶,手里的竿子,可能是我那根用了多年的 Ripple Fisher Ultimo 83M Nano,它强悍的腰力能把鱼从深水里“拔”出来,竿梢的韧性又能很好地化解最后的冲刺。轮子必须是可靠的,Stella SW 14000XG 的刹车,我能在黑暗中精准地调到我想要的那个泄力值,那种绵密顺滑又带着清晰阻尼感的声音,比任何音乐都让我安心。
当鱼终于被拉到船边,浑身闪着金属光泽,鳃盖一张一合,搅动着翻滚的浪花,真正的考验才开始。这时候,绝对不能慌。第一件事,稳住船。如果是在玩 Jigging,我会提前半分钟就把引擎点着,挂着空挡,用脚尖偶尔控制一下方向舵,尽量让船身和鱼保持一个可控的角度,最好是让鱼在我的顺手侧。
然后,我开始收线,不是用轮子,而是用手。左手稳住弯成满月的鱼竿,右手戴上那双厚实的 Owner 激投防护手套,开始一下、一下地往回收前导线。这个过程叫“手擒子线”。你的手能最直接地感受到鱼的力量,它是在发力冲刺,还是只是在摆头。如果是前者,千万别跟它硬顶,松手,让竿子和泄力去消耗它。如果是后者,那就是机会。左手把竿子插进船舷的杆座,让竿子继续保持弓形给鱼施压,身体重心压低,右手果断而稳定地开始收线。
线不能在手上缠绕,这是铁律!就是一把抓住,往船里捋,再抓住,再往里捋。每一把都要抓实了。当鱼头被拉出水面,让它“呛”上几口空气,它的力气会迅速流失。大部分十几二十斤的红甘或者马鲛,几个回合下来,基本就没脾气了。这时候,你可以一把抓住它的鳃盖下方,或者用控鱼器夹住它的下颚,顺势提上船。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充满了原始的力量感。那种鱼在手里最后跳动的触感,是任何工具都无法替代的。
当然,不是所有鱼都这么“听话”。遇到真正的大体型鱼,比如超过三十公斤的犬齿金枪(Dogtooth Tuna),或者一条发了疯的GT(牛港),手擒子线就只能帮你把它拉到最后一米,再往上,就得靠搭钩了。
搭钩是最后的句号,也是最考验人的一笔。我见过太多新手,鱼到了船边就激动得不行,拿着搭钩乱捅一气,结果鱼没钩住,反倒把子线给打断了。冷静,是使用搭钩的唯一秘诀。
当鱼被我用手擒到船边,它已经基本精疲力尽了。左手依然死死攥住前导线,控制住鱼头,让它的身体在水面下与船身平行。这时,我才会腾出右手,沉稳地拿起搭钩。呼吸放缓,眼睛只盯着一个地方——鱼头的后方,鳃盖与身体连接处那片最厚实的肌肉。这里骨头少,肉最坚实,一钩下去就能牢牢锁死。绝对不能钩肚子,那会把鱼的内脏扯出来,鱼肉就全完了。也别试图去钩嘴巴,那地方滑,而且容易让鱼做最后的翻滚。
看准一个浪头涌来的间隙,当船身和鱼都相对稳定的那一瞬间,出手。不是“刺”,而是“引”。把钩尖贴近目标位置,然后用一个短促而有力的动作,向自己的方向“带”回来。钩尖刺入鱼体的感觉,会通过钩柄清晰地传到你手上,一种沉重而扎实的“锁住”感。成了!
一旦钩住,左手立刻松开子线,双手握住搭钩,一鼓作气,利用下一个浪头把船往上抬的势头,顺势将鱼提上甲板。整个过程,可能只有短短几秒,但对体力和精神的消耗是巨大的。当那条巨物躺在甲板上,尾巴还在无力地拍打,阳光照在它流光溢彩的鳞片上,你闻到的是浓烈的海水腥味和自己汗水的咸味,听见的只有自己的心跳和喘息。那种征服感和疲惫感交织在一起的滋味,只有一个人在海上时才能体会得最真切。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我的选择,我整理了这么一个东西,纯属个人偏见:
| 捞鱼方式 | 适用目标鱼 (体重) | 海况要求 | 个人执念指数 | 备注 |
|---|---|---|---|---|
| 手擒子线 (Hand-lining) | 10公斤以下 | 风浪较小 | ★★★★★ | 最有掌控感,对鱼伤害小,需要老练的手法和一副好手套。我的首选。 |
| 抄网 (Landing Net) | 5-15公斤 | 浪小,船舷低 | ★★☆☆☆ | 看着安全,实则手忙脚乱。对付活蹦乱跳的海狼还行,大鱼免谈。 |
| 搭钩 (Gaff) | 10公斤以上 | 任何海况 | ★★★★☆ | 终极手段,一击定音。对技术和时机判断要求极高,非必要不使用,是对大鱼最后的尊重。 |
记得有一次在南海,我单人开船追一群跳跃的黄鳍金枪。用的是我最爱的 CB ONE Z4 200克铁板,一个深抽加一个长坠,竿尖就传来了被卡车撞到的顿感。那是一条大家伙,Stella SW 18000HG 的线杯被它拉得滚烫。我和它耗了快四十分钟,胳膊都快抬不起来了。最后把它拉到船边,那金黄色的鱼鳍在碧蓝的海水里像一面旗帜。我知道,这必须用搭钩了。我按照演练了无数次的流程,控线,稳船,拿钩,瞄准。就在我准备出手时,一个侧浪打来,船猛地一晃,我脚下没站稳,手里的搭钩也偏了,只在它背上划了一道白印。鱼受惊,猛地一头扎下去,只听“嘣”的一声,18号的碳素前导,就在导环处被磨断了。
我瘫坐在甲板上,看着远去的鱼影,半天没说出话。不是惋惜,而是一种反思。单人捞鱼,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会被无限放大。从那以后,我出海前会在甲板上空着手,把整个捞鱼流程模拟一遍,直到每个动作都成为本能。
一个人在海上,你面对的不仅是鱼,更是整个大海的脾气,和你自己内心的平静与焦躁。把鱼弄上船,是这趟旅程的终点,也是对你所有准备工作的最终检验。这其中的学问,恐怕我再钓二十年,也依然在学习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