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四海钓鱼,这事儿在我这儿,早就不是啥新鲜玩意儿,也别指望我给你整那些花里胡哨的理论。真要我说怎么看,那就是看你怎么“活”在这片海里。这不像淡水,规规矩矩的,抛哪儿、用啥饵、啥时候口好,大概都有个谱儿。大海啊,它野,它变,它藏着掖着,你得用全身心去感受它、去读它,用这么多年攒下来的经验去跟它“对话”。
那些个新手,上来就问用啥竿啥轮,啥线啥饵,以为装备堆上去就能爆护。笑话。装备重要吗?重要,它是你的延伸,是你的兵器。但它不是万能的。我给你说,就算你拿的是顶级的 Shimano Stella 配 Tenryu Rayz Deep,线是 Varivas PE X8 #3,前导 Seaguar Fluorocarbon 50lb,挂个据说包打天下的 Maria Loaded 波爬,可你压根儿不知道眼前的这片海流往哪儿走,底下的暗礁藏在哪儿,潮水走到哪个点位是鱼最可能出来觅食的时候,那玩意儿搁你手里,就是烧火棍。
就拿读潮水这事儿来说,看潮汐表上的高低潮时间,那是基本功。但你得往深里琢磨啊。落潮的时候,水往外排,带出沿岸的食物,那些掠食鱼可能就在出水口等着。涨潮呢,水往里灌,可能会把鱼带进那些平时水浅进不去的地方。可这也不是死的。不同的地方,地形不一样,出海口宽窄、海底结构、甚至海岸线的弯曲度,都能影响局部的水流和涡流。那些个看起来不起眼的 湾角,水流在这里打个旋儿,饵鱼就容易聚集,大鱼自然跟着来。有时候,主流行太急,鱼反而会躲进 缓流区 或者 背流区 休息或者伏击。这些,你得在海边坐着看,看水面的褶皱,看浪花的走向,看漂在水面的泡沫团往哪儿去,甚至是闻闻空气里的味道——低潮位的泥腥味儿、高潮位带来的新鲜海藻味儿,这些都是信号。
装备嘛,我向来不信什么“一竿通吃”。要真玩得深,不同钓法、不同目标鱼,竿子就得不一样。比如我爱抽铁板,浅场玩小克数的慢摇,我喜欢用调性偏软、回弹慢的 慢摇竿,能更好地控制铁板的姿态,让它在水里“跳舞”。要是深场或者对付大物,那就得硬挺点儿,腰力足的,比如 Major Craft Jigpara Vertical Long Fall 系列里克数大的那几款,配个结实点儿的纺车轮或者鼓轮,摇臂得长点儿,摇起来省劲儿。线组搭配更是门学问,PE线选几号,前导用多粗多长的碳线,怎么连接PE和前导,都有讲究。PE线太细,碰上障碍容易切,碰上大鱼可能秒切。PE线太粗,抛投距离受影响,水阻大,铁板下沉慢,而且在水里姿态也不对。前导线既要考虑耐磨性(防止被礁石磨、鱼牙咬),又要考虑隐蔽性。有时候,换个前导粗细或者长短,鱼口可能就完全不同。
拟饵这东西,更是个坑,五花八门,永远买不完。但我告诉你,不在于你有多少,在于你懂不懂你手里的饵。一个波爬,你怎么 抽 它,能让它发出“噗噗”或者“啪嗒啪嗒”的声音?这个声音和水花的吸引力,在不同的浪况和天气下是不一样的。一个米诺,你是匀速收,还是快慢结合,还是抽停结合(Twitching/Jerking)?这些细微的动作,能让拟饵在水里呈现出不同的泳姿和受伤小鱼的状态,才能骗过那些狡猾的掠食者。像我常备的,几个经典的波爬,比如 Duel Adagio,几个沉水米诺,比如 Daiwa Shoreline Shiner,还有各种克数和形状的铁板,从 柳叶形 到 重心后置 的,不同的形状对应不同的下沉速度和晃动方式。但真正在海边打开饵盒,我不是看哪个好看,是看今天的水色、流速、风力,再结合我想找的鱼可能在哪里,选那个“对”的。
钓技方面,抛投就不说了,准是第一位。风大怎么抛?侧风怎么抛?这些都得练。关键的是 控线 和 读口。线不是抛出去就完事儿了,你要感受它的状态。是绷紧的?是松弛的?流是把线压下去了还是冲起来了?这些都影响你对水下情况的判断。至于 读口,那更是个玄乎的东西。有时候是一个明显的“顿”或者“拉”,竿尖直接给你信号;有时候仅仅是线上传来一种轻微的震动,或者感觉铅坠好像轻轻碰了一下什么东西。特别是在浪大或者流急的时候,干扰信号多,你需要分辨哪些是水流、浪涌造成的假象,哪些是真正的鱼口。这个没法儿教,只能靠自己一次次扬竿、一次次空枪、一次次中鱼,慢慢积累那种 手感。中鱼之后,搏鱼 更是全身心的协调。竿子要立起来,用竿子的弹性去卸力,而不是跟鱼硬拔。轮子的卸力(Drag System)要调得合适,不能太紧,否则容易断线或者拉豁鱼嘴;也不能太松,否则鱼拉出去太远容易磨礁或者脱钩。而且不同的鱼,搏鱼的节奏也不一样。碰上金枪那种直线冲刺的,你只能让它跑,但要控制方向,等它泄力了再收。碰上石斑那种往洞里钻的,中鱼瞬间就得 暴力扬竿,不让它有丝毫反应的机会。
说起来都是经验,但这经验怎么来的?都是时间和钱堆出来的,更是无数次的失败堆出来的。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岛上钓,流很大,风也大,折腾了一下午没口。天都快黑了,想着收拾回家了。结果凭着感觉,换了个重一点的铁板,调整了一下 抽铁板 的频率和幅度,刚下去没两下,一个炸裂的口!那家伙,直接把轮子的卸力拉得鬼哭狼嚎。搏了快二十分钟,胳膊都快断了,终于看到一条大大的 牛港鰺 (Giant Trevally) 浮上来。那感觉,别提多美了,比啥都强。也有那种惨痛经历,线组搭配不当,或者搏鱼的时候心急了,眼看着一条大鱼就在眼前脱钩或者切线跑掉。那种懊恼,能让你晚上做梦都骂自己。
你看,海钓这事儿,光靠书本和网上的攻略,能学到皮毛。但真要入了门,得用脚去量,用手去感受,用眼睛去看,用心去琢磨。它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仅仅是消遣或者为了那一口鱼。对我来说,它是跟大海的较量,是跟自己的较量。是学习在不确定性中寻找规律,在失败中积累经验,在枯燥的等待中保持耐心。每一次出海,不管有没有渔获,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闻着海风,听着浪声,看着日出日落,人好像也变得干净、简单了。
当然,现在的装备是越来越先进了,声呐、GPS、各种高科技探鱼器层出不穷。这些好不好?肯定好,能帮你更高效地找到鱼群或者水下结构。但这些东西,我觉得更多是辅助。你不能过度依赖它们,眼睛和经验才是最可靠的。你得知道声呐屏幕上那些信号代表什么,得知道GPS上标记的那个点位为什么值得去。这些“知道”,不是机器告诉你的,是你无数次在那片水域抛投、探底、中鱼、跑鱼之后,刻在脑子里的。
所以,要问我怎么看四海钓鱼?我看的是那片随时可能变脸的海,看的是藏在海里那些聪明又狡猾的家伙,看的是握在手里能传递水下一切信息的竿子,看的是怎么用我这么多年攒下的那点儿“道行”,去跟它们过招。这没有终点,永远都在学习,永远都有惊喜,也永远都有遗憾。这,就是我的四海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