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头捏在手里,指尖感受着那细微的重量感,就是这种感觉,把我和海连接起来。海钓,特别是玩底,或者说所有需要精确知道水层和海底情况的钓法,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找底”。这玩意儿听着简单,不就是把铅坠扔下去,等到底了,然后呢?门道深着呢,深到能决定你一天是抱桶回家,还是空军洗海澡。
怎么找底?听着简单,但绝不是把线组一股脑儿甩出去,等线松了就算完了。那是新手干的事。一个有经验的钓手,找底是在和大海对话,用手里的鱼竿、轮子、鱼线去“摸”海底。
最原始,也是我个人觉得最有感觉的方法,就是用铅坠找。选个合适的重量,这个重量得根据你钓点的水深、流速来定。流大水深,铅就得重,不然还没到底就被水流带得不知道飘哪儿去了。一般来说,几十克到几百克不等,甚至更重。抛出去或者直接垂直放下,然后全神贯注,感受线组的下沉。线会匀速出去,突然,手里的感觉会变,那是一种闷闷的、阻滞的顿感,恭喜你,铅坠到底了。这时候,你要做的不是停下,而是轻轻绷紧线,再放松一点,重复几次。目的是感受铅坠触底后的状态。是“咚”一声闷响后就不动了?还是在海底“蹭蹭”地拖动?拖动的感觉是平顺的沙底,还是卡顿、甚至往里钻的石头缝?这是在用铅坠“阅读”海底地图。
别小看这个“读”,这是老钓手判断一个钓点有没有藏鱼的关键。沙底可能跑鱼多,但某些鱼就喜欢沙底;石底容易挂底,但石斑、黑鲷、黄鳍鲷、黄脚立这些家伙,十有八九都藏在石头缝里或者礁盘附近。找底找到密集的礁石区,尤其是那种大石头间有小缝隙的地方,恭喜你,找到了可能藏着大物的“家”。
很多时候,光靠感觉还不够。尤其水深或者流急,线杯哗哗出线,到底那一瞬间的感觉容易被高速出线掩盖。这时候,计数轮或者带线深显示的电子轮就派上用场了。这种轮子会在屏幕上显示出了多少米线,当铅坠触底,线不再快速出的时候,看一眼数字,你就知道大概水深了。这对精确投放钓组到特定水层或者标记深浅变化非常有帮助。比如你知道某个地方水深是20米,但某个点突然变成15米,那很可能就是个小山丘,鱼喜欢躲在这里伏击。
当然,最直观的是探鱼器(鱼探/Sonar/Fish Finder)。船钓必备,现在岸钓也有便携式的了。屏幕上能直接看到水深、海底地形、甚至水里的鱼影。这就像开了上帝视角。探鱼器能清晰地告诉你下面是沙还是礁,是平坦还是崎岖。结合探鱼器,你可以更精准地把钓组送到理想的标点。但我总觉得,完全依赖机器,就少了点儿人跟海之间的那种默契和较量。用手里的线去“摸”到的海底,感觉更真实,更深刻。
找底不只是找最深的点,很多时候是找“有效的”底。比如你目标鱼是鲈鱼,它们喜欢在水底结构附近,但不会趴在沙地上。找底找到一片沙地中的孤立礁石或者沉船残骸,这才是黄金标点。又比如钓带鱼,它们晚上会靠底,但你不需要铅坠死死躺在底,只需要知道大概深度,让饵在离底一两米甚至更高的地方晃悠就行。
水流和风是找底的两大杀手。流急的时候,铅坠还没到底就被冲出去了,你以为到底了,其实铅坠离底老远。风大的时候,风会吹弯线,也会影响线组下沉的速度和角度。这时候,一是加重铅坠,二是用低延展性的PE线或者碳线,这些线的信号传递更直接,哪怕受风流影响,铅坠触底的信号也更容易通过敏感的竿稍传递到你手里。我的经验是,用号数合适的PE主线搭配一段碳线前导,这是兼顾灵敏度和耐磨损的经典配置。比如钓一些轻口鱼,用PE 1.0-1.5号,前导线 4-6号碳线;钓大物或者礁石区,可能得用到PE 2-4号,前导线 8-12号碳线甚至更粗。好的PE线真的很重要,信号传导清晰,切水性好,同样的重量能更快更直地下到底。
还有一种情况,活饵钓法,比如用活虾钓石斑。你不能让活虾直接趴在石头缝里,那样它很快就钻进去了挂死或者躲起来。找底后,你需要收上来一点线,让活虾刚好在海底上方活动,这样既在它喜欢的区域,又不容易挂底,而且活虾在水底上方的泳姿更容易吸引目标鱼。这个“收上来一点”多少,全凭经验和感觉,或者看计数轮的读数。
找底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意识。走到一个新的钓点,第一件事不是急着抛竿,而是先探探底。用探鱼器扫一圈,或者用重铅试探几个不同方向,感受海底的地形变化。水深多少?最深在哪里?浅滩在哪?有没有礁石?有没有陡坡?这些信息在你脑子里形成一幅地图,然后你才能决定在哪里下竿,用什么钓法,用什么饵,才能提高效率。
有时候,找底找到了一个从来不知道的结构,比如一片以前以为是沙底的地方,突然摸到了连续的礁石,这往往就是一个潜在的爆点。那次在XXX岛外面,就是靠着船钓,用重铅和电子轮一点点摸索,在20多米的深水区找到了一片小小的,像馒头一样隆起的礁石群。那地方流很大,一般的船都不愿意停留,怕挂底。但我感觉那结构好极了,硬是撑着把船定住,结果,就在那块小礁石上,连续起了好几条大石斑,拉得手都快断了。那种通过“摸底”发现宝藏的感觉,比直接看鱼探找到鱼群更有成就感。
当然,也付出了代价。挂底是常有的事,丢失天平、子线、铅坠甚至整套钓组是家常便饭。特别是新手,不敢把铅放到最底,或者不知道怎么处理挂底,白白浪费时间和装备。但每一次挂底,也是一次学习。它告诉你这里是死角,是雷区,下次再来,就知道要避开一点,或者换个角度。
对我来说,找底的过程,就像是和大地的根基对话。大海表面波涛万顷,下面却是另一番景象,是山峦起伏,是沟壑纵横,是生命的温床。用手里的线去感知它,去了解它,这本身就是海钓最大的魅力之一。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潜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水下,但通过找底,我们也能感受到那神秘而壮阔的海底世界。
所以,下次出海,别忘了花点时间,好好“摸摸”海底。它会告诉你很多秘密,比你看任何攻略都管用。手里的鱼竿,不再只是抛投和遛鱼的工具,它变成了你的触角,去探索未知的深渊。那种连接感,会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