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海钓,尤其是那些追求大物的船钓,子线(或者叫前导线,我习惯叫子线,听着亲切,也区分主线)这玩意儿,就像是钓鱼人的生命线。你想啊,大海里那些老油条,哪个不是身经百战,眼睛毒着呢?粗粗的PE线直接挂饵,那简直是自曝身份。所以,用长子线,尤其是那些氟碳线,透明度高,耐磨性好,那是必须的。可问题来了,这子线要是太长,抛投起来简直要人命!
我以前刚开始玩重型船钓的时候,也吃过这亏。总觉得子线越长越隐蔽,恨不得接个十来米,结果每次抛投都像是在耍杂技。线组在空中打卷,钩子带着饵料在头顶上乱飞,有时候甚至直接缠在竿稍上,一甩出去就是个炒米粉(线组缠绕成一团的俗称),那叫一个狼狈。特别是遇到那会儿跟着老李头出海钓黄鳍金枪鱼,他说这玩意儿警惕性高,水深点子线就得长,我就真拿了60磅的氟碳子线接了四五米,结果根本抛不远,更别提准头了。眼睁睁看着人家老李头一竿一个,自己这边只能干瞪眼,心里那个窝火啊。
后来琢磨久了,也挨了不少骂,才慢慢摸索出点门道。子线太长,抛投的核心难点在于,你怎么让主线和子线这个“软连接”在空中保持一致,不打架。首先,你得明白,你不能用短子线的抛投方式去暴力对待它。那种硬邦邦的短距离爆投,在长子线上就是自杀。你需要的是一个更柔和、更流畅、更连贯的动作。
我用得最多的是我的那根Daiwa Saltiga C83-4,配上Shimano Stella SW 14000PG,主线是Varivas Avani Casting PE 6号线。这套家伙事,看着重,但它能承载那种带着重量感的抛投。杆子不能太软,你得选一根H调性或者XH调性的竿子,回弹力要好,能把力量扎实地传递出去。太软的杆子,长子线会卸力,甚至甩出去竿尖还晃悠呢,线组早就在空中乱舞了。
抛投的姿势和节奏是关键。我的经验是,不要试图用手臂的力量去“甩”它。那只会让你的子线在空中画圈圈。正确的做法是,将整个身体的力量贯穿起来。
1. 站位和重心: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略微侧身,面向你要抛投的方向。重心可以稍微靠后,准备发力。
2. 出线长度: 这个非常关键!子线太长,你不可能让所有子线都挂在竿尖外面。我的习惯是,让子线前端的铅坠或者拟饵,大约垂到我膝盖的位置。这样,子线的FG结(或PR结,我更偏爱FG,更顺滑)通常会刚好在导环外面,不会卡在导环里,影响出线。如果子线实在长得离谱,比如超过竿身一倍,那就没办法了,得把子线的一部分绕在卷线器上,这种情况下抛投难度会指数级增加,但也不是完全没办法,那就需要你在抛投启动前,用非持竿手轻轻拽住一部分子线,在抛投瞬间协同发力,但这种操作极其考验熟练度,新手慎用,容易误伤。
3. 蓄力过程: 抛投之前,先把拟饵或者活饵轻轻晃荡起来,让它有一个向后的惯性。然后是缓慢而均匀的后摆。这个“慢”字很重要,不是停顿,是慢。让竿身充分弯曲,把力量积蓄起来,你得感觉到竿子被“拉满”了,像是拉开一张强弓。这时候,你的眼睛要盯着目标,感受竿尖的蓄力。
4. 发力与送出: 到了最高点,或者说竿稍指向你身后的目标方向时,开始发力。这个力,不是爆发性的猛抽,而是一个从脚底板到腰,再到肩膀,最后通过手臂,顺畅传递的整体力量。想象你是在挥舞一条鞭子,而不是甩一个锤子。手腕的动作要柔和,不是突然的抖动,而是顺势的推出。你的持竿手,尤其是拇指,要在整个过程中稳稳地压住线杯,直到你觉得力量已经传递出去,线组开始向前飞行的瞬间,迅速松开拇指。这个放线时机的掌握,是艺术,需要大量的练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早了,线组会抛不高,近距离就砸水;晚了,竿子卸力,抛不远,甚至力量反馈到线杯,导致炸线。
5. 空中控制: 即使线组离手,你的抛投动作也没有结束。杆子依然要顺着抛投方向指向目标,保持姿态。眼睛要紧盯着飞出的线组,在空中飞行时,通过轻轻抬竿或者压竿,或者手指轻微触碰线杯边缘(也就是所谓的“控线”),来微调飞行姿态,防止线组在空中因为重心不稳而打转、缠绕。特别是当线组快要入水时,提前控线,让拟饵带着子线以一个比较舒缓的姿态“躺”进水里,而不是“砸”进去。这不仅能减少惊鱼,也能有效避免子线和主线在入水时因惯性不同步而缠绕。
我记得有一次,在东海深水区钓马鲛鱼,用的是长达8米的尼龙子线,上面挂着一串天平钓组,饵是小活虾。这种钓组本身就复杂,再配上这么长的子线,几乎是自虐。那风浪还大,船晃得跟摇篮似的。一开始根本抛不出去,不是挂到船舷就是缠到人。后来我调整呼吸,彻底放慢了节奏,就像打太极拳一样,把整个身体的力量慢慢蓄起来,再缓缓送出。奇迹发生了,钓组竟然稳稳当当地飞出去了,虽然不远,但至少是下水了。那天虽然没爆箱,但那几条巨型马鲛(大概有十多斤重)带来的暴力顿口和急速出线的快感,让我觉得之前的折腾都值了。那种鱼咬上钩,竿子瞬间被拉成满弓,泄力器吱吱作响的瞬间,肾上腺素飙升,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有人会问,子线到底多长算“太长”?我觉得这没有绝对标准。如果子线接头已经卷到轮子上去了,那基本就属于“太长”的范畴了。一般我的船钓或者重型铁板子线,长度多在3米到5米之间,岸抛可能会稍短一点,两米左右。这种长度,既能保证隐蔽性和耐磨性,又不会对抛投造成太大的困扰。再长的话,就是对你抛投技巧的极致考验了。
很多人说,抛投这东西,熟能生巧。这话没错,但“巧”背后,是你对装备的理解,对力的运用,以及对海况的洞察。比如,顺风时抛投,你会发现长子线更容易被风“带”出去,但如果风力过大,也容易横向飘移;逆风时,长子线简直是灾难,你得加倍力量,并且压低抛投角度,尽量让线组贴水面飞行,减少风阻。甚至水面下的暗流,也会影响你的饵料入水后的姿态,这些都需要你读懂潮水,读懂风,才能精准地把饵送到鱼可能藏身的地方,比如礁盘边缘,或者潮汐形成的流线上。
说到底,海钓这玩意儿,就像人生,没那么多捷径可走。每一个小小的技巧,背后都藏着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无数的汗水和心血。长子线的抛投,也只是这漫漫钓途中的一小步。但当你真正掌握了它,当你能自如地把带着长子线的钓组精准抛到目标点,然后感受到那一声沉稳的“嘭”,紧接着是竿尖一个强烈的下顿,你就知道,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那不仅仅是钓鱼,那是和大自然的对话,是技艺的磨练,更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这海,这鱼,总能让你学到点什么。而我,还在路上,还在继续折腾,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