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海钓场,有些玩野场的兄弟可能鼻子就哼一声,觉得没劲。我刚开始也有点这想法,觉着不就是个养殖池子嘛,放进去,等鱼咬钩不就完了?后来去得多了,跟场里的老师傅、来来往往的钓友聊得多了,自己也挨了几次“空军”的闷棍,才慢慢咂摸出味儿来。这海钓场啊,它有它自己的门道,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纯野场还考验你对细节的把握。
野场看天吃饭,看潮水脸色,看鱼群路不路过。海钓场呢?鱼是有的,但它们不是傻子。天天被人钩来钩去,早精了。而且场地相对固定,水下情况也复杂,你得像个侦探,去琢磨这些“久经沙场”的鱼藏在哪儿,啥时候才肯开口。
首先说装备,海钓场不像远海船钓动不动就深水巨物,但也绝不能含糊。我的习惯,岸边的海钓场,如果目标是黑鲷、真鲷、石斑这些常见的,我用竿子喜欢找那种腰身有力但梢子又比较灵的。比如我常带的那支伽马卡兹黑鲷竿 1.5号 5.3米,这长度进可攻远,退可守近,1.5号的硬度,对付斤把两斤的鲷鱼完全够用,碰到突然串出来的大家伙,腰身也能顶住。梢子呢,非常重要,海钓场鱼口有时候特别贼,一点点信号,就得靠这灵敏的梢子传递过来。轮子我用得比较杂,但基本都要求顺滑度和泄力稳定,禧玛诺 ストラディック C3000或者范普利德 3000我都用过,觉着挺皮实。最关键的是泄力,不是说鱼越大泄力调越紧,要根据鱼的大小、水深、线组强度来调。在海钓场,鱼中钩后第一反应就是往四周的网箱边、管道、人工礁这些地方钻,泄力太死,它一发力就断线;泄力太松,它三两下就钻进去了。所以那个度得自己摸索,能让它拉出去,但不能拉太快太远。
线组搭配是门大学问,也是我跟几个老炮儿交流最多的地方。主线我现在基本都用PE线 1.5号,拉力强,切水快,信号传导好。PE线有个毛病就是不耐磨,所以在接近水底或者障碍物多的地方,前导线就成了生命线。我一般接个氟碳线 4号到5号,长度大概两米到三米不等,看水深和需要。氟碳线耐磨性好,在水里折射率低,隐蔽性也好。这个号数对付一般的黑鲷、真鲷足够了,碰到大点的石斑,得看你控鱼的水平了。连接PE和前导,我只信FG结,自己练了上百次,闭着眼都能绑,这是基础功,马虎不得。
钓饵的选择,海钓场的水情和鱼情决定了这里跟野场不太一样。野场可能用点螺啊、蟹啊效果好,海钓场很多鱼是吃颗粒饲料长大的,或者习惯了吃投放的活饵。所以,活饵通常是王道。活虾是我的首选,不管是南极虾还是当地的活基围虾,穿对方法,让虾在水下还能动,对黑鲷、真鲷、石斑都有致命的吸引力。有时候也会用小鱼,比如小泥猛或者小活虾虎,这个对付石斑效果拔群。当然,活饵不好弄或者场里不让用,也可以用切块的鱿鱼须、沙丁鱼块,或者腌制过的小鱼肉。这种死饵的优势是耐小鱼啄,能守,但诱鱼效果肯定比活的差一些。
偶尔我也会玩玩路亚,特别是在场里鱼比较活跃,或者清晨傍晚的时候。目标鱼主要是鲈鱼或者追着活饵跑的石斑。用得最多的是软饵,加个铅头钩,配合卷尾或者T尾,在水底慢跳或者拖动。颜色我喜欢选夜光白或者亮片色,有时候粉色或者透明带亮粉也有奇效。不过路亚在海钓场限制比较大,人多容易挂线,而且鱼的活性要求高。
钓法上,我主要玩两种。一种是浮游矶钓的变种,在场里用小浮漂或者阿波,找底钓或者半水。这种方法比较灵活,能搜索不同泳层。另一种是沉底钓,加个铅坠到底,或者小跑铅。沉底钓比较稳当,适合守候在那些网箱底部或者人工礁附近的大鱼。
核心操作,那就是基本功的堆砌了。抛投得准,这一点在海钓场太重要了,你想把饵送到那个网箱角落底下,或者那根管道旁边,旁边可能就是别的钓友的线,抛不准就麻烦了。控线呢?如果你用活饵,得让它尽量自然地在水下游动;用死饵或者路亚,就得赋予它生命力。关键是用手指搭着线,去感受水下的情况。是铅坠触底了?是小鱼在啄?还是大鱼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这一点点区别,全靠指尖的感受。扬竿时机更是千变万化,黑鲷咬口像打桩机,咚咚几下,然后一沉,这时候扬竿;真鲷可能就是一顿,然后浮漂慢慢下沉或者横移;石斑嘛,就是那种强烈的、不带犹豫的猛拽,竿稍瞬间被拉弯,这时候你稍微顿一下,让鱼把饵吸深一点,再大力扬竿!晚了鱼吐饵,早了钩不牢。
中鱼了,搏鱼是高潮时刻。海钓场空间小,鱼还喜欢扎障碍。所以中鱼后的头几秒太关键了。第一时间不是猛拽,而是顶住竿子,靠轮子的泄力消耗鱼的第一波冲刺。同时,利用竿子的弹力,把鱼往开阔水域带。眼睛盯着线,盯着鱼的游向,手要稳,控竿角度保持在45度左右,既能卸力,又能发力。感觉鱼的力道小了,就开始收线,一点一点把鱼拉回来。如果它往障碍物冲,就得瞬间绷紧线,用竿子大力横向拉,让鱼失去方向感,阻止它钻进去。这个过程,脑子要快,手要稳,不能慌,慌了就容易出意外。
读懂潮水?海钓场也有潮水?当然有!虽然是个“场”,但它和外面的大海是相通的,潮汐的涨落会引起场内的水流变化。水流会带来溶氧,带来食物,也会影响鱼的活性和藏身位置。一般来讲,涨潮或落潮时,水流有变化的时候,鱼比较活跃。死潮(满潮或干潮前后水流停滞)的时候,鱼口会差很多。我每次去,都会先看看潮汐表,再观察一下场里的水流方向和速度,心里就有个底了。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我的“野路子”心得。比如,进场别着急下竿,先转一圈,看看别人钓况怎么样,都在哪个位置下竿,用什么饵。有时候,场里的鱼群是有固定巡游路线的,或者哪个角落因为水深、结构特殊,常年是“黄金钓位”。再比如,饵料的使用,别一次撒太多窝料,特别是颗粒饲料,容易把鱼喂饱。少量多次,把鱼吊在你的钓点附近就行。有时候,活虾不动了,别扔,剪掉虾头,用虾身肉作饵,效果也挺好,特别是钓真鲷。
有一次,我在一个网箱边的死角,别人都不爱去,觉得挂底。我偏去,小心翼翼地沉底钓。用的是一只不太活络的小泥猛。刚下去没多久,竿稍就传来那种沉闷的、往下顿的力量,不是小鱼啄,我知道是大家伙。扬竿!那一瞬间,竿子就弯成了满弓,轮子的泄力滋滋地响,线像拉橡皮筋一样往外冲。这家伙力气真大,直接就往网箱底下钻。我死死顶住竿子,侧着身子,用尽全身力气往外带。手都哆嗦了,心跳得跟擂鼓似的。就这么僵持了十几秒,感觉鱼的冲劲小了一点,我抓住机会,一点点收线,它再冲,再放线。来回几个回合,终于把鱼带离了网箱,慢慢搏鱼。出水的那一刹那,水花四溅,是一条足足有七八斤的大石斑!那种成就感,比空旷大海里钓上来还要强烈,因为我知道这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每一个细节都得算计。
海钓场钓鱼,说白了,就是在一个相对受控的环境里,玩一场跟“有经验”的鱼斗智斗勇的游戏。它不像野钓那样充满未知和惊喜,但它考验你的耐心、技巧的精细度、以及如何去解读一个“小型生态圈”里的鱼情。每一次出竿,每一次收线,每一次提竿,都是在学习,在积累经验。也许没有大海的波澜壮阔,但看着鱼儿跃出水面那一刻,阳光照在它身上闪耀的鳞光,那种喜悦是共通的。这不只是钓鱼,也是一种跟自己较劲,跟这片小小的海域对话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