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在上海怎么海钓?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一个老厨子,他的那道拿手菜,灵魂到底在哪一味调料里。答案有,但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掰扯清楚的。很多人一听上海,脑子里就是黄浦江的泥汤,觉得这地方能有鱼?有,不但有,而且玩明白了,那种在浑水里摸出大鱼的成就感,比你在三亚玻璃水里中一条石斑要来得猛烈得多。
对我来说,上海的海钓,玩的就是一个“读”字。不是读书,是读懂潮水,读懂那片看似平平无奇的黄褐色海水底下,藏着什么样的暗流和生机。忘掉那些清澈见底的珊瑚礁吧,这里的战场是长江口和杭州湾交汇的浑浊地带,我们的眼睛是手里的竿子,是传递到指尖的每一丝震动。
先说装备,这玩意儿水太深,新手最容易被坑。别听那些装备党瞎吹,动不动就上万的竿子轮子,在上海这地界,很多时候就是屠龙刀去切黄瓜,用不上。我这些年玩下来,岸钓路亚鲈鱼,手里最常攥着的,还是一根禧玛诺的 aori-stick BB S806ML,对,你没看错,一根鱿鱼竿。为什么?因为它竿稍敏感,腰力又足。上海的鲈鱼,特别是七星鲈,在浑水里吃口有时候特别轻,就是一个微弱的“嗒”,重竿根本感觉不到。鱿鱼竿的竿稍能把这个信号放大,但真遇到米级的大物,它强悍的腰身又能让你有信心跟它掰掰手腕。轮子我配的是一颗禧玛诺的Stradic C3000HG,不多说,耐操,顺滑,出线稳定,这就够了。
线组是关键中的关键。我主线用的是 YGK X8 PE线 0.8号,保证了抛投距离和灵敏度。前导线绝对不能省,必须是碳线,我常用的是西格的 Grandmax 16磅碳线。别问为什么,去南汇滴水湖旁边的礁石区挂一次底你就明白了,那里的牡蛎壳比刀片还锋利,尼龙线上去就是秒切。前导的长度,我一般留一米五左右,足够应对大多数磨损情况。
有了家伙,去哪儿呢?这是核心机密,但也不是不能说。上海的好钓点,基本都跟“流”有关。记住一句话:缓流寻鱼,急流等鱼。像南汇嘴观海公园外围的防波堤、洋山港的跨海大桥桥墩附近,都是经典的标点。为什么?因为这些地方有结构,能改变水流,形成“流水坝”。小鱼小虾会被水流顶在这里,大鲈鱼就躲在结构后面等着开饭。你抛投的时候,不是瞎扔,而是要精准地把拟饵送到那个水流交汇处,或者桥墩的背流面。
说到拟饵,在上海这种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水里,那些花里胡哨、泳姿骚气的米诺、波趴,大多数时候都是摆设。我的铁板盒里,常年备着的就是两种东西:VIB 和 T尾软虫配铅头钩。
拟饵类型 | 推荐克重/尺寸 | 主攻泳层 | 核心操作手法 | 适用场景分析 |
---|---|---|---|---|
VIB (颤沉饵) | 14g – 25g | 全泳层 | 匀速回收、快速抽停(跳底) | 浑水、大风天、搜索效率之王。高频震动在水下制造的声波和水波是吸引鱼的关键,Jackall TN60 是我的信仰。 |
T尾软虫+铅头钩 | 软虫 7-10cm / 铅头钩 10-20g | 中下层 | 慢速贴底跳动、小幅度抽搐 | 鱼口轻、活性低、精细化搜索标点。柔软的尾巴在水下姿态更自然,颜色上我偏爱白色和珠光粉,在浑水里最显眼。 |
操作才是灵魂。用VIB的时候,抛出去,等它沉底,然后开始匀速收线。你的手要能清晰地感觉到饵在水下“嗡嗡嗡”的震动,如果震动突然停了,或者感觉像是挂到塑料袋,别犹豫,暴力扬竿!十有八九是鱼口。我记得有一次在奉贤海边的一个丁字坝,那天刮着五级东北风,浪花都快打上堤坝了。我用一枚21克的金色VIB,顶着风奋力抛出,就在回收的过程中,竿尖猛地往下一栽,手里的Stradic出线“吱吱”狂叫。那是一条接近80公分的大海鲈,在浪里跟它搏鱼,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没亲身体验过的人,永远无法理解。你得弓着身子,压低竿尖,利用竿子的腰力去消耗它的体力,它发力你就让线,它一停你就收线,几个回合下来,等它被你牵引着露出水面,那银白色的身体在浑浊的浪花里一闪,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读懂潮水,比你买任何昂贵的装备都重要。上海靠的是东海的潮汐吃饭。我手机里永远装着几个潮汐APP,出钓前必须看。大潮汛的涨“半潮”和退“半潮”,是黄金窗口期。特别是“涨七退三”这个节点,潮流速度最快,水里的溶氧量最高,鱼的活性也最强。我曾经固执地在一个小潮汛的日子守了一整天,结果就是“打龟”收场,一口都没有。而换到一个大潮汛的清晨,天蒙蒙亮,刚开始涨潮,连抛三竿,三条斤级鲈鱼应声出水。这就是大海给你的规律,你不尊重它,它就让你空军。
当然,上海海钓不只有岸钓路亚。有条件的,可以跟着船出远海。那就又是另一片天地了。从芦潮港出发,开上几个小时,海水会从黄色慢慢变成黄绿色,最后变成让你心醉的蓝色。目标鱼也完全不同了,船钓铁板搞马鲛,或者沉底钓大黄鱼和海鳗。那又是另一套装备逻辑和钓法哲学了。铁板竿要用专门的,竿身短而硬,轮子也要换成鼓轮或者更强力的纺车轮,比如禧玛诺的Saragosa 8000,里面存着三百米的PE 4号线。搏鱼的感觉也完全不一样,是从几十米深的海底把一条拼命挣扎的鱼拉上来的垂直对抗,每一寸线都收得异常艰难。
说到底,在上海钓鱼,钓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的乐趣。这里没有玻璃海,没有五彩斑斓的珊瑚鱼,但这里有四季分明的鱼情变化,有需要你绞尽脑汁去解读的复杂潮水。每一次出钓,都像是一次解谜。风向对不对?水色怎么样?流速合不合适?用什么饵?什么颜色?在哪个泳层?当你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接起来,通过一次精准的抛投和一次果断的扬竿,最终把那条藏在浑水之下的猛兽拉出水面时,那种满足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我车子的后备箱里,永远放着一套随时可以出发的钓具。有时候半夜醒来,看到潮水对了,就会一个人开车奔向那片熟悉的海堤。在黑暗中,听着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闻着空气里咸腥又带点泥土芬芳的味道,甩出那一杆,然后静静地等待。等待那来自水下世界的,或轻或重,却总能让你心跳漏掉一拍的信号。这就是我理解的,在上海海钓的全部意义。它不是一项简单的运动,它是我与这座城市,与这片大海之间,一种独特的、心照不宣的对话。