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问我了,真的。每次在码头上、渔具店里,总有新来的哥们儿一脸热切地凑过来,“老哥,这大黄鱼怎么搞啊?” 我能怎么说?三言两语讲不清楚,讲深了你又觉得我藏着掖着。这玩意儿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不是你买了根好竿子、挂上块铁板扔下去就能等着“咣咣”上口的。海,是活的;鱼,更是贼精。
钓黄鱼,对我来说,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一场和大海的心理战,一场对细节的偏执。
先说说我那套用了快磨出包浆的家伙事吧。很多人上来就追求旗舰,什么Saltiga、Stella,恨不得武装到牙齿。不是说不好,但你得明白为什么。我船上常备的主力竿,是一根天龙(Tenryu)的Horizon LJ,型号是HLJ621B-FML。为什么是它?不是因为它贵,而是因为它的调性。FML,代表它的竿梢足够软,能放大黄鱼那种神经质、试探性的小口,但腰身又异常坚挺,在中了大物、需要从礁石区把它强行拔出来的时候,那股子力道能给你无比的信心。你用一根硬邦邦的铁棍,那细微的触碰直接就没了,鱼舔一下饵就跑,你还傻乎乎地在上面“抽电报”。
轮子我认准鼓轮,具体点是禧玛诺的Ocea Conquest 301HG。玩船钓慢摇,用纺车轮的我总觉得差点意思。鼓轮出线顺滑、垂直,能让你最直观地感受到水下的一切。线杯转动的细微变化、铁板下沉时被水流切割的阻力、鱼在底下蹭线的痒痒……这些都是通过你握着轮子的手,直接传递到大脑的信号。纺车轮绕线柱那一下转折,总会损失掉一部分最原始的触感。这是一种玄学,也是一种执念。
线组?这才是命脉。主线我只用YGK的PE线,1.5号就足够了,太粗了影响下沉速度和水流切割。关键是前导线,必须是耐磨的碳线。黄鱼都贴着底,礁石、贝壳、沉船,哪一样都是断线没商量。我通常会接上四五米长的8号Seaguar碳线,用FG结仔仔细细地打,打完还要用牙咬一咬,确保万无一失。跑鱼,十次有八次是结没打好,或者前导线被磨断了。
东西备齐了,出海才是真正的开始。你以为是开到一片海域扔下去就完事了?错。我们找的不是鱼,是“家”。黄鱼的家,就是水下的结构。一块突起的暗礁、一道陡峭的海沟、一艘沉没的铁船,这些地方才是它们的食堂和卧室。打开船上的探鱼器,那不是看上面有没有鱼的信号,而是像个地质学家一样,去解读海底的地形图。看到海底突然出现一个断层,或者是一片密集的、像圣诞树一样的信号,那多半就是个好标点了。我会让船老大顶着流,把船停在结构的上游,让我们的钓组能顺着水流,像送外卖一样,精准地“漂”到鱼的嘴边。
读懂潮水,是进阶的关键。黄鱼开口,跟潮水息息相关。最疯狂的窗口期,往往是涨平或者落平那半个多小时。水流从湍急变得平缓,鱼会从礁石缝里出来觅食,警惕性也最低。流太大了,你的铁板根本沉不到底,就算到了底,也被冲得乱飞,假得不行。流完全停了,死水一潭,鱼也不爱动。所以每次出海前,我都会花很长时间研究潮汐表,精确计算出抵达钓点时,潮水处于什么状态。
好,现在万事俱备,该说说核心操作了。我偏爱轻型铁板,60克到120克之间。相比挂着虾仁、沙蚕的天平钓组,铁板钓法更主动,也更有趣。那种全凭自己手法、骗鱼上钩的成就感,是饵钓给不了的。
下面这个表格,是我这几年总结下来,在不同水深和流速下,用铁板的个人心得,不是金科玉律,但足够你应付大多数情况:
| 水深 (米) | 水流状况 | 推荐铁板重量 (克) | 核心操作要点 |
|---|---|---|---|
| 20-40 | 流缓/停滞 | 60-80克 | 动作要柔和,小幅度快抽,增加水平位移 |
| 20-40 | 流速中等 | 80-100克 | 标准的一抽一圈,保持节奏感 |
| 40-70 | 流缓/停滞 | 80-100克 | 慢速、大幅度提拉,让铁板有更长的飘落时间 |
| 40-70 | 流速中等/快 | 100-120克 | 快速下沉,触底后连续快抽几下,迅速脱离挂底区 |
| 70以上 | 任何流速 | 120克以上 | 考验臂力,以触底和感知为主,动作幅度不宜过大 |
控线,是灵魂。铁板触底的瞬间,线会突然一松,这时候你要立刻收紧虚线,然后开始晃饵。我的习惯是,竿尖向上一提,同时摇柄收半圈或一圈,然后再让竿尖回落,感受铁板在水下飘落、翻转。如此反复。黄鱼的攻击,百分之九十都发生在铁板飘落的过程中。它会以为那是一条受伤、垂死的小鱼,然后毫不犹豫地一口闷下。
那个咬口信号,简直让人上瘾。有时候是“梆”的一下,像触电,直接拉着竿子往下冲,这是最爽的,扬竿就行。但更多时候,是极其微弱的。可能只是竿梢轻轻“笃”了一下,也可能是在你提竿时,感觉上面突然多了点“东西”,像是挂了个塑料袋。甚至,你感觉线突然松了——这是鱼从下往上攻击,把铁板顶起来了。无论哪种,你的反应都必须是下意识的:扬竿!不是用蛮力把鱼钩死,而是手腕发力,快速、短促地向上一抖,让BKK的8090-HG这种锋利的三本钩牢牢刺穿鱼嘴。
中鱼之后,别慌着收线。搏鱼的过程,是享受,也是考验。大黄鱼的力道沉稳而持续,它会一头扎向海底的礁石。这时候,你手里的Ocea Conquest的泄力就派上用场了。调到合适的力度,在鱼发力时,任由它出线,发出“吱吱”的悲鸣,但始终保持着对它的张力;在它力竭的间隙,你再通过“泵鱼”(Pumping)的方式,竿子抬起,收线,再放平,再抬起,再收线,一步步把它拉离危险的障碍区。这个过程,你和鱼之间只靠一根细细的PE线连着,任何一个失误,比如突然的松线,都可能让它逃之夭夭。
我永远忘不了有一回在舟山外海,一个深水泥质底的标点。探鱼器上显示海底干干净净,但有一大片模糊的信号,贴着底,像地毯。老船长说,是鱼群。我们十几条船围在那里,大家用的都是传统的天平钓组,挂着活虾,钓况很一般,零零星星上几条。我那天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换上了一块120克的粉色激光铁板。第一竿下去,触底,轻轻一抽,竿尖回落……就在那时,一个极其微弱、几乎无法察觉的重量感传来。我下意识一扬竿,瞬间,竿子被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拉成一个满月!轮子疯狂出线,那声音在安静的海面上显得格外刺耳。我知道,是大家伙。我弓着身子,花了十几分钟,才慢慢把它“请”了上来。当那条近五斤、通体金黄、鳞片在阳光下闪着碎光的大黄鱼被抄网捞上甲板,发出标志性的“呱呱”叫声时,整个船都沸腾了。那天,我用那块铁板,在所有用饵钓的人艳羡的目光中,一个人拉了十几条。
从那以后,我就更坚信,钓鱼没有定式。装备、技巧、数据,都只是基础。真正让你成为高手的,是对细节的观察,是对鱼的习性的理解,是那种愿意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再不断总结的劲头。
所以,别再问我“怎么卖”了。带上你的敬畏心,去感受海风的咸腥,去倾听海浪的呼吸,去体会每一次鱼线被拉紧时的心跳。当你能从竿尖的微微一颤中,读懂水下一百米深处那条大黄鱼的心思时,你就真的懂了。那片金色的鳞光,大海自会为你亮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