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久了,你总会遇到些让你抓狂的事。最憋闷的,莫过于那些狡猾的家伙,它们只轻轻碰一下饵,或者光咬着饵的边儿,就是不吞钩。尤其是那些个体不小的掠食者,比如那些牛港(GT)、红甘(Amberjack),或者马鲛(King Mackerel),它们精得很,哪怕你用了Mustad DuraTin的8/0大钩,挂着活蹦乱跳的活鲹鱼,它们也可能只咬掉鱼尾巴,或是从鱼腹轻巧地一抹,你就只能看着线杯空转几下,然后归于沉寂。那一刻,你除了骂娘,还能干啥?
我跟你说,碰到这种鱼,单挂一个大钩子,效率是真不高。尤其是当目标鱼体型较大,用的活饵也大,光靠一个大钩子固定在鱼背或者嘴巴上,鱼尾巴或者鱼身中后段就成了被短咬的“重灾区”。这时候,我就得祭出我的“小玩意儿”——大钩子后面再跟一个小钩子。这可不是什么花里胡哨的新发明,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在多少次搏鱼的生死关头,帮我把那些看似无望的咬口,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渔获。
怎么绑?别听那些花里胡哨的理论,我教你最实用的。首先,得明白目的:大钩是主攻,负责挂住活饵的大部分,通常是挂在活鱼的背鳍下方或者鼻孔,保证活饵的泳姿自然。小钩子是“伏兵”,专门针对那些狡猾的、只敢短咬的家伙,或者在活饵体型过大时,增加中鱼率。
所需材料很简单,但都得是好东西。主钩,我个人偏爱Gamakatsu Octopus Circle Hooks,型号看活饵大小和目标鱼,从6/0到12/0都备着。这种钩子自进钩率高,伤鱼少,不容易挂到内脏,也更利于放流。小钩子,那得看情况。如果目标鱼是那种牙齿锋利的家伙,比如马鲛、梭鱼,我就得上Owner ST-66之类的三叉钩,型号2/0到4/0,带不锈钢钢丝或者镍钛合金丝的短子线,长度不能超过10厘米。如果是一般的GT或者红甘,VMC 7385 Live Bait Hook的单钩就够了,型号3/0到5/0。最关键的是子线,无论大小钩,都必须是高磅数的碳线(Fluorocarbon Leader)。我通常用Seaguar Fluoro Premier或者FC Shooter,主子线磅数一般在80磅到150磅,而小钩子连接大钩的短子线,磅数可以稍微低一些,比如60磅到100磅,但绝不能马虎。
绑法不复杂,但讲究细节。你先把主钩系好在你的主子线上,这没什么好说的,一个标准的Palomar Knot或者Improved Clinch Knot,结实可靠就行。重点在小钩子。我通常是取一小段碳线,长度嘛,根据你的活饵大小来定,一般10到20厘米足够了。把这小段碳线的一端,用一个结实的单结或者改良克林奇结(Improved Clinch Knot),牢牢地绑在大钩的弯部(Hook Bend)。注意,是弯部,不是钩柄!这样绑,小钩子能有更大的活动范围,更自然地随着活饵摆动。另一端,再系上你的小钩子。
这个小钩子,通常我都是挂在活鱼的肛门附近,或者靠近尾巴的腹部。这么挂,既能保证活鱼的活力,又能在鱼被追咬时,当鱼摆动尾巴逃窜的瞬间,提供一个完美的“刺客”位置。活饵在水里游弋,大钩子稳稳地挂着它,小钩子则像个影子,随它轻微晃动,一旦有鱼从后方发起攻击,或者只是试探性地咬一口,小钩子就有极大概率刺穿鱼嘴。
你看,这其中的哲学,就在于一个“巧”字。不是钩子越多越好,而是要巧用钩子的位置。我记得有一次在南海的某个暗礁区,那片海域底下都是嶙峋的礁石,水流急得很,鱼情向来刁钻。那天下着蒙蒙细雨,海面泛着铅灰色,能见度不高,但船长说底下有大鱼。我用的是一支Shimano Ocea Jigger Limited B624的铁板竿,配Shimano Stella SW 14000XG纺车轮,主线sunline siglon pe x8的5号PE线,前导接了120磅的碳线。一开始,我用单钩挂着一只巴掌大的活青花,结果连续几口,都是线杯吱吱作响几下,然后鱼饵就变得伤痕累累,大半个尾巴被削掉了,就是不中鱼。我心里那个火啊,肯定有大马鲛在底下。
我果断换了钓组,把主钩换成Gamakatsu Octopus Circle Hook 8/0,后面接了一段60磅的镍钛合金丝子线,末端绑上一个Owner ST-66 三叉钩 3/0,小钩子挂在活青花的尾部。再次抛投,活饵下水没多久,就感觉到一股比之前更猛烈的力量从线上传来,紧接着,Stella的泄力嘶吼着疯狂出线!我知道,这次是稳了。那股力量,不像GT的野蛮冲撞,更像是高速列车般的狂飙突进,是大马鲛无疑。我紧握竿柄,绷紧身体,手臂肌肉绷紧,腰力爆发,扬竿,再扬竿,硬生生把那股蛮力从礁石区拖出来。整个搏鱼过程持续了将近十分钟,那鱼几次试图往礁石里钻,幸好我的碳线足够耐磨,竿子的腰力也足够支撑,每次都能及时把鱼拽离危险区。当那道银光破水而出的时候,我心头一震,好家伙,足有20公斤的巨型马鲛!那三叉钩稳稳地挂在它嘴角,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小钩子”,才避免了它再次脱逃的厄运。
当然,这种双钩钓组并非万能。它增加了挂底的风险,尤其是在礁石区。所以,你必须对你的钓点有着深刻的理解。要读懂潮水,知道哪儿是暗礁,哪儿是沙底,哪儿是缓流,哪儿是急流。在流速较慢或者海底相对平坦的区域,这种钓组的优势就能最大化。而在海底结构极其复杂的地方,我可能就只用单钩,或者干脆换成铁板路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还有,别忘了渔获统计和潮汐/水流数据的重要性。我通常会记录每次出海的潮汐情况、风向、水温水色,以及不同钓组的中鱼效果。时间久了,你就能摸索出自己的“独门秘籍”。比如说,在平潮(Slack Tide)前后一个小时,通常是活饵的黄金时间,这时候鱼的活性高,但咬口可能比较谨慎,双钩效果显著。而在急流(Strong Current)时段,鱼可能更倾向于快速追击,单个快速下沉的铁板可能更有效。
目标鱼种 | 主钩型号 (大钩) | 副钩型号 (小钩) | 主子线磅数 (lb) | 副子线磅数 (lb) | 推荐饵料 |
---|---|---|---|---|---|
牛港 (GT) | 10/0 – 12/0 | 4/0 – 6/0 (单钩) | 100-150 | 80-120 | 活鲹鱼、活章鱼 |
红甘 (Amberjack) | 8/0 – 10/0 | 3/0 – 5/0 (单钩) | 80-120 | 60-100 | 活竹荚鱼、小乌贼 |
马鲛 (King Mackerel) | 6/0 – 8/0 | 2/0 – 3/0 (三叉钩) | 60-80 | 40-60 (钢丝/镍钛) | 活小鱿鱼、小巴浪 |
梭鱼 (Barracuda) | 5/0 – 7/0 | 1/0 – 2/0 (三叉钩) | 50-70 | 30-50 (钢丝) | 活泥猛、拟饵 |
这张表只是一个参考,具体还是要看你的钓点环境、活饵大小和目标鱼的口癖。但核心思路是不变的:大钩定主位,小钩补短板。
每一次出海,都像是一场与大海的对话。你得学会倾听海风在耳边的呼啸,感受海浪拍打船舷的律动,甚至闻到空气中那股特有的咸腥味。这些都是大海给你的信息,告诉你今天的鱼情可能如何。当你把精心绑好的钓组投入海中,看着那闪着粼粼波光的水面,等待着那未知的撞击,每一次抛投都带着希望,每一次控线都凝聚着经验。钓鱼,从不是简单的机械动作,它更像一场修行,磨砺你的耐心,激发你的智慧,最终,让你真正融入这片蓝色深邃的世界。而大钩子绑小钩子,不过是这修行路上,一个小小却又至关重要的,工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