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钓鲈鱼怎么看铃铛大小

铃铛?呵,你问我海钓鲈鱼怎么看铃铛大小?小子,这问题问得妙,但也透着股子新手才有的直白劲儿。铃铛这玩意儿,说它是道具,不如说它是个念想,或者说,是你和那水下世界,还有鲈鱼这狡猾的精灵之间,最直接的对话引线。可别小瞧了这叮叮当当的小玩意儿,里头门道深着呢。

我这辈子,大半光阴都跟大海泡在一块儿了,从光屁股小孩儿提着竹竿在礁盘上摸小鱼,到如今头发花白,手里换成了碳素船竿,海钓鲈鱼,也算是有那么点儿心得。铃铛这东西,我用过,也扔过。早些年,恨不得竿梢上挂满一串,生怕漏过任何一个轻微的鱼讯。后来发现,越是经验老道,竿梢上那点儿动静,其实越是往心里去,反倒是那叮叮的响声,有时成了累赘。

就说这鲈鱼吧,它可不是什么傻大胆儿。尤其是那些深谙水性的老家伙,吃口那叫一个刁钻。有时候,它不是一上来就“咣”地一口吞下去,让你竿子猛地弯弓,铃铛响彻云霄。更多时候,它会先试探。轻触、轻含、轻吐,就像个老练的食客在品尝一道新菜。这时候,你竿梢上挂个沉甸甸的铜铃铛,那点儿微弱的信号,早就被铃铛自身的惯性给抵消大半了,你听到的,八成就是风吹草动,或者小鱼苗在旁边嬉闹。

所以,这铃铛大小,得看情况。

要是船钓,尤其是锚定在某一处深礁或沉船上方,水流不急,目标鱼又大,我通常会用微型甚至超微型的铃铛。那种塑料材质、指甲盖大小的,轻轻一夹,几乎没什么自重,只在鱼真正吃死口的时候,才会发出那么一声脆响,短促有力,绝不拖泥带水。这种时候,我人往往就坐在竿子旁边,眼睛不离竿尖,竿尖一丝一毫的下沉、回弹,甚至颤动,都逃不过我的眼睛。铃铛,只是起个辅助作用,有时候,甚至不用铃铛,直接手握竿身,通过碳素竿身传递的那种微弱震动,去感受鱼讯。你得知道,好竿子,比如我常用的那支达瓦(Daiwa)的“硬派作”船竿,2.7米,50-150号调性,它的高模量碳布,能把水下最细微的信号,毫无保留地传到你手上,那感觉,就像鱼在直接跟你握手。

可要是岸钓,尤其是在那种风浪比较大,或者需要远投重铅死守的钓点,譬如北方的海边,礁石林立,风呼呼地吹,海浪一下下拍打着岸边,这时候你用个微型铃铛,那简直就是自讨苦吃。风一吹,浪一摇,它就叮叮当当响个不停,跟个精神病人似的,根本分不清是风是鱼。这时候,我就会选择中等偏大,大概拇指肚大小的铃铛,最好是那种双铃的,声音更响亮。但即便如此,也得是铅坠被彻底拉动,或者鱼竿被明显拖曳,才会出声。这种情况下,铃铛是作为第一警报,我人可以稍微离开竿子几步,干点别的,比如整理钓组,或者喝口水。一旦听到那急促而有力的“叮铃铃铃”连响,那多半是中鱼了,得赶紧冲过去扬竿。我有个老哥们儿,喜欢用那种电子报警器,一咬钩就“嘀嘀嘀”响个不停,还带夜光。方便是方便,但我总觉得少了点儿意思,少了那份靠自己感官去捕捉鱼讯的乐趣,少了点儿人跟海、跟鱼的直接交流。

说到底,铃铛的选择,是根据你的钓法环境对鱼讯的判断习惯来定的。

如果你是新手,或者在风大流急的地方守钓,一个标准大小的金属铃铛是比较稳妥的选择。它声音响亮,不容易被环境噪音掩盖,能给你足够的反应时间。

但如果你的竿子足够敏感,你的经验足够丰富,你更追求那种人竿合一的境界,或者在水情复杂、鱼口轻微的情况下,一个小巧轻便的铃铛,甚至直接取消铃铛只靠目视竿尖和手感来判断,才是上策。

我记得有一次,在大连湾外海的一个无人岛礁上,那地方水深且流急,是出了名的鲈鱼窝。那天,我用的是串钩挂活虾主线用的大力马PE线,4号,拉力值60磅前导线则是西格(Seaguar)的碳线,50磅,为了抗磨损。当时水流哗哗的,我用的是80克的纺锤形铅坠,竿梢上的铃铛,我特意选了个最小的,因为它不会被急流带动着乱晃。

等了半天,没什么动静。正当我琢磨着是不是换个钓位的时候,忽然,我看到竿尖极轻微地抖了一下,那抖动几乎察觉不到,铃铛更是纹丝未动。我心里“咯噔”一下,这是老鲈鱼的习惯!它们吃食前,总爱先用身体蹭蹭,或者用嘴轻啄几下。我没急着扬竿,只是稍微绷紧了线,让竿尖保持在一种略微弯曲的状态。果然,过了大概三秒钟,那竿尖突然猛地往下一顿!“这下跑不掉了!”我心里喊了一声,随即一个大力扬竿,竿身瞬间弯成了一张满弓!禧玛诺(Shimano)施法利(Saragosa)10000型纺车轮卸力开始“吱吱”作响,PE线被拉得笔直,水下传来一股沛然莫御的巨力。搏鱼的过程那叫一个刺激,鲈鱼在水底横冲直撞,拼命往礁石缝里钻,我必须时刻调整竿子的角度利用竿身腰力把它往外带,同时控制好轮子的泄力,不能让线断了,也不能让鱼跑远了。十几分钟的拉锯战,最后,一条接近十斤的大鲈鱼,白花花的肚皮翻了起来,被我抄进了网兜。那时候,我再看竿梢上那小小的铃铛,它依然安安静静地挂在那里,连晃都没晃一下。这不就说明,最关键的鱼讯,往往不是靠铃铛告诉你,而是靠你多年的经验,以及那份对大海、对鱼的敏锐直觉吗?

再说说这鲈鱼的习性。它们喜欢在水流变化处礁石缝隙沉船残骸码头桩柱这些有掩体或者食物聚集的地方埋伏。涨潮初期落潮末期,也就是所谓“活水”的时候,鲈鱼最为活跃,会从深水区涌向近岸的浅滩捕食小鱼小虾。而水色浑浊,带着点儿奶白色的时候,也是鲈鱼的好钓时,因为它们这时候更敢大着胆子出来觅食。相反,水清如镜,鲈鱼就会变得异常警觉,除非是在夜间,否则很难钓到大个体。

我最爱的鲈鱼钓法,除了活虾守钓,就是路亚了。路亚鲈鱼,那是跟鱼直接玩心理战。米诺VIB软虫铅笔,各有各的用法。水面系铅笔晨昏,鲈鱼追食小鱼的时候,能模拟出水面系鱼饵的挣扎,引爆水花;沉水VIB在深水区或者障碍区,能快速下沉,模拟受伤小鱼的震动;软虫搭配曲柄钩,在水底慢拖,模拟虾蟹爬行,或者落入障碍区,引诱潜伏的鲈鱼。路亚就完全没有铃铛的事儿了,那可是全凭手感的活儿。每一次抛投的落点,控线的节奏,拟饵的泳姿,都是你自己掌控。鲈鱼咬口的瞬间,那不是铃铛的脆响,而是通过PE线,直接传到你的竿身,再到你的手臂,那种清晰的、带着颤抖的“噔”的一下,让你整个人都为之一震,肾上腺素瞬间飙升,那才是海钓鲈鱼最迷人的地方。

话说回来,关于铃铛,我倒是可以给你们一个我自己的小表格,这是我多年来在不同场景下,对铃铛选择的一些经验总结。不一定对所有人适用,但至少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道儿”。

铃铛大小/类型 适用场景 钓法搭配 优点 缺点
微型塑料铃铛(约1cm) 船钓深水活饵矶钓轻铅水流缓慢鱼口轻微 活虾串钩小鱼活饵矶钓轻坠 极高灵敏度,不易受风浪干扰,不影响竿尖动作 声音小,仅限近距离看守,风大易挂空
标准金属铃铛(约2cm) 岸边守钓船钓底钓中等风浪水流适中 重铅底钓饵料钓组多竿守候 声音洪亮,警示效果好,普遍适用,不易脱落 影响竿尖敏感度,风浪大时误报多,不易区分轻口
大型重型铃铛(约3cm) 强风巨浪远投重铅死守无需精细判断 超重铅沉底夜钓辅助 抗风浪能力强,声音穿透力极强,夜间辨识度高 严重影响竿尖动作,完全依赖声响,不适合精钓
电子报警器/夜光棒 夜钓多竿并用远离钓竿 各种底钓守候 视觉、听觉双重警示,不受风浪影响,可调节音量 依赖电池,可能受潮损坏,缺乏人竿互动感

你看,这铃铛,说它是个工具,不如说它像个老朋友,跟你耳语。用得好,它能助你一臂之力;用不好,它就成了你和鱼之间那道无法逾越的屏障。所以啊,别光盯着铃铛大小,更要去感受那片海,感受竿尖传递的每一点细微震动,用心去“听”水下的声音。那才是钓鲈鱼的真谛,也是我这老家伙,在海上晃荡这么多年,悟出来的一点点小道理。

海钓鲈鱼怎么看铃铛大小插图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