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一来就问我买什么竿子,那问题问错了。你应该先问自己,想跟哪片海过不去。是站在礁石上,听着浪花拍在脚下,跟狡猾的 黑鲷 斗智斗勇?还是坐上船,冲到外海,去跟那些大家伙掰手腕?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你的装备,你的心思,都得跟着这条路走。
我呢,是个岸钓的死忠。船钓是爽,直捣黄龙,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那种自己一步步探索,用脚丈量海岸线,找到一个绝佳 标点 的成就感。站在岸上,你面对的是整个大海的未知,潮水、风浪、水下结构,每一样都在考验你。你不是闯入者,你是拜访者,得学会谦卑,学会 读懂潮水。
新手入门,我劝你先从岸边路亚开始。这玩意儿门槛相对低,装备也轻便。别听那些装备党忽悠你一步到位,你先得找到感觉。搞一支 M调(中等硬度) 的 泛用型路亚竿,长度在 2.7米 左右,这个长度让你既能抛得远,在礁石上操作也不至于碍手碍脚。我个人很喜欢 Shimano 的 Zodias 或者 Daiwa 的 Tatula 系列,腰力足,竿稍又足够敏感,能清晰地把水下的信息传到你手上。
轮子,配个 2500型或3000型的纺车轮 就够了,关键是 泄力 要顺滑。什么叫顺滑?就是鱼发力猛冲的时候,它能稳定、均匀地出线,而不是一卡一顿的。这关键时刻能救你一命,不然断线跑鱼,你哭都没地方哭。
线组的搭配,这才是重头戏,也是无数新手犯傻的地方。主线我只用 PE线,它的延展性极低,水下哪怕最轻微的触碰,都能被放大,让你清晰感知。1.2号的PE线 足够应对岸边大部分鱼种了。但PE线不耐磨,所以必须接一段 前导线。我通常用 4号的碳素前导线,大概一米到一米半长,用 FG结 连接主线。碳线在水里隐形效果好,而且耐磨,能扛住礁石的剐蹭和鱼嘴的摩擦。
线种类型 | 优点 | 缺点 | 我的用法建议 |
---|---|---|---|
PE线 | 灵敏度极高、无延展、强度大 | 不耐磨、风大时易缠绕 | 主线,必须搭配前导线 |
碳素线 | 耐磨、水中折射率低(隐形)、切水快 | 质地较硬、有一定记忆性 | 前导线,首选,尤其是在礁石区 |
尼龙线 | 柔软、有延展性、价格便宜 | 灵敏度低、吸水后强度下降 | 不推荐作为路亚主线,但在某些浮游矶钓钓法中有奇效 |
家伙事儿备齐了,真正的修行才开始。你得学会 抛投,不是把饵扔出去就完事了,而是要精准地打到你想让它落下的地方——那片海草的边缘,那块巨大礁石的背流处,那明暗水交界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是鱼藏身和捕食的“食堂”。
然后是 控线。拟饵入水后,你要始终保持线是微微绷紧的,这样饵在水下的姿态才对,鱼的咬口信号才能第一时间传递过来。说到咬口,那感觉太奇妙了。有时候是“咣”一下的猛烈撞击,像是有人从水下狠狠踹了你一脚,那是活性高的 海鲈鱼。有时候,只是竿尖非常轻微的一个“嗒”,甚至只是线突然松了一下,这往往是警惕性极高的 黑鲷 在试探。你必须像个神经质一样,分辨出这些信号和挂底、水流的区别。
那一瞬间,就是 扬竿 的时机。不是用胳膊猛抡,而是靠手腕爆发力,短促而有力地向上一抖,让 BKK的刺客单钩 牢牢刺穿鱼嘴。成了!接下来就是最激动人心的 搏鱼 环节。
我永远忘不了有一年初秋的傍晚,在东边一个很少人去的礁石群。那天是 涨八分 的活水,我用一枚 14克的银色VIB 往下游的流心打,搜索洄游的鲈鱼。在一次慢速回收中,竿尖突然被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猛地往下一拽,紧接着,轮子的 泄力装置 发出刺耳的尖叫声,线杯飞速转动!我心里一惊,知道碰上大家伙了。我立刻下意识地压低竿身,弓着腰,用整个身体去感受鱼的每一次发力。它往外冲,我就顺着它的力道适当放线,保持弓竿的角度,用竿子的腰力消耗它;它一停,我立马快速收线,不给它任何喘息的机会。那家伙在水下左冲右突,好几次都想往礁石缝里钻。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手上死死地控着竿,大脑飞速计算着它的逃跑路线,提前用竿子的角度引导它远离障碍区。海风呼呼地吹,浪花溅了我一身,咸腥味混着肾上腺素的味道,那一刻,世界只剩下我和水下那个对手。大概僵持了五六分钟,那股蛮力终于开始减弱。我瞅准一个浪头涌过来的机会,顺势将它带到脚边的浪里,用控鱼器一把钳住它的下颚。一条接近 70公分 的大海鲈,银色的鳞片在夕阳下闪着金光,漂亮得让人窒息。
那一刻的满足感,不是渔获多少能衡量的。是你用你的知识、你的技巧、你的判断,和大海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对话。
所以,别再问怎么参与了。穿上你的防滑钉鞋,带上最基础的装备,找个相对安全的海边。先别想着钓鱼,先去学着看海。看看浪是怎么拍打礁石的,看看退潮后露出了哪些沟壑,看看海鸟在什么地方盘旋。当你开始能从这些景象里读出点门道的时候,你就已经入门了。把你的 铁板亮片 或者 T尾软虫 抛出去,然后,耐心地等。等那来自深渊的、让你心跳骤停的第一次叩门。相信我,只要有过一次,这辈子你就戒不掉了。大海会把你牢牢粘住,用它的神秘,它的力量,还有它偶尔慷慨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