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股子咸腥味儿,混着潮气,有时候还有点儿泥腥或者藻类的味道,这就是海啊。真要说“海钓怎么钓”,这问题可太大了,大海哪有固定的章法?岸边跟船上是两码事,礁石跟沙滩又不一样,甚至同一个地方,上午跟下午,大潮跟小潮,那鱼情是天壤之别。我说啊,玩海钓,尤其是路亚,得有点儿轴劲儿,得跟大海“较劲儿”,但更得学会“听”它的话。
先说装备吧,这是基础,但别一上来就听那些花里胡哨的推荐。得明白你准备干嘛。是想在码头边甩着玩儿,目标小海鲈、黑鲷?还是想上礁搏大物,对付石斑、牛港?亦或是出海玩铁板,追求深海巨物的拉力?这决定了你的竿子、轮子、鱼线,包括前导线和连接环这些小件儿,都得跟着变。
拿我自己最常玩的岸边路亚来说吧,我喜欢找那些乱石滩、防波堤、或者河口交汇的地方。竿子我偏爱2.7米到3.3米之间,M调或者MH调的,轻便但又有足够的腰力,能把饵抛远,也能在复杂地貌下硬生生把鱼拽出来。轮子一般配3000型到4000型的纺车轮,追求的是顺滑度、泄力稳定性和一定的容线量。线?我基本都是PE线,磅数嘛,看你玩多大的鱼,我一般2号起步,前导碳线,20磅打底,遇到环境复杂的钓点或者知道有大家伙,前导会直接上30磅甚至更高。碳线耐磨啊,礁石磕一下不至于立马断。
饵这东西,学问海了去了。硬饵、软饵、铁板、亮片…… 每种都有它适用的场景。比如清晨或者傍晚,水面系波扒 (Popper)或者铅笔 (Pencil)常常能引爆水花,那中鱼的视觉冲击力,绝了!水深点儿或者有流的地方,米诺 (Minnow)、VIB、亮片就更有效。到底层或者流特别急的时候,软虫配铅头钩,或者小铁板,模拟小虾小鱼逃窜的样子,有时候能收到奇效。别听人说哪个饵“万能”,得看当时鱼在追什么、水情怎么样。我的“秘诀”之一就是,手里备几种不同泳姿、不同深度的饵,勤换,找鱼的反应。
抛投嘛,看着简单,真要抛投得远、得准,那得练。尤其是逆风的时候,怎么借力,怎么控制出线,全在手感。练得多了,闭着眼你都能把饵送到那个你觉得鱼会藏身的角落,那块突出水面的石头边,或者那片水流回旋区。
然后就是控线。线可不是扔出去就完事儿的。得跟饵保持连接,感受它的泳姿,感受水下的情况。风大,线会飘,得压线;流急,饵下不去,得想办法。最关键的是,通过线去“读”鱼的信号。路亚有时候鱼口很轻,可能就竿尖儿一个微微的顿挫,甚至就是线组突然松了一下,你都得有反应。
等那口来了,那一下扬竿,得干脆、有力,不是往上挑,是往后、往侧面带着抽,把钩子扎瓷实。尤其是玩单钩的,这一下太重要了。
接着就是搏鱼了。鱼中钩后的第一反应常常是暴力冲刺或者往障碍区钻。这时候你的控竿就成了关键。竿子得弓起来,用竿子的弹性去卸力,去导向。轮子的泄力这时候必须稳定可靠,不能忽紧忽松。鱼要线就给线,但不能让它无限制地冲;它停了或者力气小了,赶紧收线,把它往安全水域带。这是一场拉锯战,比的是耐心、判断力和体力。别硬拽,十有八九会拔河断线跑鱼。也别怂,该发力的时候不能软。
说起来,读懂潮水和水流,这是海钓的真本事,比啥都重要。鱼不是傻子,它们跟着食物走,跟着氧气走,这些都跟潮水、水流息息相关。大潮汛,水活,鱼可能更活跃,但流也急,标点难找;小潮汛,流缓,某些标点可能效果更好。涨潮还是落潮?不同的鱼、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偏好。比如很多掠食性鱼类喜欢在涨潮后期或者落潮初期,流水把小鱼小虾卷起来的时候伏击。得看潮汐表,更得在现场观察水流方向、速度、甚至水面的浪花、水色,这些都在告诉你水下发生了什么。浑水里用啥饵?清澈水里用啥饵?水温变化有什么影响?这些经验,都是一次次出海,一次次观察,甚至一次次空军之后,慢慢积累起来的。
再说说目标鱼种。不列个长单子了,就说几个我常玩的。海鲈,这玩意儿聪明得很,口轻,善于利用环境。玩海鲈得细,抛投要精准,标点选择要对路,往往就在障碍边上。黑鲷,嘴硬,力量不小,喜欢在礁石或者码头桩子边啃东西,用活饵或者小虾仿生饵有时候比路亚效果好。石斑,这可是狠角色,中钩第一反应就是往石头缝里钻,搏石斑必须快、准、狠,不给它钻洞的机会,不然缠线磨断是常事。不同的鱼有不同的习性,了解你的目标鱼,是提高渔获的不二法门。
失败的教训嘛,多了去了。有次上礁,浪突然大起来,差点儿被卷下海,装备全湿,人也吓得够呛。那次是彻底给我上了一课:安全永远是第一位,不能为了鱼去冒不必要的风险。还有无数次,看着一片好水,流也对,饵也换了,就是没口,空手而归。这时候别急躁,复盘一下,是标点不对?时间不对?还是今天鱼情确实差?下次换个思路再来。
我有个不太算“秘诀”的“秘诀”,就是别老盯着同一个点死磕。如果一个点试了几种饵,几种手法,都没反应,赶紧换地方。大海那么大,鱼在游动,可能它现在就在隔壁那个湾里开PARTY呢。多走动,多观察,寻找新的可能性。
有时候,钓鱼也不全是为了那几条鱼。站在海边,听着潮声,看着太阳从海平面升起来或者落下去,感受海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心里会特别平静。那些工作里的烦恼、生活中的琐事,这时候好像都烟消云散了。人跟自然,就这么简单地连接着。偶尔遇到几个钓友,一起吹吹牛,分享点儿经验,或者看别人中个大家伙,跟着激动一下,也是乐趣。
真要说海钓,就是这么回事儿。不是看几篇攻略就能立马变高手的。它得你亲自去感受,去试错,去跟风浪打交道,去跟鱼斗智斗勇。每一次出海都是新的体验,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或者挑战。装备是工具,技巧是手段,但最终让你着迷的,是跟大海互动,是那份未知和探索的乐趣。
对了,有时候,把复杂的渔获、地点、饵料跟条件对应起来,做个笔记,对我帮助挺大。算是给自己的经验找个数据支撑吧。简单列个常见的:
常用路亚类型 | 常见目标鱼种 | 适用环境/条件 | 主要操作手法 |
---|---|---|---|
波扒 (Popper) | 海鲈、牛港、红甘 | 清晨/傍晚,平静水面,障碍区边 | 短促抽动竿尖,模拟水花和声响,间歇停顿 |
铅笔 (Pencil) | 海鲈、牛港、各种小型掠食鱼 | 水面,清澈水域,追逐小鱼时 | “Walking the Dog” (左右摆头),模拟受伤小鱼游动 |
米诺 (Minnow) | 海鲈、黑鲷、马鲛鱼 | 各水层,搜寻范围广,慢流或静水 | 匀速收线,快慢结合,抽停,模拟小鱼游动 |
VIB/亮片 | 海鲈、马鲛鱼、各种小型掠食鱼 | 深水,急流,远投需求时 | 匀速收线,或者快速收线模拟逃窜 |
铅头钩+软虫 | 石斑、黑鲷、各种底层鱼 | 复杂礁石区,船钓近底层 | 轻跳、拖底、模拟虾蟹或底层小鱼 |
铁板 (Jig) | 石斑、红甘、牛港、烟仔鱼 | 深水,船钓为主,需要快速下沉 | 快速抽动竿尖(Jigging),模拟受伤或逃窜鱼 |
表格看着挺直观,但实际情况复杂得多,同一款饵在不同人手里、不同水域效果都可能不一样。得自己去试,去悟。
所以,“海钓怎么钓”?我的答案是:带着敬畏之心去感受大海,带着学习的心态去尝试,带着不服输的劲儿去挑战,也得带着能接受空军的洒脱。装备用心选,技巧反复练,环境仔细读,鱼儿耐心等。剩下的,就交给那片蓝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